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研究论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研究论文

3

2023-03-02 14:00:0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选取商洛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全体学生(257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状况基本良好,但个体差异性较明显,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素养得分率相对高于知识素养得分率,且年级、生源地差异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议。

  摘要:文章选取商洛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全体学生(257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状况基本良好,但个体差异性较明显,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素养得分率相对高于知识素养得分率,且年级、生源地差异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养;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在2019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也由此确立4。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更加深入人心,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引领中国绿色变革的时代价值。

  当代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未来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筑梦“美丽中国”的生力军,加之重大疫情暴发的教训,当前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有生态文明之德的大学生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决定了他们具有高素质、高学识,基于此,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否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李杨等基于对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样本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现状,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行为积极但素养教育层次较低;何伟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价值及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当注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作用;刘建伟研究了陕西4所高校大三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发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意识、行为素养均有待加强;王淑英调查了黑龙江省多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情况,发现大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度,但是接受度、满意度不高;刘阳°)研究了铜仁学院涉农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发现大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积极性不高。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为揭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推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但几乎没有涉及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特征与培育对策的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为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的重点区域,这些地区的大学生肩负着当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故有必要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揭示现存问题并提出突破方案,从而为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途径提供有益借鉴。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研究论文

  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秦岭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拥有极高的战略地位。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调研首先考察了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他语重心长地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同时强调,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秦岭保护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1,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保护好秦岭生态,不仅关乎陕西人民的福祉,还关乎全国人民的福祉。然而21世纪以来,工业化、现代化对秦岭生态功能的发挥造成严重影响,对此,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和科学规划上协同推进,才能真正保护好大秦岭生态环境。秦岭地区高校大学生是当地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素养深刻影响着未来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探寻当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地”关系的调节,是“人—地”生态系统的优化,而人类同地理环境的关系,即所谓的人地关系,与以研究“作为人类住所的地球”为重要课题的地理学关系密不可分,加之地理师范生在未来中小学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中也将担当关键角色,故将此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据此,本文以处于陕西省秦岭腹地的商洛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全年级大学生为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索其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一、调查内容与对象

  (一)调查内容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我院地理科学专业2017级、2018级、2019级、2020级全体学生(257名)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题目设计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及秦岭生态环境相关内容,共设计22个题目,重点考查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7题)、生态文明意识素养(8题)和生态文明行为素养(7题)三个维度,问卷的Cronbach’sα值达到0.7,具有较为可靠的信度[12],KMO检验值为0.65,P<0.05,因子分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64.4%以上,效度较好。知识素养、意识素养采用选择题考查,并采用4点记分法,行为素养采用选择题考查,并采用3点计分法,得分越高,则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越高。多选题按照正确选项的个数计分,如某题正确选项为4个,则每答对1项得1分,以此类推。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年级、生源地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意识素养、行为素养与整体素养的相关性。

  (二)调查对象

  通过班级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21年1月在地理系教师的协助下采用统一指导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57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有效回收率为89.1%。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有93人,占40.6%,女生有136人,占59.4%。其中,大一(2020级)学生有67人,占29.3%,大二(2019级)学生有55人,占24.0%,大三(2018级)学生有58人,占25.3%;大四(2017级)学生有49人,占21.4%。这些学生中,有203人的生源地为陕西省,占88.65%,26人的生源地不在陕西省,占11.35%,具体如图1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总体状况

  为了解大学生整体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对生态文明知识(满分28分)、意识(满分32分)、行为(满分21分)素养各题项的回答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满分81分,总平均分为64.90分,其中知识素养平均分为20.25分,意识素养平均分为28.35分,行为素养平均分为16.50分。这反映了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状况是基本良好的,但个体差异性显著,同时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素养得分率(87.81%、78.09%)相对高于知识素养得分率(72.50%)。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现状

  本研究在设计生态文明知识素养问卷时,特意考查了学生是否了解当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区”“秦岭特有树种”等涉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以评价大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其中,知识素养方面共设有7个题目进行测评,4个年级全体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0.25分,说明整体上学生对于秦岭生态保护知识了解程度还是较为充分的,但也存在对部分常识性知识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当被问及“秦岭地理意义”的问题时,虽然分别有98.3%、42.6%的学生正确选择了“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的中央水塔”这两个选项,但是选择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及“东方的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这2个错误选项的人数也分别占了32.6%与20.9%。而当被问及“商洛地区属于我国哪项重大工程的水源涵养区和水质保护区?”时,正确选择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人数占78.0%,而错误地选择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三峡大坝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这3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15.0%、5.0%、2.0%。此外,当被问及对《商洛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时,选择了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基本了解、不太了解的比例分别为9.6%、17.3%、23.9%、49.2%,而在调查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了解情况的问题时,掌握程度在1分、2分、3分、4分的比例分别是64.2%、10.5%、2.2%、23.1%,这说明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重要政策文件及重要思想的了解和关心程度亟待提升。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学生对秦岭地区的特殊生态地位和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有较好的了解,但是对于与日常生活联系相对不紧密的生态知识及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掌握得不够全面和精确,也很少关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这可能是由于学习生态科学有一定的认知成本,并且大学生的学习精力主要集中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上。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现状

  在设计生态文明意识素养问卷时,主要针对学生是否有参与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的家庭教育意识、周边环境形势的认知等内容进行提问,以评价大学生的环保、生态伦理意识。意识素养方面共设有8个题目进行测评,四个年级所有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8.35分(满分32分),这说明学生对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水平在整体上还是相对较高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并未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问题。例如,当被问及“是否密切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时,有35.4%的学生选择“非常关注”,57.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关注”,还有5.7%、1.7%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不太确定”“不太关注”,这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道德、伦理的约束下,拥有关注身边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其应该做的事情,但少部分人还存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倾向。当被问及“是否认同秦岭地区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一问题时,选择“基本认同”“不太认同”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0%、13.0%,这突显了部分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关注度依然不够高,更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当被问及“为环保降低生活享受标准的意愿程度”问题时,选择非常愿意、比较愿意、基本愿意、不太愿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2.3%、43.5%、12.5%、1.7%,这表明少部分大学生仍未意识到其实自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13],不愿牺牲个人的生活质量以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素养达到较高水平,但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还是较低,参与意识相对来说较为淡薄,对此,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塑造学生的生态人格。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现状

  在设计生态文明行为素养题目时,特意设计了“是否选择自带餐具?”“是否会捐赠衣物?”“是否经常观看《航拍中国》《探索发现》等节目?”等问题,以考查身处秦岭腹地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行为素养方面共有7个题目进行测评,四个年级所有学生的平均得分为16.50分,这说明学生的秦岭生态保护行为整体上较好,但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还有待加强。例如,当被问及“是否凭借自身掌握的科学理论或技能参加过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各类活动?”这一问题时,分别有28.2%、62.3%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与“偶尔会”,但是选择了“从不”这一选项的学生占了9.4%;而当被问及“如果草坪挡住你的去路,你是否会绕过草坪”时,选择了“经常会”的学生占83.7%,而选择了“偶尔会”“从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4.5%、1.8%,这反映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的行为素养有待提高。另外,当被问及“是否经常观看《航拍中国》《探索发现》等节目”这一问题时,选择“经常会”“偶尔会”“从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7.0%、50.7%、2.3%;而在被问及“是否劝阻或制止身边的生态环境保护破坏行为”这一问题时,选择“总是劝阻”“经常劝阻”“偶尔劝阻”的学生比例分别是28.2%、30.4%、41.4%,这说明大学生对于一些失当行为能够做出判断并改正,但是又容易受到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难以保持独立性,坚持自己的环保立场。由此表明,大部分身处秦岭腹地的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好表现,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未能将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对于身边的生态保护问题较为漠视,对秦岭生态保护不甚关注,生态文明行为素养在整体上仍有待提高。

  (五)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差异比较

  1.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比较。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可见,大四学生(2017级)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知识得分、意识得分及总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同时相较大二、大三学生,大一(2020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行为素养得分更高。对四个年级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得分、意识素养得分、行为素养得分及总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知识素养得分(F=4.49,P<0.05)、意识素养得分(F=8.35,P<0.05),以及总得分(F=6.26,P<0.05)均具有显著年级差异,事后检验也反映大四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得分,大二得分与其他各年级的得分差异最显著(P<0.05);大二与大三意识素养得分、总得分显著低于大一与大四得分,大一与大四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这反映出大四的本科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其生态文明素养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教育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明显提高,而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因专业考核相对较少,参与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对较少,生态素养得分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一学生也拥有与大四学生一致较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反映出近年来高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出现了明显提高。

  2.不同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比较。根据生源地的差异,可将大学生分为陕西省和非陕西省两大类,此次研究统计了生源地属于陕西省和非陕西省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得分差异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陕西省大学生3类素养均得分较高,其中生态文明素养总分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的结果也表明差异是显著的(P<0.05)。陕西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知识得分更高是因为他们对于秦岭的认知较早,大多数甚至能够在生活中直观感受其特殊地理环境带来的气候、景观差异,而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对于秦岭的认知更多来源于网络、电视节目或书籍,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其他地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行为素养得分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省外大学生人数较少、生源地差异较大,加之各地的生态文明教育力度有所区别造成的。

  由于陕西南部的商洛、安康、汉中三市主要辖区均属于秦巴山区,因此将生源地属于这3市的大学生与陕西省的其他地级市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局地差异。由表3可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各项与总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陕南三市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得分高于其他地区,而其意识、素养得分却均低于陕西其他地区的大学生,尤其在意识方面差距相对更大,例如,在被问及“是否密切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否愿意为了环保降低生活享受标准”等问题时,更多学生选择了“不太确定”和“基本愿意”。这可能是由于这3地在陕西省属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山区连片集中的地带,教育内容更多关注了经济的发展和如何解决就业的问题,因此未来有必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素养教育,同时陕南3市大学生知识得分相对较高也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秦岭关联更加密切。

  3.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得分的因素。如表4所示,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分、知识素养得分、意识素养得分、行为素养得分之间的相关性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总分与知识素养得分的正相关系数最高(r=0.736,P<0.01),与行为素养得分的相关性最低(r=0.692,P<0.01)。知识素养与意识(r=0.169,P<0.05)、行为(r=0.215,P<0.01)素养得分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而行为素养与意识素养的相关性较高(r=0.443,P<0.01),表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得分与生态文明知识素养、意识素养、行为素养的关联均十分密切。

  三、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商洛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问卷数据,得到以下结论:①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整体水平较高,其对生态文明知识有局部的了解,意识逐渐觉醒,行为习惯开始养成,能够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素养的关联性认识不足;②相对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行为素养的得分率相对高于知识素养得分率,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条例、周边生态环境现状的把握不够全面、系统、深入;③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水平较高,表明大学生能够自觉将环保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对于生活中各类行为有清楚的是非正误判断能力,但是仍存在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缺位或未完全内化为自觉行为的问题;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会受到年级、生源地差异的影响,尤其以年级、生源地对生态文明知识素养高低的影响最为显著。另外,鉴于生态文明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此次研究的问卷可能难以覆盖全部内容,加之调查对象并未覆盖所有学生群体,因此本次调查的客观性、普遍性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而言,上述这些研究结论基本上反映了当前秦岭这一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地带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

  (二)建议

  1.通过课程思政将生态文明理念导入教学内容。价值观教育是全方面、全方位和深层次的[14],但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却是碎片化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5]。“生态素养”一词的创造者大卫·W·奥尔(David W.Orr)也曾指出,大学应当迎接挑战,让生态素养成为所有学生教育的重点[16]。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让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好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任务,通过“课程育人”落实巩固生态文明观教育成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渗透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与生态环境关联密切的专业之一,地理科学专业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课堂上讲解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唤起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借由地理实践考察活动,最大可能地让身处类似秦岭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的大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保护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认识到“人地关系”的终极追求就是“人地和谐”。

  2.挖掘并宣传生态功能区的乡土生态文化思想。生态功能区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一般位于距离城市较远、受人类影响较少的地带,其生态环境一般也优于城市生态环境,且当地的生态文化蕴含了深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为了让学生对身边的生态保护问题从漠视转变为关注,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塑造生态人格,从而发展生态文明素养,教师有必要先联系当地生态功能区的管理部门,以获取其在该功能区所做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的信息,从而深入挖掘出已经根植当地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然后借由第二课堂或教学实践活动,将当地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润物无声地导入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该生态功能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凝结出的乡土生态文化思想。以秦岭地区为例,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过四皓墓》的首句便是“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这体现了他来到秦岭时对当地生态自然环境之美的由衷赞叹与高度评价;明代画家仇英曾作《辋川十景图》,生动描绘了唐代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的诗意,直观展示了他对秦岭脚下秀美风光、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也积极关注着秦岭地区的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17],他敏锐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关系也在变化,故他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崇尚自然、和谐社会、人地和谐的观念。另外,秦岭地区景点多为“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著名的“关中八景”中的三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太白积雪都反映了秦岭的生态环境之美。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秦岭地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维护好生态文明之美其实就是在维护当地旅游景点的生命线。鉴于此,教师便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并在秦岭相关管理部门给予的信息的支持下,将提炼出的乡土生态文化思想细致地解读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亲身体验生态文明之美的机会。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是高校乃至全社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8]。生态环境是实践的外部前提和自然基础[19],为了提高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高校有必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融入校园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绿化等各个方面,营造出地面净、树上绿的校园“小生境”,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对绿色的追求、对美丽的向往[20]。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生态保护的付出、参与意识,高校还要为大学生能真正参与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组织学生通过进入社会、深入群众、走进乡村等方式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直接深入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并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地区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人们安居乐业的地区进行实践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并进行直接对比,通过这种实践育人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舒适和美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发挥校园物质文化育人的功能。

  4.借助新媒体打造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平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需要有效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网络育人”,以适应时代提出的新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其现实针对性,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从而减少年级、生源地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鉴于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和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网等网络平台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渗透与宣传,加大对当前世界生态热点问题的关注,深化对秦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把握,抓住校园生态环境相关的话题。同时,教师也要增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的频率、深度和广度,或者建设一个“生态文明”专题网站进行生态法律、安全、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与讲解,在这一平台上,既可以呈现因生态破坏带来人员伤亡、物质损失的新闻时事,也可以开辟生态科技专栏,介绍当地的绿色环保产业,并广泛地收集学生的智慧和意见,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感,引起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重视。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素养对于“美丽中国”建设事业有着重要影响,了解并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需要。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局部了解,生态文明意识逐渐觉醒,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养成,但整体仍未实现生态文明素养的“知行合一”,故高校有必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综合课堂、文化、实践、网络等育人方良好效果,对学生实践结果的评价也需要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具体来说,校企要联合开发课程,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并结合真实案例,采用项目制教学,同时也需要不断融合新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数字经纪服务人才。

  五、结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建设符合学校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精品课程,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数字经纪服务人才。因此,数字经纪服务营销类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好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仍需要不断打磨,同时还要整合与嫁接相应的内外部资源,借助多种形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创新校企合作新方式,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通过深耕销售管理与营销实践技能,提升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适应性,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另外,要组织学生对销售经理或营销总监的工作流程进行学习观摩,提升其课程学习的体验感与参与度。同时,课程思政的引领也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教师需要将思政点与知识点有机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高度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真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智璇.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数字转型:大数据与区块链机遇[C]//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大变局下房地产经纪发展:2020中国房地产经纪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20:141-145.

  [2]吴成程.“销售管理”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23(1):63-69.

  [3]刘慧.《销售管理》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19(45):86.[4]刘伟.“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销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学,2021(3):63-69.

  [5]郑洪珊.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销售管理课程改革思路的探讨与研究[J].商业经济,2020(3):189-191.

  [6]唐湘宁.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内涵本质与实现路径: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3):62-64.

  [7]李华.校企融合教学模式下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11):212-213.

  [8]昊天.《2021新居住消费调查报告》软、硬环境提升成品质居住关键[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1(5):56-61.

  [9]李海燕.课程思政视域下房地产销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21(16):127-129.

  [10]吴宪霞.思政在经管类专业课的探索与实践:以“销售管理”课程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6):42-45.

  [11]范保珠,徐星星,潘泉宏.销售管理[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21.

  [12]刘娜.“雨课堂”在销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22,124.

  [13]赵思思.新媒体素养视阈下网络营销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