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陶笛教学实践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陶笛教学实践论文

13

2024-12-02 17:11:4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欣赏、演唱教学所占课程的比重过大,而其他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与细化学习的活动则相对欠缺。在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教学应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背景下,小学音乐课教学就应当将“乐器演奏”引入进来。陶笛演奏难度适中、演奏方法多样,非常适合小学生尝试与学习,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中开展陶笛教学,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有效培育核心素养。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欣赏、演唱教学所占课程的比重过大,而其他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与细化学习的活动则相对欠缺。在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教学应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背景下,小学音乐课教学就应当将“乐器演奏”引入进来。陶笛演奏难度适中、演奏方法多样,非常适合小学生尝试与学习,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中开展陶笛教学,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有效培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陶笛教学核心素养

  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总体要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以下简称“新课标”)则进一步细化了艺术类课程的核心素养内容。陶笛属于吹管乐器,其音色表现力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利用滑音的演奏效果,陶笛可以非常生动地模仿出类似人讲话的四声,同一个调的陶笛可以有大小不同的规格,所吹出来的音色也不一样,大陶笛音色浑厚、结实,小陶笛音色晶莹、透亮。陶笛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乐器,同时上手简单、易于保养、便于携带、音色特点鲜明,并且与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大部分乐曲都能够无缝匹配。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陶笛这种传统乐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进行广泛深入的课堂教学。

  一、开展陶笛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引入陶笛,往往只是利用这种乐器来帮助学生进行音准训练,或是作为教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利用陶笛来引导学生进行乐器演奏、开展演奏教学,则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体会到音乐乐曲在“音色、旋律、节奏”上的风格与特色,感受到这种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识谱训练、指法练习、长音练习”等,并且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依托陶笛开展特色化的“游戏、合唱”等学习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创意实践能力;通过带领学生了解、熟悉与陶笛相关的文化知识,演奏与陶笛风格相匹配的乐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从总体上说,在课堂中开展陶笛教学,能够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维度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唱”的情况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上其他学习活动、自主学习的内容则乏善可陈。通过引入陶笛来辅助课堂教学、开展以陶笛乐器为主题的演奏教学,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识谱知识、乐理知识与演奏技巧,参与和感受依托陶笛开展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演奏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演唱”等一些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也不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总体教学内容的维度进一步得到丰富。

  (三)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由于陶笛上手简单、便于携带、小巧精致,又不是一种常规的、平时学生能够经常看见的乐器,所以小学生通常会对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演奏陶笛,需要学生手口并用,在必要的时候根据节奏旋律做出不同的身体动作,这就为教师创编趣味化的音乐游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陶笛教学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方式,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能够变得更加密切,这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增强音乐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

  二、音乐课堂陶笛教学的基础

  (一)进行前期宣传

  教师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陶笛教学,必须做好前期的宣传和铺垫。尽管儿童对于新事物大多都较为感兴趣,但是他们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熟悉和掌握有关新乐器的基础知识。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首先选取部分教材中的乐曲,在课堂的“音乐欣赏”环节使用陶笛来进行演奏,带领学生体会陶笛独特的音色、初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陶笛背后的文化历史,通过多媒体播放陶笛音乐大师的故事及其代表作品、手工艺匠人制作陶笛乐器的视频,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开阔。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手机、音箱等工具,将陶笛作为音乐课上下课的提示铃,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收集有关‘陶笛’的音乐知识”等学习任务,使与陶笛有关的音乐元素更好地渗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二)基础知识教学铺垫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要注意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铺垫,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上手陶笛。

  第一,同一班级中学生集体一般使用同一种款式的六孔或十二孔陶笛,外观相同的陶笛容易混淆、如果混用则非常不卫生,因此,教师要求每名学生给自己的陶笛做好个人标记,如在盒子上贴上写有自己姓名的贴纸等,保证专人专笛专用。

  第二,中低段的学生大多没有吹奏乐器的经验,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前期引导学生做好吹奏姿势的训练,从坐姿、站姿的训练开始,再模仿手拿馒头的姿势,来学习双手握持陶笛的规范动作——左手手心朝上、右手手心朝下,左右手依次按顺指排列按孔,双手自然放松握持陶笛。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空指练习的方法来进行前期准备,如三年级音乐教师在进行第2课的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带领学生首先识别《我是草原小牧民》的简谱,并尝试唱谱,然后请学生进行高音sol的音阶指法练习,先不吹奏乐器而是熟悉指法,等学生完全熟练了之后再尝试吹奏练习。通过这种将陶笛练习与音乐教材结合起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的演奏学习难度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学习理解程度也能够提高。

  第三,针对一些学生难以坚持完成乐器吹奏,或是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乱、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的特殊情况,教师还要注意规范课堂秩序,通过播放《维也纳的音乐钟》、组织学生感知节奏并用手打节拍,带领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引导学生调整心态、身心放松,播放一些其他班级、学校学生演奏陶笛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消除厌倦、畏难的情绪,建立起学习自信。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陶笛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开展基础练习,熟悉乐器演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陶笛教学,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与兴趣偏好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意愿,重点抓好陶笛教学中“识谱训练、指法练习、吐音练习”等几大关键的基础练习内容。识谱训练,教师可以在平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授。而指法练习,除去在教学铺垫阶段带领学生进行空指练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握持陶笛进行C调、F调、G调等常用调的自然音阶、半音阶指法练习:“筒音作do”的指法练习是陶笛最常用的基础指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指法练习时,要注意通过“筒音作do”的指法帮助学生确定自然音阶中每个音的位置、同时吹出C大调。“筒音作sol”的指法练习,可以带动学生吹出F大调或其关系小调音阶。

  陶笛的吐音练习也是在小学阶段开展陶笛基础训练教学的重要内容。配合陶笛简谱组织学生进行吐音吹奏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奏基本功水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演奏语法。从“如何把握好口含陶笛吹嘴的深浅程度”教学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以腹腔送气的方式来进行吹气,在吹奏短音与重音时、掌握“舌尖抵住上腭牙齿与牙龈的连接处,在吹气的瞬间将舌头缩回”的“踢舌”技巧;教授学生在开合气孔时抬高手指使音阶瞬间转换,掌握“滑音”的技巧,用一口气连续不间断地吹完整串音符的“圆滑音”技巧等等。而在其中,“长音”的吐音吹奏练习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教师要从带领学生进行“吸气—吐气—吸气”的反复训练开始,锻炼肺活量,并请学生将手放在肚子上、感受呼吸的起伏和节奏的特点,进行“持续奏、圆滑奏、间奏”等吐音运舌练习,提高学生对吐音技巧的掌握程度。

image.png

  (二)多元教学方法,强化能力技巧

  在音乐课堂上的陶笛基础练习通常来说需要反复进行,才能够保证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强化肌肉记忆;而各种指法和吐音练习如果反复持续进行,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感。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同时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设计和组织多元化、趣味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课堂教学的活动进一步丰富。

  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开发音乐类型的游戏活动,带动学生自主参与、相互比拼、提高成就感和满足感。首先,以长音基本功练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长音技巧大赛”的活动,请学生5人或10人一组参加比赛、比赛轮流开展,教师播放演奏陶笛的图示,学生在观看后需要快速做出对应的站或坐的姿势,并且吹出特定的长音。教师和其他学生分别给参赛者进行计时,看谁连续吹奏的时间最长、演奏的动作和姿势最规范标准。其次,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进行“音乐趣味闯关”游戏,设计“记忆背诵简谱”“聆听、辨认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音程”“三声部音程和声演奏”等各个游戏关卡,请学生逐步挑战更高难度的关卡,闯关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对应的奖励。最后,教师可以利用陶笛创新听辨训练的形式,如播放由高、中、低音陶笛所演奏的不同乐曲,请学生连线判断陶笛的音色;设计互动游戏,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使用陶笛在不同的音区演奏,另一组学生则需要聆听并判断音程音阶、同时摆出对应的动作,看哪个学生的反应速度最快、判断的准确度最高。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资源,将“音乐欣赏”与“乐器演奏”的活动结合起来,带动学生进行多声部陶笛作品的欣赏学习,如教师可以播放C调指法的《阿爸的故乡》《彩云之南》《童年》《滑雪歌》、G调指法的《清晨鸟儿闹枝头》《刀剑如梦》、F调的《敢问路在何方》《隐形的翅膀》《南屏晚钟》等,这些乐曲既有教材之内的也有教材之外的流行热门曲目,教师可以请学生从聆听歌曲、判断音程开始,学习和理解不同乐曲的风格和特色,思考乐曲经由陶笛演奏出来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并进行轮唱轮奏,使学生在加强演奏能力技巧的同时,丰富学习体验,提高文化理解与知识积累的水平。

  (三)开展合奏教学,激活声势律动

  在音乐陶笛教学课中,合奏学习与乐器演奏并不冲突。尤其是学生在经历了听辨训练的互动游戏之后,教师更要注意充分运用“奥尔夫声势律动教学法”,带动学生从感受和体会乐曲中的节奏旋律开始,逐渐熟悉多声部配合的方法,并由此开展合奏学习的活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滑音”“圆滑音”“长音”等吐音技巧后,引导学生将“身体前后摆动、双脚轮流跺脚点拍、身体前倾点头发力”等动作加入练习。通过“身体前倾点头发力”的方法来练习“踢舌”技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将身体律动和音乐演奏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对节奏韵律的感悟与把握能力,更能够提高敏捷反应度与艺术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尝试合奏学习,如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教材中的乐曲时,教师可以请其余学生吹奏陶笛,在第一小节或副歌部分开始加入和声音程的关键音,以陶笛创编的乐曲来进行合奏训练,以及音准和声部训练。将教材中的乐曲简谱进行改造、改变,形成固定的陶笛伴奏音型,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分别进行歌曲演唱和陶笛伴奏,以“合唱+合奏”的形式使课堂上的学生艺术表现能力进一步提升,带动学生提高创意实践的操作和探究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师要注意利用好陶笛乐器,在进行了前期推广与教学铺垫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上手陶笛开展基础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多种趣味性、教育性强的音乐活动,尝试在声势律动的方式中开展合奏学习,不断丰富音乐学习的体验,提高音乐艺术的表现和创新能力,切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思维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亚莉.小学音乐陶笛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9):53.

  [2]杨溪东.陶笛——校园特色文化艺术的奇葩[J].中国音乐教育,2014(5):35-39.

  [3]王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实践探索——以二声部合唱《太阳出来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239-241.

  [4]杨溪东.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校本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9(17):53-54+59.

  [5]张艳.陶笛教学走进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的实践和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2(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