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互联网竞赛驱动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互联网竞赛驱动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4

2024-12-02 14:15:0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互联网竞赛作为一种新型育人载体,为大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舞台。基于互联网竞赛视野,分析竞赛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锻炼实践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讨竞赛成果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竞赛支持体系、优化竞赛项目设置与评价机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竞赛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等策略,旨在为推动互联网竞赛视野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摘要:互联网竞赛作为一种新型育人载体,为大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舞台。基于互联网竞赛视野,分析竞赛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锻炼实践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讨竞赛成果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竞赛支持体系、优化竞赛项目设置与评价机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竞赛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等策略,旨在为推动互联网竞赛视野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竞赛视野驱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是深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竞赛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育人载体,以其强调跨界融合、鼓励创新实践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锻炼实践能力的良好舞台。然而,当前互联网竞赛在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亟须进一步探索竞赛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路径。

  一、互联网竞赛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各行各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创业。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始探索互联网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互联网竞赛应运而生,并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这类竞赛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鼓励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竞赛,大学生可以深化对前沿技术的理解,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互联网竞赛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对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宝贵财富。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黄金时期。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大学生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创新灵感,锻炼创新思维。同时,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大学生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强责任担当精神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还是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必须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不断创新相关培养模式,完善相关支持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平台。

  三、互联网竞赛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竞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激发作用

  互联网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将创意思维付诸实践的载体。竞赛围绕现实问题设置任务,要求参赛团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跨学科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打破固化思维,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思路。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创新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其突破思维局限,拓宽创新视野。同时,竞赛任务的挑战性和竞争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并且,在与其他参赛团队交流切磋时,大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创意方案的不断迭代优化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深化,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二)竞赛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面对复杂的竞赛任务,参赛团队必须发挥集体智慧,优化资源配置,方能高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成员都需要明确自身角色,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与团队其他成员沟通协调。通过头脑风暴、会议讨论等方式,大学生学会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在交流碰撞中启发创新灵感,形成共识。这种团队协作的过程,不仅强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提升了其领导力和统筹能力。参与竞赛的大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的紧密关联。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助力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自身优势,与他人携手共创佳绩。

  (三)竞赛对学生实践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

  竞赛项目以真实世界的问题为导向,要求参赛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深化。面对竞赛任务中的各种挑战,参赛学生必须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这种基于实际问题的训练,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系统思考、创新思维,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这种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在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四)竞赛成果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竞赛的成果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参与竞赛,大学生可以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并在竞赛平台上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知识应用水平,还增强了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优异的竞赛成果能吸引企业和投资者的目光,为大学生的创业梦想提供机遇和资源支持。即便没有立即创业,参赛经历也能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增添亮点。参与竞赛项目的大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提升职场竞争力。此外,竞赛期间与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的互动交流,也为大学生开阔视野、建立人脉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些资源和人脉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奠定基础,为踏上职业发展之路做好充分准备。

  四、基于互联网竞赛视野驱动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竞赛支持体系

  为充分发挥互联网竞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驱动作用,高校应着力构建完善的竞赛支持体系。首先,建立健全竞赛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竞赛指导中心,负责竞赛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完善竞赛相关制度,制定明确的竞赛章程和评价标准,规范竞赛流程和参赛行为。其次,加大竞赛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参赛团队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再次,还要强化竞赛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提高竞赛的影响力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最后,注重竞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搭建竞赛成果展示平台,促进竞赛成果与企业、社会需求的对接,为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通过构建“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宣传引导、成果转化”多位一体的竞赛支持体系,高校可以为大学生参与互联网竞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推动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image.png

  (二)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和评价机制

  高校应立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互联网竞赛项目设置,使其更加贴近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前沿,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热点领域设置竞赛主题,引导学生将最新技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创新灵感;另一方面,注重竞赛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社区等真实场景,发掘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竞赛成果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评价机制,从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含量、市场前景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参赛作品的价值和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突出过程考核,重视参赛团队的创新思路、团队协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而不局限于结果评判。同时,要吸纳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参与评审,提供多元化的评价视角,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和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将互联网竞赛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励其在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产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互联网竞赛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着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这就需要完善指导教师选拔和培养机制,遴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创新意识强的教师负责竞赛指导工作。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研讨会等,提升其创新教育理念和指导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竞赛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与学生共同探讨创新思路,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竞赛指导工作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考核,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同时,要促进校内外资源的整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参与竞赛指导,为参赛团队提供多元化的指导和帮助。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引导其在互联网竞赛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image.png

  (四)促进竞赛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高校应当努力将“互联网+”竞赛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双向互动、相互促进。首先,可以将竞赛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围绕竞赛主题,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或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互动活动,启发创新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将竞赛项目作为专业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等的研究方向,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竞赛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其次,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邀请竞赛优胜团队分享参赛经验,传授创新实践技能,为更多学生参与竞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竞赛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构建起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课堂所学知识在竞赛中得到检验和巩固,竞赛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反哺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迭代。这种互动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实践创新能力,为未来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方面以外,在互联网竞赛驱动下,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可以考虑搭建竞赛交流与合作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团队交流经验、拓宽视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意识,通过竞赛激发他们主动寻求创新和突破的动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辅导,提升学生在竞赛中的技能和表现等,全方位保障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竞赛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认识竞赛的育人价值,完善竞赛支持体系,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和评价机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竞赛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竞赛驱动、实践引领、创新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互联网竞赛必将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屿.会计技能竞赛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3):857-858.

  [2]李萍萍,李兴森.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9-202.

  [3]陈卫群.“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2-24.

  [4]康翌婷,马飞,赵鑫鑫,等.竞赛驱动的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队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1):93-96.

  [5]杨凯茜.“互联网+竞赛”驱动下大学生学科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1):45-47.

  [6]李强,李素娟,张瑶.浅谈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互联网+”大赛铜奖项目为例[J].科教导刊,2022(10):34-36.

  [7]徐若昭,刘艺涵.大学生动画、数字媒体专业竞赛对推动产学协同创新的意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112-114.

  [8]罗松钦,毛颖杰,叶蔚冬.适应创新教育及绿色建筑的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2(2):79-81.

  [9]刘祥建,邹文荣.微创新与互联网融合下机械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多维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4):4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