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路径探究论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路径探究论文

17

2024-11-18 16:07:1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飞行专业学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思政教育同样重要。而体育课程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在分析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思政教育在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中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摘要:飞行专业学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思政教育同样重要。而体育课程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在分析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探究思政教育在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中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飞行专业体育课程实施路径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全国高校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民航业作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之一,在影响产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飞行员的综合素质是其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飞行员相较于其他行业从业者,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风险。目前,在国内现有的民航飞行员培养体系中,我国高校作为民航飞行员培养与输送的主要单位,除为飞行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外,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与思政有着丰富的交融点,通过体育课程对飞行专业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既能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又能弥补目前飞行员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的不足,培养出品德优良、意志坚韧、团结协作、朝气蓬勃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思政现状

  1.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不少国家都把德育融入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如美国、新加坡、日本等,都把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全部课程作为德育的载体和途径。体育课程可以作为德育的良好载体,这也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现代体育再也不是狭义的强身健体,体育教学过程也不仅仅是增强体能、传习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德行。

  在体育课程中与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是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进一步长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任务。

  2.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是针对飞行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全面身体素质培养的一门课程,促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保证飞行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它有别于一般的大学体育课程,其中的教学与技能练习与将来的职业对身体体能的要求更为紧密,除一般性身体素质练习,还包含特有的如悬梯一类的专业器械练习,因其难度较大,在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中更应该思考如何将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

  3.高校飞行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在对飞行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仍有不足,有的还停留在“纯理论”教育模式,学生对于目前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接受程度并未达到预想效果。对飞行专业学生思政教育途径和方式虽有多元化趋势,但在实施的程度、教育的持续性、针对性等方面仍有不足。

  二、高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路径

  1.以时政或典型事迹讨论交流为导入,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对时政以及典型事迹讨论交流,使学生产生共鸣,将价值观及高标准的精神追求和教学任务有机融合。

  课前通过教学群发布英雄飞行员王伟的事迹引导学生观看,课上则以此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成为飞行员的意义”“成为一名优秀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课前通过教学群发布《中国机长》影视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充分启发学生对飞行员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光荣感”“责任感”。

  集中学习时政要闻、民航业相关文章,通过对相关英雄事迹、时政要闻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职业、人生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学生理性认清当前国际形势,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以耐力素质练习所蕴含的理念为追求,不断超越自我

  根据专业特点及教学大纲要求,飞行员对耐力素质的要求比普通专业学生要求更高,飞行专业体育课程对耐力素质有着更高要求。耐力素质练习时,学生易产生枯燥、痛苦等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寻找适宜时机、适当的激励方式,激励他们奋发向上,顽强拼搏。

  耐力素质练习主要包括有氧耐力练习和无氧耐力练习。其中有氧耐力练习更倾向于基础耐力练习。因此在练习有氧耐力时,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引领学生摆脱“惰性思维”以及“达标即可”的想法,从而使学生有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无氧耐力素质练习是在有氧耐力基础之上,对耐力素质一种能力上更为高阶体现。学生练习无氧耐力素质时,易有不适感,同样需要设置超前目标,但实际成绩的反馈可以给予适当浮动区间。飞行专业体育课程的耐力素质训练采取有氧为基础、无氧为主的练习方法。课中更多的练习为无氧素质训练,主要方法有400m跑、400m接力跑、追逐跑等方法。无氧耐力练习间歇时间适中,教师根据项目特点在间歇休息期间采用普及运动生理相关知识,通过对运动原理的剖析,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身体产生不适的原因,以此抵消对运动训练的“排斥情绪”,同时又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原理,从而加深印象。

  3.以课程所蕴含的运动观点为视角,强化处置危机的辩证思维能力

  万米高空的飞行中,人为或非人为所导致的轻微变化都有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这就需要飞行员能对未知情况做出准确预判,在细节上需要做到近乎完美的把控。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不断模拟危险或存在未知危险的情境,在真遇到险境时才能体现处置危机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以飞行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处置危机的辩证思维能力。危机处置首先要培养学生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要在教学中加入反应练习、手眼协调练习以及锻炼逻辑思维的体能游戏。在飞行专业体育教学中构建飞行学生的情境意识,增强在危险或存在未知危险的情景中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面对出现的不同情况,学生能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不能生搬硬套,一概而论。

  4.通过集体项目的开展,培育具有集体价值取向的团队协作精神

  飞行任务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机组团队的紧密配合,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飞行学员的重要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接力、体能训练等也有部分练习需要协作完成,集体项目的开展不可忽视。在练习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与他人合作完成才是获得胜利的最佳途径。

  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团队每个成员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在执行教练布置的技术、战术,为了最终的目标实现上都需要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贯彻到整个比赛练习的过程中。在飞行课程教学中,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为飞行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广泛素材,通过这些集体项目、体能游戏来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遵守规则的意识。

  5.以课程所蕴含的风险防范为着力点,培养高度的安全意识、筑牢责任长城

  固定器械练习是飞行专业的专项练习,其特点主要是可以模拟失重感以及眩晕感,提高飞行专业学生抗负荷能力。在进行练习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保护措施教学,使学生具有保护的意识,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出现危机情况时,保护者能合理运用保护技能,使被保护者脱离危险或者尽可能减少损伤,通过此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对于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安全教育和风险防控两个方面。安全教育主要采用经典案例分析、危险情景模拟、练习前风险点排查等形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教学中,釆用“安全隐患重预防,事件发生重控制,安全伤害降损失”三条防线“铸牢责任长城”。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风险点排查和防范、合理处置危机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敢于面对风险,危险来临时,保护人与练习者能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轻已发生的险情带来的损伤。如悬梯学习中,身体处于倒立位时,要适当蜷缩身体以加速旋转的速度,从而减少停滞导致掉落的风险,保护者需要在旁进行语言的提醒,同时在练习者下落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刻准备进行保护。课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会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责任感的养成,只有思想上重视、价值取向正确,责任意识的培养才能扎根落地,入脑入心。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

  以生为本是思政课程教学及其评价的根本理念。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人,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案主旨是以评促教,评价指标有别于传统体育课程注重知识、能力的考核而忽视综合素质考核的体系,更为全面包含知识、素质、能力三个维度。

image.png

  学生考核评价表如表1所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以成绩为主导的模式有所不同,评判标准也是多元化的。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线上对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如课前及课后通过微信、QQ等社交群发放收集“认可度评价表”“思政表现评价表”等,课中根据课程思政与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如团队协作精神、安全责任意识等为评价依据,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考核。同时从课堂教学内容、自主学习、辅助教学工具等方面也加入学生的意见征求及持续改进。

image.png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其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品行塑造有着直接影响。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来说,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学人员的奉献。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思政理论与体育元素相结合。同时也要立足自身教学岗位,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及体育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把最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了解每个项目及练习的作用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

  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课后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及时反馈;二是结课后,及时分析“认可度评价表”“思政表现评价表”等,判断学生对思政的领悟,以及对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不足之处建议;三是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深化课程思政理念。同时同其他体育老师进行交流互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结语

  高校作为民航飞行员重要的输送单位,为国家、民航业培养体质优秀、素质全面的优秀飞行员是第一任务。飞行专业体育课程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牢牢把握课程育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与思政元素进行多元化耦合,以此更好地发挥飞行专业体育课程的德育优势。

      参考文献:

  [1]卢伯春.“多维整合”: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5):95-99.

  [2]李金华,张红霞.我国民航飞行大学生身心智和谐发展航空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90-98.

  [3]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11):75-76,53.

  [4]徐畅.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4):115-116.

  [5]王宜婷,刘莹.高校民航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升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2):135-144.

  [6]吴秋凤,李洪侠,沈杨.基于OBE视角的高等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