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创新探析论文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创新探析论文

31

2024-12-02 14:49:0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遵循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轻视教学主体、偏离文学趣真价值、缺乏深度融合、忽略人文探索、脱离德育培养目标等痛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人文科技的融合、德育培养闭环的监督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

  摘要:遵循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轻视教学主体、偏离文学趣真价值、缺乏深度融合、忽略人文探索、脱离德育培养目标等痛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人文科技的融合、德育培养闭环的监督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多师协同;情景式教学;交叉融合;人文科技

  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多达170多套,编纂过程经历了发轫期、井喷期、稳定期和多样发展期。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更进、内容重构、手段变革等方面成果丰硕,但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本末倒置、顾此失彼、方枘圆凿、买椟还珠、纸上谈兵等问题。本文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步伐,遵循教育的“第一性原理”,以人为本,以文育人,开展多维协同情景式教学。

  一、教学痛点问题及课程创新契机

  (一)课程教学痛点

  第一,本末倒置:看重科研,轻视教学主体。朱熹云:“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唤醒他们的“醉态”。教学研究的开展要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状态、学习风格为前提。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艺术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设计生动有趣、深度适中、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构建多维评价机制。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的评教模式下,往往重科研、轻教研,轻视教学工作,忽视教学主体。

  第二,顾此失彼:重知重考,偏离趣、真文学价值。传统教学偏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考核,主要原因是大纲对知识层面的目标要求以及考核模式的长期僵化。教师在重知重考的同时,很少兼顾文学史的特殊魅力——趣和真。趣和真要求教师从表层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解释分析,推进到深层的情感、意蕴的审美理解,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趣和真,提升其教学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完成知识接受、人格培养、美德塑造的素质教育全过程。

  第三,方枘圆凿:就史论史,缺乏深度融合。“四新”建设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在进行知识重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扩大学科间的交叉互融,并能以知识融合互渗的方式来展示成果,从而达到认知层面和能力层面的培养。但目前,教师大多就史讲史,缺乏学科间的深度融合,难以全面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转变与传承等。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加强原典阅读的同时,通过纵向文史对比和横向专业融合开展课程设计。

  第四,买椟还珠:科技碎片遮盖人文探索。目前“胶囊化”的信息资讯、科技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的多为视觉性超强的文学片段。从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出发,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情感并且进行主观思辨,从而提升审美感悟。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文字之外的意境,要求学生投入感情思索与领悟。因此,课程创新需要重构内容,兼顾知识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感受,开发使用有效的感官科技,深入人文探索的精神层面。

  第五,纸上谈兵:评价单一脱离德育培养目标。从课程特点来看,该课程肩负着价值观塑造的德育使命。受传统评价机制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考核内容以文学知识和作品赏析为主,主要考查文献知识,鲜有能够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具体教学举措。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尊重其道德教育需求。

  (二)“第一性原理”下的课程创新契机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强调由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培养转变,高校要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应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做到真正从学生出发、真正为了学生、真正激发学生、真正成就学生。“第一性原理”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应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始终把事物的发展归因于最底层的逻辑。随着时代发展,“第一性原理”又被应用于教学中。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须遵循“第一性原理”,牢牢把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重要主题。

  课程创新以学生发展为第一目标。教育的“第一性原理”,要求真正造就面向未来的世界贡献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精神,通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技能。课程创新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以考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各种生态环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创新以学生发展为第一标准。课堂活动设计与开展都应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标准,重点关注知识拓展、思维激活和能力提升三个维度。课程借助多学科交融互渗,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审美境界,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创新思路及举措

  (一)以生为主,多师协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首先,回归教育本初,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应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身,从而引导教学逐渐回归教学本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学生看作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应注意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因此,根据学生需求重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与感悟,以提高其整体语文素养。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小主角”。

  其次,开设同步课堂,多师协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中国大学MOOC、国外精品公开课、各名校网站特色课等xx。学生能够通过电子资源xx观看优秀教师录制的有关《诗经》《西厢记》《红楼梦》等的精品课程视频,为同步课堂的实施奠定重要的基础。此外,课题组自创趣味诗词小课、知识胶囊立体课、云课堂思政课等,通过多师协同,全方位构建以生为主的学习体系,真正做到多师云同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互动合作中实现交互促进,从而在活动中自然形成学习共同体。

image.png

  (二)巧设场景,沉浸学习,应用情景式教学模式

  第一,巧设场景,让学生入境入情,沉浸学习。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这一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教学中可借鉴经典情景式教学模式,融合科技媒体手段,让学生沉浸其中,开展互动活动。例如在李煜诗歌教学中,教师课前挖掘数据资源,创建学习xx,让学生提前对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课中通过媒体展示、问题设疑、小组辩论、沉浸诵吟等,构建符合教学主题的趣味情景、问题情景、活动情景、互动情景等。该模式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李煜诗歌中今与昔、梦与真的强烈对比,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会李煜对人生的感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二,创新模式,让学生知行合一。除了经典场景的创设外,课题组结合教师自身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开发“跟着诗词去旅行”、音乐剧、情景剧、沙画描绘、优美诗配画、诗词小赛场、个人风采秀等创新场景,带动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结合生活情景和实践情景,让学生入理入心,达到实践出真知、实践悟情怀、实践树自信、实践立担当的思政教学效果。

  (三)内部融合,外部交叉,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

  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课程知识内部融合。教师应该试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与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间的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课程在背景考察、作家分析、文本研读和作品传播上,借助考古学、宗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知识重新释读和解构,深入文学研究内部寻找学科间点、线、面的连接点,拓宽研究视野,提升课程内容含金量。

  二是与前沿研究外部交叉,促成产学双赢。课题组积极探索古代文学与外部现实的广泛联系,尝试与前沿研究领域相结合,为前沿成果应用于本学科课堂教学提供载体和路径。课程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如促成文学政治学、文学地理学、文学传播学、文学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另外,积极探索文学与非遗、文学与地域民俗、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与边塞旅游等研究领域。这些新兴研究领域为教学打开了格局,搭建了特色学生实践基地,促进了产学的双赢。

  (四)趣享科技,深挖人文,开启学生发现和探索之旅

  现代信息科技能够拓展课程的空间,提升教学的智能化水平。第一,充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VR(虚拟现实)等科技,打造超时空趣味课堂。GIS技术协助师生了解历代作家的地域分布、作品流行和刊布集中地、家族与文学的演变情况等。古典诗文多写边塞风光、田园山水、名胜古迹等。在教学古典诗文时,教师借助各旅游局、图书馆、博物馆开发的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感悟边塞的奇物景观,领略山水的自然之美等。

  第二,教学全过程融合信息科技,开启数字人文之旅。教学全过程运用信息科技,要做到与课程内容无声融合,重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面,通过雨课堂、钉钉、xx群等发布资料,除了使用xx数据、视频资讯、多媒体展现课件外,借助腾讯会议连线学习通,师生就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学生实时发布自己的感悟。教学方式上,通过问卷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作业评审环节,借助超星形成作业大数据,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师生互动方式上,借助抖音、xx等完成课程的深入交流,使信息科技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思政熔铸,多维评价,完成学生德育培养体系闭环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注重学生审美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理想信念的培养,因此,思政理念的渗透、多维度的评价是促使完成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是思政理念熔铸体现专业特色和落地性。课程将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的育人目标融入教学,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契合。在教学屈原的《楚辞》时,教师可通过解读《离骚》《国殇》《哀郢》这些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忧患意识,感悟屈原矢志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授课过程中形成全过程、多师协同、三个层面的育人模式,构建主讲教师、“云”上教师、实践导师合作的师资,提升教学思政水平,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细处。

  二是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引导,建立三方协同的评价机制。教学中形成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教师点评、线上反馈等精准考核办法,及时形成课程平时成绩;课下跟踪实践过程,实时反馈实践成效,形成辅助性考核;通过实践基地反馈信息,及时形成学生素养的综合评价。课题组依托课程教学和练习实践,采用学生、教师和实践基地导师三方协同的评价模式,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个人修养、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理想信念的监督和评价。总之,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将能力培养与过程性评价、辅助性考核相结合,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品德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image.png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多维协同情景式教学能够构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本文提出基于“第一性原理”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助力学生深刻地体会所学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并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春颖,赵亮.朱熹教育思想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147.

  [2]王正刚,杨镖.试论新文科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J].文教资料,2023(4):75-78.

  [3]张汝伦.《中庸》研究(第一卷):《中庸》前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348.

  [4]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

  [5]李滢.中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以《楚辞》教学为例[J].学园,2021(20):4-6.

  [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