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学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

2024-11-18 16:29:1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采用整群抽样法,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及树达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学课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满意度较高,学生的卫生学课程感兴趣程度、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均会影响卫生学课程满意度,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摘要:文章采用整群抽样法,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及树达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学课程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满意度较高,学生的卫生学课程感兴趣程度、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均会影响卫生学课程满意度,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卫生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满意度;本科生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需加强公共卫生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教育仍存在不足,卫生学课程设置仍有亟待改善之处,其培养模式呈现出重治疗轻预防、教学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等问题,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其公共卫生素养水平不一。
卫生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是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了解学生的卫生学课程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高校开设卫生学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为后续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卫生学课程的优化与创新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部分学者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卫生学认识程度、课程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严紫艳等认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教学认知程度较高,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度不够、感兴趣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当前,众多研究结论不一,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基于此,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的满意度,阐明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仍是现代医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湖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相同的条件下,调查研究某一年级不同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学课程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进而有效提升医学院校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法,研究对象为我校医学院及树达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均相同),共340人,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问卷星分发网络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共回收问卷311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有299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34人,女生165人。
(二)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和卫生学课程满意度,其中每个选项均按李克特五级评分赋分,认知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完全不了解、比较不了解、了解、比较了解、非常了解;满意度由低到高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还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信度检验克朗巴哈系数为0.968,效度检验KMO值为0.957,这说明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本研究于2022年12月1日开展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形式,调查时间为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在学生知情同意后进行匿名调查,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5日。通过SPSS 26.0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F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信息
问卷调查涉及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学院、班级、上一学年加权平均分、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课程感兴趣程度、喜欢的学习方式等13项。共调查了299名学生,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2;两个独立学院分别为医学院179人、树达学院120人;近九成的学生上一学年加权平均分在70分以上,整体学习成绩良好;77.0%的学生对卫生学课程的感兴趣程度较高,但学生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课后交流,如表1所示。
此外,研究组通过教务系统获取了各个班级的卫生学课程成绩,医学院学生为77.49±6.96分,树达学院学生为69.34±7.77分,不同学院学生卫生学课程成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95,P=0.000<0.05)。
(二)不同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比较
将学生基本信息中的部分数据进行合并,并根据学院进行分层,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两个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之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亚组分析,如表2所示,不同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与教师交流频率方面存在差异,且树达学院学生与教师交流频率比医学院学生更高。
(三)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比较
所有调查对象的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评分均值为3.43±0.79分,根据学院、班级等进行分层,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对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的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评分在学院及班级层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而在上一学年加权平均分、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课程感兴趣程度及课后与教师交流频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
(四)卫生学课程满意度分析
1.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单因素分析。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调查对象的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评分均值为4.33±0.85分,根据学院、班级等进行分层,对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进行单因素分析,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如表4所示,学生的满意度评分在不同学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班级、上一学年加权平均分、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课程感兴趣程度及课后与教师交流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另外,研究组进一步探讨了学生的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与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经过统计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432,P<0.001。
2.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多因素分析。以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对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将变量统一赋值,结果如表5所示。
对各变量进行平行线检验,χ2=5.491,P=0.483,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使用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见课程感兴趣程度与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均会影响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卫生学课程满意度,P<0.05,OR(95%CI)>1。
三、讨论
(一)结论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认知,是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从学生的基本资料来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感兴趣程度较高,对教师上课使用的PPT的反馈良好,认为当前卫生学课程作业难易程度较为适当。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而当前卫生学课程授课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我校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程度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人们的公共卫生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与学生上一学年加权平均分、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课程感兴趣程度、课后与教师交流频率这几个因素存在关联,说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学科科普是影响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的重要因素。另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卫生学课程总体满意度较高,处于满意和很满意之间。经单因素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卫生学课程满意度与班级、课程感兴趣程度、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课后与教师交流频率及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等因素有关。在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课程感兴趣程度与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均会影响卫生学课程满意度,且均为正向因素,这提示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认知这两个方面入手。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我校学生与任课教师的xx交流存在不足,这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通病[17-18]。本次调查显示,43.8%的学生从不与教师进行交流,仅8.0%的学生本学期与教师交流频次在4次以上。结合本研究中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在上课时间之外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xx;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缺乏促进师生交流的xx平台或社交媒体工具;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师生交流缺乏兴趣或主动性;教师忽视了师生交流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交流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指导。因此,高校要重视师生交流不足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3.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应当因材施教,科学培养。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我校不同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上一学年加权平均分、每天课外学习时间、课程感兴趣程度三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相较医学院学生,树达学院学生与教师交流频率更高,卫生学课程成绩却更低,这可能是由于树达学院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自身知识储备较少,对教师依赖性更高,从而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建议
1.寓教于乐,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今后的卫生学课程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丰富授课形式,创设趣味性的学习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关联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考核内容多层次,增加实习课程和学习成果汇报,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学习。
2.注重跨学科交流,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卫生学课程认知程度,高校应注重加强基础—临床—预防一体化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实验课、知识竞赛等科普方式,奠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学理论和实践基础。
3.创造良好的xx环境,增进师生交流。为增进师生交流,学校应创设xx交流平台,如学校论坛、QQ群等,为广大师生创建良好的xx交流环境。同时,在卫生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教”的活动,激发其主动探究意识,师生互为补充;任课教师应主动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如邮箱),鼓励学生课堂/课后提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4.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在卫生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分析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并定期了解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应适当放缓学习进度,引导其对重点课程内容进行着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卫生学课程满意度较高,学生的卫生学课程感兴趣程度、预防医学学科认知程度均会影响卫生学课程满意度。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认知,加强基础—临床—预防一体化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增进师生交流,扩大课程实践内容等,从而为临床医学本科生打好公共卫生学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3-24(1).
[2]谢红卫,龙鼎新.“双一流”背景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1):185-188.
[3]王卓然,李明穗,蒋慧莉,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5):18-23.
[4]曹成霖,曹文文,孟飞跃,等.增权赋能视域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9-14,26.
[5]邓凤,李钦,杨蕊.新时期加强临床医学人才疾病防控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24,51(5):955-960.
[6]刘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2):35-38.
[7]任晓晖,周琳,高博,等.11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公共卫生教育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1299-1302.
[8]张文娟,李敏,程文栎,等.暨南大学临床医学生卫生学教学现状及满意度调查[J].基础医学教育,2023,25(8):678-682.
[9]赵映川.大学生慕课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2):73-78.
[10]黄瑞雪,周思园,胡建安.高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卫生学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以中南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109-110.
[11]严紫艳,梁玉凤,刘奔波,等.临床医学类学生对卫生学课程认知情况及教学满意度调查[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39(4):594-598.
[12]芦俊,杨胜辉,赖娟,等.临床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28):122-123.
[13]吕元明,庞伟毅,谭盛葵,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思考[J].华夏医学,2014,27(1):168-169.
[14]于振飞,张喜,刘衎麟,等.临床认证视角下卫生法学教学满意度及教学模式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2):71-73.
[15]方晨晨,李曼,刘璐,等.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学生评价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24,45(7):70-75.
[16]任晓晖,任青蔓,杨婷,等.基于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视角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教学需求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2):2299-2304.
[17]蒋庄.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18]左崇良.普及化初期阶段高校教学学术的现实困境与归因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10):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