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康复医学概论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

2024-11-18 16:14:1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为了培养现代化康复人才,文章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注意事项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融入康复医学概论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
摘要:为了培养现代化康复人才,文章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注意事项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融入康复医学概论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立德树人
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培养大批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的现代化康复专业人才,是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康复医学概论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对康复学科的第一印象和基本认知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理念,把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具有重大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指在非思政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课与非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xxxxxx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基于此,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需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和教育目标,以课程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挖掘课程个性化的德育因素和资源,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式。
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以康复治疗学专业注重“功能观”的特点为思政纲领,把生命教育、职业理想、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开展体现康复内涵的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康复治疗学专业具有“思想深度、价值温度、理论高度”的特色育人模式。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康复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主线,立足本学科的起源、发展、应用及学科价值,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康复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职业素质和家国情怀。本教学团队主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精心设计,融入思政元素,使课堂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或者以章节为节点,充分提炼康复医学概论课程的思政资源,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素材的连接点,在应挖尽挖的基础上做到善挖精挖;或者采用翻转课堂、讨论辨析、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课制宜,选取合适的授课方式,向学生渗透课程思政隐性教育。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学情分析
教学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不了解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前景及康复价值,不少学生是因各种原因而转专业或被动调剂的,对本专业缺乏基本了解,更谈不上专业认同和专业热爱,这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而非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原因。另外,很多学生对康复治疗师这个职业心存抵触,认为其体力劳动多且社会地位低,因此不愿意从事该职业,即使是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也会有部分想要转到临床专业。对此,康复医学概论这门课程对专业价值的教育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基于此,要想让学生在康复治疗师这个行业里不怕苦、不怕累、留得住、干得好,教师必须发挥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育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过硬的专业能力激发学生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喜爱,同时要以积极的红色思想引导学生敬业爱国。此外,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安排的理论课只有16学时,故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概括性地介绍康复学科,同时巧妙地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是康复医学概论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政治素质、理想信仰和阐释事理的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层次,因此课程思政首先要做好教师思政。在新教改背景下,本教学团队紧跟教育教学的政策方针,积极参加各类型的思政培训及教学培训,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自2022年以来,本教学团队已修订新版的教学大纲,在遵循康复治疗学专业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突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实现“思政进大纲”,以求做好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上层规划;精心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讨论及评选,加深教学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做到“思政进案例”;通过集体备课,反复推敲、探讨实现课堂思政的最佳教学方式,做好“思政进备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做到“思政进课堂”。精彩的教学效果是精心教学准备的再呈现,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在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以春风拂面般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了专业技能和思政素养的双提升。
(三)教学实践
1.基于生命教育,拓展思想深度。引导学生探索康复对患者、对家庭及对社会的治疗意义,引导学生立足学科本身深入探究康复的生命价值,是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康复的入门课程,构建了学生对康复的第一印象。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成就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专业认同感,是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在第一章“概述”教学中,教师着重介绍了康复的内涵及特点,帮助学生明确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功能障碍状态并帮助患者重返社会。例如,教师引用了某体操运动员的康复案例,介绍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如何重新学习生活自理、工作等,向学生展示了康复帮助患者实现重返社会的重要作用。在第二章“残疾学”的教学中,教师借用踝扭伤、骨折、中风等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告知学生“残疾”是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的一种功能障碍的状态,以便消除社会大众对“残疾”的消极、悲观认识。此外,教师可通过对ICF体系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全人意识—功能与个体健康状况、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社会人,引导学生发现并认可康复的全人价值。在第五章“康复医学地位”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以霍金渐冻症的康复案例为引,介绍康复对霍金生活、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帮助,鼓励学生大胆阐释“何以康复”“康复为何如此重要”,引导学生从临床、伦理、教育、社会等多角度、多维度探索康复的生命意义。功能障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因此康复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康复能减轻功能障碍的影响,帮助患者以最佳的功能状态回归正常生活,这是康复对生命的成全和守护,也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价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2.基于职业教育,提高价值温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康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康复治疗师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引导学生营造有温度的医患关系、医医关系,是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关怀是全人医学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相融汇的理念。在第三章“功能障碍”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视频学习及课堂模仿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残疾人的功能障碍状态,体验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有温度的职业理想,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康复治疗专业的职业价值。在讲授第四章“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时,教师通过情景再现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康复医疗团队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以康复医师为团队主导,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等通过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此为学科内的康复合作模式;康复团队与其他临床科室、工程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相互联系,协同帮助患者全面康复、重返社会,这是学科间的康复合作模式。强调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素养:于同事,当一个严谨而有温度的合作者。在第八章“康复医学科诊疗工作常规”教学中,教师采用课堂讲授与病例扮演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就医场景,学生分饰患者、家属、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不同角色,设身处地感受医疗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共情能力和伦理道德水平,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于病人,做一个严谨而有温度的施术者。
3.基于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理论高度。引领学生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角度,升华康复的学科内涵,是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对于一份职业,只有自觉将其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愈挫愈奋、终有所成。康复医学概论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应责无旁贷地把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理想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介绍康复的起源时,学生了解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的战伤伤员激增是促使现代康复诞生的原因之一,而在我国,目前康复服务主要面向慢性病、老年病、残疾人等人群,对此,教师引入国际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风云,引发学生对和平年代与和平国家的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介绍目前我国残疾人的分布状况及相关政策时,教师安排学生课前查询资料及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由此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残疾人政策的发展历程,感受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和保障,进而明白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我们安居乐业的最大底气,借此引导学生要感恩、要爱国。在教学社区康复的内容时,教师在讲授社区康复工作概况的过程中,引入目前社区康复工作领先的国家和地区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社区康复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残疾人康复的主要形式和落脚点,引导学生立志把康复工作扎根于社区群众。在教学传统康复方法时,教师通过介绍针灸治疗痛症的突出效果,以及针灸治疗疼痛得到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NGC)和英国国家卫生与服务优化研究院(NICE)认可的事实,增强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文化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弘扬中医传统康复文化的责任担当。在教学康复医学中的科学研究内容时,教师以我国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为例,让学生感受科研助力康复腾飞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鼓励学生为我国康复事业注入科技创新的活力,积极投身我国康复事业的建设。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即学生学完康复医学概论课程后,了解康复、热爱康复并愿意从事康复相关专业,才是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专业265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测评,结果如下:100.00%的学生认为学习康复医学概论这一门课后,对康复治疗学专业有进一步的了解;95.09%学生认可目前的授课方式;98.11%学生认同康复治疗学的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95.85%的学生表示希望日后从事康复治疗学相关职业,并愿意为之奋斗;65.28%的学生表示希望进一步求学,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起点继续做康复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具体如表2所示。
教学团队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融入专业知识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不应该有直接、刻板的认识,且学生对专业的喜爱和从事该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可间接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但这远不能予以囊括,好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道德引导、三观塑造的影响应该是持久而深远的。
四、课程思政教学注意事项
始终以育人为本,着力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综合素质高、人格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教学团队认为,好的课程思政就应“如盐入汤”。“盐”是很重要,对专业课的育人成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专业知识的教育才是“汤”,不可本末倒置、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如果舍弃专业特色而浓墨重彩地生硬凸显思政教育,这样就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本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年亚贤等提出,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各学科/专业与思政元素的关联度,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和升华,把相关的思政元素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与教学团队的理念一致。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使思政元素的设置做到少而精,融入方式做到优而妙。
第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康复的学科内涵本身就包括了很多思政元素,只有筛选最合适的思政点,而非高大全的广泛铺排,才能使思政元素走进学生的心里。比如,康复医学的设备这一章节授课中,教师可以选取的思政点有爱护仪器、遵守规则、严谨精神、科研创新、工作要善始善终等,教学团队从人文关怀这一角度着手,提醒学生仪器是冰冷的,但治疗师的心肠应该是热乎的,如在冬天使用干扰电治疗仪时,使用温水浸泡过的海绵会让患者更舒适,这些小细节无不体现了医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第二,顺势而为,举重若轻。即根植于专业内容本身,挖掘适当的思政元素,以轻柔的方式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而达到育能、育德、育人的统一。比如,在讲解致残原因的过程中,教师要植入家国情怀这一思政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程度对致残原因的影响,延伸到国强才能民安、爱国是永远的主旋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为响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学团队在康复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及改变,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工作仍有不足,具体教学反思如下。首先,课程思政还应当走进教材。教材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故引入康复发展的历史,深挖体现康复特色的红色元素,编撰相关康复教材,是从源头开始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对此,教学团队正在进行康复医学概论云教材的编写,把课程思政融入教材,让思政教育渊源有自,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熏陶。其次,课程思政的实施范围很广,不应该局限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实验教学、课余生活、社会实践等环节都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之外,如何有效地组织、践行课程思政,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卓越成效,必须要久久为功,深耕育人特色,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全过程都需要始终如一地贯彻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目标,这也是教学团队日后应努力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龙玉红,符冬梅.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语言与翻译,2023(1):77-80.
[2]xxx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4]钱雅妮,程吟,夏丽晨,等.课程思政融入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医学概论》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2):25-28.
[5]田歧立.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德逻辑及实践指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88-95.
[6]华倩倩,戴香怡,尹星皓,等.叙事医学视域下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22,43(13):68-72.
[7]伍雅琴,季静芬,徐会,等.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职护理临床教学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11):976-980.
[8]陈西希,金荣疆,朱天民,等.病例扮演在临床康复教学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7):790-792.
[9]张允芝,陈波,李梦丹,等.英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收录与推荐情况分析[J].中国针灸,2019,39(4):423-427.
[10]王瑾.学校教育教学何以落实课程思政理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104.
[11]年亚贤,王政.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52-54.
[12]李刚,刘红霞,方毅,等.口腔医学教材-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4(2):328-333.
[13]孙秀丽,周铉博,左雪松.高校课程思政元素“四有”建设研究[J].教育评论,2023(2):7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