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域下小学数学预习活动的教学探析论文

2024-11-18 15:55:5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课程视域下,数学预习的教学意义值得我们关注并重视。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预习的教学意义、教学策略和教学路径,以课程视域来科学有效地实施预习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活力,让学生更自主、能动、有效地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摘要]课程视域下,数学预习的教学意义值得我们关注并重视。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预习的教学意义、教学策略和教学路径,以课程视域来科学有效地实施预习教学,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活力,让学生更自主、能动、有效地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课程视域预习教学策略
预习是学习者事先自习将要讲授的功课,从知识、方法、情绪以及心理上形成必要的准备。预习既是一种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学习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课程理念”“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预习”“先学”无疑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是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赋能的再生点。同时,“双减”要求“减负提质”,就必须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做足文章,必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足功夫。学生能够在课前的“自觉先学”“预习”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学提质增效就会更加有保证。
当下,小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状况还依然较为普遍,更不要说是自觉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预习了,这也是教学需破解的难题。在数学学科教学上做出积极的探索,在学生预习的指导上积淀形成一定的策略,可以为各科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有力的借鉴。
一、预习活动的教学意义
(一)指向学生学习自觉
学生的学习需由他律到自觉的过渡,需要一份由低及高、由外而内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引导。预习活动,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自觉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引导、培养。学生习惯了、学会了预习活动,他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开发、营建小学数学的预习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不断产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兴趣感、探求欲,形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实现学习角色的积极转变,是在为教学开好头、起好步。
在学生预习自觉性的教育培养上,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内需的引导且注意各年段学生的认知进阶。往往年段越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括自觉性越容易调动起来,而随着年段升高,学生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及学习的复杂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会受到一定挑战。教师要善于契合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现状,为学生营造适合自觉学习、预先学习的进程和梯度,让学生保有较好的自觉学习状态和水平。
(二)指向学生学习自主
新课标对课程理念有这样阐述: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数学预习活动中,如上所述的学习方式大多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融入与表现: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去制作相关的学具或采集所需的学习材料;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和家人或学伴有相关的访谈、咨询等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有信息的收集,有思考的铺展。随着学生预习活动的能力进阶,这种学习的自主性越发得以彰显。
在预习教学中,不断指引学生以主动、自主的方式参与进去,是培养其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一则关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中有这样的表述:自觉先学—课前独立完成预习;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教学质量高,能提出问题。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到学生表现,是很普遍的做法,但能关注到课前预习,还是鲜见。可见“独立完成预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而言的重要意义。
(三)指向学生学习自强
学习的最大意义是学会学习。学、研一门新学问,学、创一种新工艺,都需要一定学习、培训、进修之前的预习。预习能力强了,就是学习能力强了,就是学习的自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创立和实施预习课程,培养学生学习的素养,是学科育人的一种积极探索。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寻找到学习的榜样、自强的力量。要积极营建机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感受到自己学习挑战的不易与意义。教师可以把学生预习案设计为“想挑战吗?”或“来挑战吧!”,由教师和学生自己一起挑战预习案中的进程跟进与问题思考。
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单元预习案(来挑战吧!—圆你一个挑战的愿望):①这一单元从哪些方面让我们来认识圆?②通过这次预习你了解到这一单元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关于圆的哪些方面知识?能就一方面具体说说吗?③在预习中你觉得遇到什么困难了,有什么问题发现吗?这样的预习设计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思维含量,让学生不断走向智慧和自强。
二、预习活动的教学依循
预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参与形式,虽大体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但教师专门性的、序列化的、持续式的指导和培养不可忽视,我们应该把其列入教学序列之中。按照预习活动的类别情况我们可以确立一定的教学路径,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并有效实施,让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样态更丰富,让数学课程实施更贴近学生。
(一)按预习时机有机铺展
预习不只是在课前,课中即课堂学习的进程中也可以有一定时机的预习,课后也可以予以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课前预习是主要的预习时机,也是预习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时要习惯性地考虑预习教学设置及其设计,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添加”并努力形成一定的体系。课中预习本身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学生前置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展现。例如,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先自行阅读学习有关没有课前预习过的例题内容,去看看从中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方法和问题,可以产生怎样的数学思考。课后预习一般是在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根据数学内容体系性特点和教学延展性需要,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地去指引学生进行后一课甚而是后几课内容的预习。
按照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关注并运用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做体系化考量和结构化营建,让学生在相应的自主复习与学习联系中形成意义理解,促进学习的积极迁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孕育。
(二)按教学内容有效渗透
根据小学生特别是各年级段学生认知能力状况,在预习教学中要注意量力而行、有机渗透。适合与否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做出研判,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教材内容可读性不强、学生预习融入感不足的内容就不太适合学生预习,如若勉强安排而又没能细致指导,可能会形成副作用。而大多数的学习内容是适合学生预习的,像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等相关内容,学生的预习活动可以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层次多维。结合教学考虑,一般可以将预习设置成单元性预习、课时性预习和整合性预习这样几种类型。单元性预习是开启某一单元内容学习前的预习设置,如前文所述“圆”单元的预习。课时性预习是平时多见的关于某一课时内容学习的预习,如“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及“圆的面积”等各个课时预习。整合性预习介于单元性预习和课时性预习之间,是结构化教学考虑下的一种预习设置,如前文所述“约分与通分”内容板块教学的预习。
(三)按预习方式有力导入
此外,结合教学内容,预习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阅读了解、试做练习、动手制作、合作活动、自主探究、查询交流及采集整理等类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因地制宜”“量身定制”,为学生拟定适切的预习方式并促成目标预期。例如,在预习教学中可以借助“导学单”“预习卡”等实现预习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让预习活动落到实处。如在教学“运算律”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本例题内容教学后安排学生进行学习拓展的预习。
三、预习活动的教学路径
(一)让预习成为材料准备的进程
预习作为一个学习准备活动,应涉及学习材料的准备,特别是通过学生亲历材料准备促进其预习的走深走实,促进其学习准备的有序有效开展。
材料准备大致可以罗列为三种。一是学习用具及其试用的准备。可以教师明确告知学生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内容的预习去自己发现需要准备怎样的学习用具。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前,可以安排学生准备圆规、直尺等学习用具,让他们事先去“把玩把玩”圆规,以做好画圆的动作适应性、协调性准备。二是材料制作及其使用的准备。数学学习活动中会涉及较多制作性材料的准备,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直观材料。例如,在进行“圆环的面积”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圆形、圆环形纸片并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计算,以便在解决相应实际面积计算时展开探究,理解圆环面积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三是材料收集及其利用的准备。学习数学既要注意关联性阅读与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也要注意关联性实物材料、研究素材的准备与利用。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前,可以让学生查询、阅读关于圆及圆周率的一些数学知识,可以要求学生采集、准备一些具有圆面的实物。学生参与材料准备,动手又动脑,学与做合一,预习的“含金量”更高了。
(二)让预习成为一个问题生成的历程
最佳的预习活动不是带着问题去、觅得答案来,而是带着预习收获特别是带着问题的提出来。在进行预习教学指导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去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数学思考的气息弥散在学习历程的更多阶段中。
如在教学“运算律”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把问题生成的预习“法则”贯穿于学习进程中,让学生不断丰富其问题生成的历程。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是什么”“运算律有什么用处”到“还有什么运算律”“数学中还有哪些运算规律与方法”,由预习到课堂学习,由问题解决到生成新问题,由一个问题的探究到不断关联问题的探究,学生思维不断趋于高阶化,数学学习不断趋于研究性、创造性,这无疑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顺应问题生成,我们还要注意让预习有回应,即对于学生主动或被动的预习,教师要及时给出必要的教学回应。在课前、课内或课后进行预习情况的了解、指导或引用,从而完整地完成预习教学活动。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形成的认知基础、生成的待探问题和学习准备,都是即时课堂教学、后续教学活动的可用资源。
(三)让预习成为一个学伴互动的过程
小学生学数学,特别要注意学伴互动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学习中的好奇感、兴趣性和互动性得以积极放大,赢得积极的学习动力。指引学生在本班或他班、同学或非同学中形成固定、不固定的学伴,在班内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伴,是教师在预习教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方面。预习中,学生和学伴一起去阅读需学内容,或是交流所知所想,或是共同去查询、走访,或是一起去尝试解决问题,或是“兵教兵”地相互带着先学……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有较多课时内容是特别适合学生以学伴互动方式融入预习的。
如在进行“约分与通分”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中)教学前,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伴互动式预习,结合下列步骤开展预习活动:①分别举例谈谈什么是同分母分数及什么是异分母分数;②结合“因数和倍数”单元学习所获,举出各种类型的例子来交流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做好交流记录;③结合课本内容自学了解“最简分数”,能相互说说自学收获与困惑。学生在基于自己独立先学后的学伴交流合学基础上,对“约分与通分”内容学习形成较为扎实的基础,也为建构式学习、结构化学习做出积极实践。学生能在预习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学伴互动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会对其后续课堂学习、复习练习学习中的合作互动形成很大的促动意义,能积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这种核心学习力的培育。
总之,预习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容小觑、不可将就的一个部分,通过预习活动可以将数学课堂打开,贯通到学生更多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学习更具开放性、自主性。课程视域下的预习教学,应该被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动力,被赋予更多的课程价值而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高丛林.儿童协商式学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4]王金华,吕霞志.结构化预习:深度学习的开始[J].人民教育,2014(16):17-19.
[5]乔希民,李军庄,杜卫洁,等.基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5):84-86.
[6]方均斌,杨安.预习观的数学教学设计、实施及思考[J].数学通报.2013.52(7):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