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国际结算课程智慧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2024-12-02 15:53:4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学教育进入数智化快速发展阶段。针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生态重构的迫切要求,基于国际结算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构建数据驱动与任务导向的智慧教学模式。分析课程痛点,构建以布鲁姆认知目标为核心的阶梯层进式教学体系;通过学情和学习行为数据分析重组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实施以业务场景为脉络,突出情景性和互动性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和多主体、全过程考核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培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学教育进入数智化快速发展阶段。针对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生态重构的迫切要求,基于国际结算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构建数据驱动与任务导向的智慧教学模式。分析课程痛点,构建以布鲁姆认知目标为核心的阶梯层进式教学体系;通过学情和学习行为数据分析重组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实施以业务场景为脉络,突出情景性和互动性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和多主体、全过程考核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智慧教学;精准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国际结算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与制度设计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国内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由于对智慧教育的关注点不同,对智慧教育的理解也各有侧重。但在数智化转型中,技术的“变”与本质的“不变”是高等教育同向而生的发展状态。社会与科技在变,而教育活动中一成不变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并由此获得终身受用的学科思维方式。祝智庭等学者认为,智慧教育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学者金江军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学组织模式设计
本文融合混合学习、多元智能、交互式教学、探究社区理论等教学理论及学习策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构建一个“理论+虚拟仿真双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成果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当前国际经贸活动发展特征,关注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链重构的全球贸易格局变动背景下突显的新问题,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单元设计,分解课程目标到知识单元,多层次、重引导,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构建基于学习通平台的在线学习空间,发布线上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移动互联网下高效、便捷的师生、生生互动和线下课堂环节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讨、个案研究、情景模拟和仿真软件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学习过程由线上到线下的逐步迁移、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能力。
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痛点
国际结算课程是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必修课和特色双语课,开设在第6学期,共48学时(32课时理论学习+16课时的虚拟仿真实验),每学期修读人数在120人左右。课程直接反映国际经贸的实际需要,应用性、操作性强,灵活多变,涉及贸易、金融保险、航运、关务、法律等诸多领域,是一门惯例众多且不断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相当难度和挑战性,要求学生加大学习投入。因此,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该门课程也是“爱恨交织”。“爱”是因为课程内容实用,与现实紧密结合。国际结算是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化、系统化构建能在该门课程中得到很好体现,而且其课程教学任务的设置能将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恨”是因为课程内容兼具深度和广度,学习难度高。一方面,课程内容多、专业性强,极具理论和实践特色;另一方面,学生远离商务实践,难以理解公司运营、管理、国际支付等方面的相关风险,以及银行针对企业国际贸易提供的贸易金融工具、流动性解决方案及其使用、资本运作、经营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复杂商务关系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法律惯例界定的权责关系。
国际结算作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课程难度大,科学性强,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前沿性,惯例众多并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双语授课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要考虑在数字贸易背景下,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如何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体现。
课程内容复杂,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在时间安排、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与效果等不同维度动态描绘出完整的学生学习画像,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要求,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进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阶梯递进的全过程智慧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布鲁姆提出的层层递进的学习认知目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核心,通过线上学知识、大班教学练能力、翻转课堂创新知三步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阶梯递进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由教知识转变为教方法,重视学生的获得感。
(一)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开课伊始,制定明确的课程学习规则,逐步、限时开放资源,有效提升学生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课程进行中,通过学习数据分析及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构建课程知识图谱,依照“习题—归属知识点—图谱—相应资源推荐—学习路径规划”打造自适应学习系统。定期开展课程团队教学研讨,进行教学反思,以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教学保障机制。
第一,课前环节。线上发布教学资源,分解任务,让学生阅读引导案例,观看课程视频。设计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且有一定难度的话题讨论等线上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课中环节。线下课堂按BOPPPS(Bridge-in,导入;Objective,目标;Pre-assessment,前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assessment,后测;Summary,小结)教学模型有序展开。通过课前测试了解学生线上自学情况,回顾、强化基础知识,聚焦高频疑问。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点精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教师总结复杂知识,学生总结简单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反思,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系统化总结,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运用智慧工具合理安排抽查、抢答、小组研讨、个人展示等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课后环节。通过布置练习题、绘制思维导图、发布小组任务、拓展学习资源等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总结与提升,实现知识和能力内化。教师课后进行反思,实现教学持续改进。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发现需要给予个性化帮助的学生,或需要实施教学干预的情境,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将课前启发、课中思考、课后深化环节有机结合,统一教书与育人目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基于突出情景性、互动性的融合教学方法重构课堂
实施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的突出情景性、互动性的融合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教学活动进行梳理与重构,形成以业务场景为脉络,“资源支撑、问题启发、案例引导、团队协作”的立体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的组织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关联,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在国际结算课程中,PBL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票据、托收和信用证业务的基本理论,搜索、寻找现实经贸活动中出现的有关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梳理,把理论知识和案例解读有机结合,再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汇报展示。任务前端需要教师做好导学准备,如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做案例分析和解读的示范,并将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相关理论知识及检测题,以及可能用到的工具的介绍、相关延伸阅读资料或链接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在线下课堂中,教师根据平台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分析调整授课重点、难点,并推荐综述性的文章,使学生深入了解重难点知识。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发起主题研讨、学科前沿文献研读,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
此外,通过16课时虚拟仿真软件操作还原国际结算业务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结合实务演练,深刻理解贸易结算与融资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三)多主体、全过程智慧考核体系
借助平台的班级统计、课程报告等统计功能,将课程考核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诊断性评价转变(见表1),有效解决原有考核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学生多元化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在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精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基础上,为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响应和管理力度,以解决学生个性化和适应性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智慧教育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全场景的深度融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但面对更加集成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教育发展新要求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未来仍需在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应用探讨。
第一,进一步提升资源供给能力,拓展知识图谱的应用。增强资源的供给能力是智慧教学成功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和保障。要进一步拓展知识图谱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领域,在专业内进行跨课程知识图谱的构建,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并通过对学习兴趣进行有效迁移,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目前大模型技术和数据分析软件的发展,开展针对性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测试数据,自动生成教学方案,并合理利用智能助教提供助学支持,不断提高教学精度。打造一个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和人才培养新平台是下一阶段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第二,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增强教师数据意识。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泛在的学习空间,也形成了实现智慧课程下教学相长、高效治理机制的数字基础。数据意识、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等对于教师而言,是未来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想实现精准育人,必须健全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教学诊断和实施机制,助力教师突破经验性、主观性教学,切实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能力的差异,在更尊重和认可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将“面向未来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孙嘉宝,季凯.“变”与“不变”: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趋向、风险与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6):23-31,58.
[2]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3]金江军.智慧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