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研讨论文

2024-12-04 11:56:0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阐述“三全育人”理念,以及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
【摘要】阐述“三全育人”理念,以及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结合实例,探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即合理分工,“全员”参与育人工作;优化流程,“全程”提供科学指导;多维并举,“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等,从而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引言
教师应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理念,在课内、课外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引导,并积极配合其他教育主体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终实现将育才与育德工作有效结合的目标。“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教师在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期间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确保他们在提升英语素养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
一、“三全育人”理念概述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全员育人指学校、家庭、社会、学生都应参与育人工作;全程育人指思政教育要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除了常规教学,育人主体还要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开展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指育人主体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寓于各类学生活动中。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可见,这一理念对育人质量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弘扬高尚德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性。高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期间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探究中外文化期间,学生的价值理念很容易受到影响(李辉2022)。通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外文化,提升其英语素养,又可以对他们的想法、言行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让其在尊重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树立本国文化自信,主动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工作、交流、学习等方面严格约束自己,成长为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才。
(二)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期间深度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精神面貌与核心价值理念等内容,并使用英语分享探究成果。由此,学生可以受到英语学习活动的影响,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和交际能力,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自然地将中国元素融入交际活动中,即向他人介绍我国古今的优秀思想、民俗活动、特色文化等,从而实现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为有效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归纳了几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第二册)》教学案例,系统介绍研究成果。
(一)合理分工,“全员”参与育人工作
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应注意合理分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调动学校、家庭、学生和社会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全员育人工作期间,教师需要结合育人目标与各个育人主体展开有效交流,确保各个育人主体间的有效配合,避免全员育人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宋巧丽、李子奕2022)。
例如,在讲授Unit 10 Success Starts Early!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at is success?”“How do we succeed?”“How to expressing praise and encouragement to help others succeed?”等问题。其次,教师结合单元内容,确定课程思政主题:理想教育—如何走向成功?最后,教师通过如下方式落实“全员育人”的工作:
1.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直接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直接指导,让他们围绕“Success(成功)”展开深度探究。教师从如下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1)启发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语篇。教材中的语篇与单元主题关联紧密,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挖掘语篇中语言知识的同时思考与“成功”相关的句子或案例。比如,在进行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比利(Billy)和苏(Sue)的对话教学期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话内容,并挖掘有助于激励人走向成功的句子,如“Next time you have to have higher expectations.”“Expect that you wake up early,and you will.”等,从而让他们在课堂学习期间深度解读教材中的语篇,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并增强自信心。(2)适当分享教师的故事。教师可以分享自己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故事,也可以分享因心态不佳、压力过大等原因未能取得理想成果的经历。这样,在真实故事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打破生活与教材的壁垒,从而更多地思考生活中与“成功”相关的话题。
2.学生分享个人案例
辅助学生完成“Find the key elements of success within yourself.”这一任务是单元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既往的学习、生活期间会参加多样化的活动,获得较多的成功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在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其树立自信,并让其在聆听其他同学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思考走向成功所必备的品质,深度展开自我剖析工作。
3.社会人员分享“成功”相关经验
教师可以邀请社会人员分享关于“成功”的经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成功,又可以使他们寻找自己与他人的“共性”,更好地完成“Find the key elements of success within yourself.”这一任务。本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优秀员工等均可以参加育人工作。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与受邀的社会人员进行沟通,与其共同确定故事的主题,从而让学生能够受到影响,认识到“living happily with family”“getting a job that can show one’s strengths”“sending happiness to others”等均与“成功”相关。这样,在社会人员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顺利找到自己的榜样,正确认识“成功”,从而提升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效果。
4.学生家长展开配合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践行于生活中,教师可以适当发挥家长的力量,请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肯定其成功,并以恰当的方式鼓励其参加各类活动,如校内竞赛、志愿活动、家庭活动等,从而丰富其生活体验,加深其对“What is success?”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理解课堂学习期间关于“成功”相关话题的讨论成果。
综上,教师在单元教学期间,围绕教学内容确定课程思政主题,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并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与学生、社会人员、学生家长配合,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围绕“成功”展开深度思考,确保其取得相对理想的学习成果,形成积极的价值理念。
(二)优化流程,“全程”提供科学指导
为提升“三全育人”理念的应用效果,教师应注意优化教学流程,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有效关联他们的课内外学习、探究与实践活动,落实全程育人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开展导学工作,让学生对单元思政教育的主题形成一定的理解,并形成深度探究的积极性,为后续单元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通过补充教学资源、与学生展开讨论等方式推动学生深度解读教材内容;在教学后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拓宽学生的探究视野。
例如,在讲授Unit 4 What’s in Fashion?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与“服饰”相关的文化,掌握服饰礼仪和时尚配饰的知识。教学相关内容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服饰中的中国元素”相关信息,让他们在了解时尚品牌的同时,形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识。教师采用如下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1.教学前:展示“时尚服饰中的中国元素”主题微课
正式开展单元教学前,教师通过整合照片、配音的方式开发“时尚服饰中的中国元素”主题微课,引入与中国元素相关的照片,如休闲裤上的刺绣、晚礼服上的剪纸图案、走秀模特手中的团扇等。为提升微课使用效果,教师将微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着重展示与讲解女性服饰,另一部分着重展示与讲解男性服饰,从而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基础上,基于喜好细致分析微课中自己喜欢的片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服饰探索环节,并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之间的桥梁。
2.教学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文化
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以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活动。如果过度讲解中华优秀文化,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语言知识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把握讲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保障英语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讲授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内容期间,为了让学生思考在不同场合的穿着,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入《论语》中的片段:“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并与学生共同分析这段文字的内涵,让他们认识到孔子在家的穿着,启发其结合《论语》其他内容思考孔子在不同场合的穿着有何不同。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How to dress appropriately in different occasions?”自然地过渡到听说教学环节。在此期间,教师既可以通过典籍中的记录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服饰礼仪,又可以让他们产生深度学习服饰礼仪的积极性,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而在讲解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围绕the latest fashion trend展开初步思考。在此期间,教师展示一些蕴含中国元素且价格较高的新品服饰,以及一些具有相似中国元素且价格较低的非流行服饰,并设计思考问题:“What type of clothing would you purchase?”推动学生深度品鉴服饰中的中国元素,分析作者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度探究教材语篇的主题意义,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将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自然融合。
3.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项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专项拓展活动,围绕“服饰中的中国元素”主题展开探究。为提升学生的拓展探究效果,教师为他们提供如下活动方向:(1)开展服饰设计活动,在其中引入中国元素。(2)以“时装周”和“中国元素”为关键词,分析哪些中国元素曾被呈现在国际舞台中。这样,学生在设计服饰、分析服饰的过程中,可以探究服饰的特点和功能,更多地感受现代艺术领域的中国元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利用节假日展开深度探究,并引导他们与本校或外校艺术专业的教师、学生展开互动,从而提升拓展活动的深度。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教学期间找好将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中外服饰中的中国元素,让他们在深度参与单元学习活动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并形成通过服饰设计、服饰介绍等途径宣传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多维并举,“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
为落实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教师可以拓宽育人维度,丰富育人空间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高职学校英语教学活动的育人成效(金香2022)。教师可以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开设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平台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考核方式等途径实现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任务的目标。
例如,在讲授Unit 1 What a Wonderful Time!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与“旅行”相关的信息,并完成“Using details to describe travel experiences”这一任务,形成Making an outing plan的能力。教师通过如下工作达成“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的目标: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指导学生通过写作介绍自己的旅行经验细节期间,教师结合我国部分城市的旅行景点、历史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直接说明我国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多彩的特点,通过显性教育让他们强化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写作,让其介绍自己到其他城市旅行的经历,通过丰富作文内容、优化作文语言等方式更多地思考我国部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即通过隐性教育强化其爱国情怀。
2.开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教师开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邀请在不同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结合Let’s travel to...这一主题录制宣传所在城市特色文化的微视频,将其分享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对“旅游”相关话题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展开学习。
3.优化单元考核方式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评价指标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在课堂学习期间的表现、参加专项拓展活动的成果、近期取得的进步情况等落实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的工作,从而评选出本单元学习期间表现最佳的学生,颁发奖状,以作鼓励。同时,学生在学期、学年期间获得的奖状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加“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评选等活动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从多个维度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并确保他们可以及时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让其围绕单元话题、单元思政教育主题等展开深度探究,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结语
教师要将“三全育人”理念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教学准备环节结合单元内容确定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向,并调动其他育人主体参与相关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全程为学生提供科学引导,从多个维度激励他们参与学习、探究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内、课外得到有效的帮助,让各个育人主体获得传递思政元素的平台,最终实现高效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推动学生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
引用文献
金香.2022.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7):3-6.
李辉.2022.高职大学英语文化育人意蕴及路径[J].教师博览,(30):24-26.
宋巧丽,李子奕.2022.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为例[J].海外英语,(2):22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