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与路径论文

2023-03-02 16:07:25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为了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文章首先阐述了绵阳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
摘要:为了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文章首先阐述了绵阳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最后提出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课程思政;育人价值
2021年5月16日,《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一寸山河一寸血,在这片壮丽的山河下每一寸土地上都侵染着英雄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自强不息、奋勇当先的红色基因。先辈忘我牺牲的故事、保家卫国的壮举、坚守信仰的忠贞、铮铮爱国的誓言、拳拳报国的忠心……都被散落在祖国各地的红色遗址、遗迹、遗物所记录,形成了根植于地域文化又呼应时代潮流的地方红色文化,成为照鉴史今的鲜活教学资源,蕴藏着绵密又磅礴的思想伟力。高等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全过程、全方位地整合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一以贯之。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全课程中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是发挥课程育人的价值的应有之义。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地方红色文化较为零散、分散,资源谱系挖掘不深,精神价值凝练不够,教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蕴藏的育人价值,加之对思政元素存在刻板印象,以致很难主动将其作为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深挖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形成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价值上的共振共鸣,才能发挥资源效用,使青年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精神养分,勇立时代潮头,担当历史使命。基于此,本文拟以绵阳为例,通过阐述绵阳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而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与路径加以论述。
一、绵阳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历史底蕴厚重
绵阳拥有2 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绵阳是中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 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绵阳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还诞生了欧阳修、李调元、沙汀、冯达仕等杰出人物,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近代以来,绵阳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特别是作为川陕革命要地,绵阳是红军战略转移和长征的必经之路,红四方面军在绵阳的多场战斗和土地革命,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壮大了红军力量,为红军补充了丰富的物资,广泛地传播了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绵阳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支援国防建设,“两弹一星”元勋在梓潼两弹城隐姓埋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智攻关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制作方案,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基石。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绵阳在科技强国进程中贡献了重要力量,也逐步形成了城市发展的独特气质。现在,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
(二)基因谱系完整
绵阳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勤勉劳作、艰苦奋斗、不屈斗争、上下求索,沉淀了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地域气质,形成了品类多样、数量丰富的文化遗产。全市共有235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其中民主革命时期遗址迹156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40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红色文化成果39处[3]。绵阳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为旧址和遗址遗迹类、故居旧居和纪念场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类、革命标语和石刻碑林,以及体现灾后重建成果的建筑五类[4],且通过学者的深入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清晰的基因谱系,具体如表1所示。
(三)血脉赓续有力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传承发扬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综合产物”[5]。绵阳人民通过一段段奋斗历史的洗礼,沉淀下奔腾有力的红色血脉,如“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们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点燃了革命星星之火;土地革命时期,绵阳作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战略要地,开展了拥军参军支援长征的斗争,将红色基因播撒在绵州大地;抗日战争时期,约14万优秀的绵阳儿女奔赴抗日前线,身扛“死”字旗血染山河,铁血丹心汇镌刻下永不褪色的民族基因;解放战争时期,面对黎明前的黑暗,革命志士们不怕牺牲、勇敢斗争,为国家后续经济文化发展保留了物质基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汇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红色血脉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捍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1.4万余人奔赴朝鲜战场,“黄继光”式英雄—陈开茂和蔡朝兴谱写了大量英雄赞歌,而梓潼长卿山下“两弹一星”元勋们夜以继日、集智攻关,奠定了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牢固基石,也镌刻下了科学家精神的基因密码。红色基因血脉可随着时代发展壮大根系,在其力量的支撑下,这座城市在“5·12”特大地震中浴火重生,在国家科技城建设中阔步向前,在成渝经济圈发展中趁势而上,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可见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落实这一指示精神的具体抓手。绵阳的红色文化历史底蕴厚重、基因谱系完整,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融合的具体体现,能够鉴史照今,为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的教育资源,进而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一)强化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度
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消极意识形态渗透、新媒体不良影响、多元价值观冲击等诸多挑战。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在每一门课程中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各领域冲击,建立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若在课程思政中简单植入和直接“灌输”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进而难以实现教育目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地方红色文化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有血有肉的历史又赋予了其鲜活的人文气息,能够如春风化雨般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说,绵阳红色文化根植于地方,反映了当地人民共同的政治历史记忆,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基于此,教师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及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瞻仰红色文物,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延伸思政资源的开发深度
课程思政常态化背景下,育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大学生都经过了系统的思政课学习,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英雄事迹、名人典故、革命历程大多耳熟能详,因此在课程思政中简单嫁接传统思政育人资源,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有深层次的收获。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八个相统一”,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地方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中开发利用的效率有待提高。绵阳作为川陕革命要地和红军长征的途经地,又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后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城市,散落在各地的资源众多,但目前相关研究机构只对资源进行了宏观梳理,未进行深度系统的研究。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展开深度开发,挖掘其与课程育人的契合点,一对一地进行资源匹配,形成独特的育人场域,最终在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三)拓宽课程育人载体的广度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8]。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载体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为载体。通过整合,教师可以将能够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思政资源见缝插针地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以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目的。二是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为载体。通过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可将思政目标列入专业课教学目标,改变专业课重智轻德的现象,发挥课程的思政效用。两种主要的载体容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叠,形式千篇一律,不易形成各自的亮点和特色。而地方红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既有物质层面的展现,又凝聚了精神层面的表达,且独特的资源呈现形式能够提供有效的育人载体。绵阳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物质遗产,也在经历不同历史阶段的洗礼中沉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从“小视角”阐述“大故事”,提供独特历史观察视角,进而可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育人机制,打造课程思政特色。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
(一)系统梳理,提炼优质育人资源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其形成具有历史特殊性,同时具有规模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分布不集中、知名度不高、保护力度不强等特点,因此,要想从中获取优质的课育人资源,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以绵阳为例,其红色文化资源品类丰富、脉络清晰,可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梳理:一是按照资源品类进行归纳整合资源优势,可分为旧址和遗址遗迹类、故居旧居和纪念场馆类、烈士陵园和纪念碑类、革命标语和石刻碑林类、新建成果类,教师应把教育功能相同但分布不集中的资源集中归纳整理,形成文字、图片、视频资源,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二是按照历史脉络纵向梳理形成基因谱系,绵阳作为历史郡县治处,又位于西蜀交通要道,汇聚人文风貌,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成为地方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基。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绵阳市又壮大了红色基因血脉。概言之,追根溯源的历史梳理能够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品质,而基因脉络的枝干链接能够扩大文化育人的张力,进而形成独具一格的育人资源。
(二)校地共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校地共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进而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和智力方面的优势,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保护和传承,深度挖掘其内在的育人价值。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而且对于开展校外教学活动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是各课程进行校外实践、红色研学活动的最佳场所。以绵阳为例,各在绵高校可将王右木纪念馆、飞龙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弹一星城、绵阳科技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规模较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场馆作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结合课程学习内容,通过组织参观考察、参与政治仪式,以及鼓励学生担任场馆讲解员等方式,让学生得到“知、行、意”的锻炼,强化育人效果。在协同育人方面,课程思政的课堂主渠道是系统学习和宣传地方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且独有的历史视角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在课后走近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了解,成为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在科研育人方面,高校可通过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发布科研课题、开展“三全育人”教学改革等方式支持师生参与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加大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并通过深入研究完善地方红色文化基因谱系,提升教育资源质量。
(三)依托资源,打造特色育人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同质化是目前建设的痛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有助于打造课程思政特色,形成“一校一品”文化育人品牌。以绵阳红色资源为例,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可基于相关故居旧居和纪念场馆,挖掘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使其深刻理解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赓续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变得更加奋发有为、进取创新;可以绵阳红色资源为载体,将建党精神、红军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理想信念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引导学生将敢为人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融入专业课学习。概言之,教师应立足城市发展规划和自身特色,引导学生在博物馆、纪念馆中了解城市历史成就创新成果,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时代共生的民族精神,完善文化知识体系,培育文化自信,将个人发展与城市建设、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利用所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四)转换主体,彰显双重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在思政元素的传递方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渠道,且在专业课教学中主要以显性方法体现思政元素,存在“片面将‘思政元素’等同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传声筒’”[9]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形式化地勉强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存在随意性、机械性和碎片化嵌入思政内容的现象[10],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认知上的升华,而刻意嫁接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专业课的吸引力。要想实现从“灌输式”向潜隐性传递方式的转型,发挥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带给学生崭新的切入点,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和价值寓意,同时特有的地域优势能够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感。故高校可以充分整合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绵阳为例,可以将科技馆等作为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研究科学家精神与所学专业的共通点,增强学习使命感;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校本教材的开发,在收集整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了解其形成的历史渊源,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也可让学生作为志愿者担任红色纪念遗址、场馆的讲解员,进而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者。
总之,随着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逐步健全、育人效用日益突显,全方位、多途径地挖掘思政元素并构建完整高效的育人体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绵阳红色文化的基因谱系,深挖其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价值,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能够为地方高校打造课程思政特色、提高育人实效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2]蒋志.绵阳简史新编[M].绵阳: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会,2016:216-222.
[3]罗建军,廖胜,任萍.灾后绵阳红色旅游资源震毁情况及保护与开发路径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6):65-71.
[4]王爱华,李艳.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15-17.
[5]覃景冠.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D].西安:西北政法大学,202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8]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9]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10]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