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策略研究论文

2024-12-02 14:57:3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文章先是介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并对“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的建构策略,指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体、贯穿教学评价三个策略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文章先是介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并对“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的建构策略,指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体、贯穿教学评价三个策略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建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运用评价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教师未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存在教评分离、学评分离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主动查阅与“教—学—评”一体化有关的教学研究,同时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为推进“教学一体”“教评一体”“评学一体”做好教学准备。
一、“教—学—评”一体化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并非一种确切的教学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学理念或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其中,“教”指的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专业知识、习得更多专业技能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包括整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作业等;“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推理等方式逐渐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行为;“评”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运用相应教学评价驱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获取新知的评价行为。在“教—学—评”一体化中,评价可以作为促进教学、促进学习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评价标准和策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三者不可分割,具有有机渗透、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特征。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缺乏导向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以学生牢记数学知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只对学生经过教学活动后可能取得的学习成绩做出了预设,并未对教师采取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后可能取得的教学成就做出合理预期。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并不能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容易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评分离、学评分离、教学分离的问题。
(二)评价标准未能满足教学需要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义、数学性质等概念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将牢记相关知识视作合格或优秀,将混淆知识、忘记知识视作不合格;注重评价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能够解决问题视作合格,将不能解决问题视作不合格。这样的评价标准较为粗糙,未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教学评价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多使用终结性评价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速度、准确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评价只点评了学生是否及格,并不能在评价中指出学生在认识、理解、迁移、探究等活动中的学习问题,不能发挥其本身的导学、促学作用,难以使学生依据相关评价改正自身学习问题。同时,此类教学评价不能细致反映学生在预习、学习、复习等过程中的具体学习行为表现,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自然无法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导致教学评价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目标引导,设计多元评价目标指导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下,教学、学习、评价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综合三者的情况下制订教学目标,才能够为小学数学的课堂建构工作指明方向。为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有效,教师可以先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据此设定学生学习发展目标及教学评价方案的应用目标。然后,教师再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出发,融合以上目标,为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指明方向。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体会不同图形边数的特点,在体会图形变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之后,教师可以参考教学目标,设定学习目标:在观察、比较、分类等学习过程中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判断图形是几边形的方法,积累观察、实践、操作学习经验。同时,教师可以设定评价应用目标:通过应用教学评价指出学生在观察学习、比较学习等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让学生在评价的指导下纠正图形比较、图形分类问题,强化空间观念培养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三类目标,确定课堂建构目标,即融合鼓励式评价与客观点评来驱动学生观察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强化分类、比较、抽象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主体,制订分层评价标准促进发展
单一的评价标准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教—学—评”一体化下,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以及经过教师指导后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合理设计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标准,确保教学评价内容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发挥教学评价的促学、强教功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设计教前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明确学生的基本状况。之后,教师再结合教学情况设计兼顾不同学生发展差异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应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应用教学评价强化教学效果提供评价参考。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前对话、教前检测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发展数据,如其对面积计算方法、面积单位的含义,以及长方形概念、正方形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数感、量感发展情况等。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前沟通结果将学生分为抽象思维薄弱、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学困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中等生,和理论知识扎实且抽象思维、推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优生三类学生。通过挖掘不同类型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如:学生是否能记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明确其原理;学生是否能应用计算公式分析问题并正确解答问题;学生是否能基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发散思维,探索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应用分层评价标准,指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就以及在面临学习挑战时应采取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评价贯穿,应用过程评价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下,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师只有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前预习、教中学习、教后复习等教学环节,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教学评价的指导下真正内化、吸收相关知识,进而保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学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从不同角度探讨评价贯穿应用策略。
1.教前评价,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落实课堂教学前置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身当下的学习水平,使学生明确自身现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主动获取新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综合学生在以往课程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学生课程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课前为学生作出评价,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确切的评价,学生可以明确课堂学习的主要发展方向,教师可以明确针对不同学生应采取的教学方式、应当应用的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奠定基础。
例如,讲授“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如应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摆拼长方形图形的操作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可以确定其认知起点: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分析到非形式化的演绎阶段,具备应用几何性质认识几何对象、依照图形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析图形的能力。依照分析内容,教师可对学生作出鼓励式评价:“你们的预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能力独立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可以联想过去所学的平移、旋转等图形运动知识对图形进行操作,尝试探究图形面积公式。”这样,用鼓励式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达到以评促学的教学目的。
2.教中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教学导入、师生讨论、新知讲解、跟踪练习等教学活动构成。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学习对象不同,其产生的学习行为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手段,参考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如此,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使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方式的缺陷,优化教学细节,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讨论、操作、总结归纳等活动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并根据活动评价内容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指出学生在讨论时思维有局限、猜想不大胆等学习问题,并在“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讨论教学中加入教师提问、教师指导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指出学生想象力不足、操作水平低等学习问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割补法、xxx等转化方法来调整平行四边形,从而推理出面积公式。
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此教学评价内容,调整“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操作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割补、裁剪、拼接的图形卡片、操作工具,为学生尝试不同方法提供便利条件,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如此,教师将教学评价贯穿于讨论、操作、总结归纳等教学活动当中,能够通过给出恰当评价指出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并反思教学问题、改正教学方案,以此不断优化教学课堂,最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学评价应用目的。
3.教后评价,促进学生查漏补缺
教后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在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教师可通过试卷来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况。通过教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驱动其查漏补缺。同时,教师根据教后评价内容能够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并及时调整课后作业内容,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四、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保证教、学、评贯穿教学全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课堂的积极意义,才能够主动学习新方法、应用新策略优化传统教学课堂。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三项工作的有机结合指明方向。同时,教师还应当认识到学生学习行为受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影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分层评价标准,贯穿应用评价教学方案,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霞.“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实践[J].新课程,2022(43):69-71.
[2]张晓兰.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之友,2022,36(23):29-30.
[3]胡宜娴.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策略[J].青海教育,2022(11):47.
[4]林德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2(31):61-63.
[5]柳钰珍.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3(23):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