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引领下的农村高中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论文

2024-11-18 15:41:4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时间,“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如何培养人”依然是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解答的难题。我校依托科学家精神,提出“新‘五育’行动”的研究,从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学科育人、科学育人以及劳动育人五处着手,旨在构建农村普通高中新时代育人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时间,“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如何培养人”依然是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解答的难题。我校依托科学家精神,提出“新‘五育’行动”的研究,从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学科育人、科学育人以及劳动育人五处着手,旨在构建农村普通高中新时代育人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五育”行动科学家精神农村高中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这是以xxx同志为核心的xxx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xxx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同科学信念紧密联系起来,让科学武装思想,锤炼品德修为,提升个人本领。2020年,教育部印发文件指出学校教育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树立远大理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2023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决定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王淦昌是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核物理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令人敬仰,而他身上的爱国、创新、奉献、敬业等精神更加可贵。可以说,他的卓越成就和精神品质值得后辈学习,他身上折射出来的科学家精神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具有典型性,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极具意义。
我校坐落在王淦昌先生故里—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2001年,学校更名为王淦昌中学。2021年8月初学校分设高中,高中部更名为王淦昌高级中学,并确立了“承淦昌精神,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富有王淦昌精神气质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五育”并举,从场境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等方面进行探索,发展素质教育,构建新时代农村普通高中育人新方式,即“新‘五育’行动”。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五育’行动”的理论构建
本次行动研究从“涵育王淦昌精神的场境建设研究”“‘正修’德育的活动设计研究”“‘正核’课堂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科学教育的项目化实施研究”“‘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研究”五方面探索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有益经验,全新构建新时代农村普通高中育人的新方式。实践探索需要理论支持,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新‘五育’行动”进行理论构建。
(一)文化育人—场境育人
育人离不开场境,场境既是育人的基本条件,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场境育人的过程,是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过程。我们主要从“物质场境”和“精神场境”两方面着力,构建“涵育王淦昌精神的德行场境”。物质场境是显性的,精神场境是隐性的,两者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不同角度对育人和品格提升产生影响。所谓物质场境,是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而精神场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提出的目标口号、指导思想、思想道德要求以及在校内形成的舆论、风气、时尚、潮流等大众心理现象。
(二)活动育人—“正修”德育
学校所在地支塘镇走出了王淦昌、张青莲两位院士,素有“人杰支塘”美誉。支塘镇文脉昌盛与正修书院的传承密切相关。康熙年间,知县将某祠堂改为正修书院,取《大学》“正心、修身”之意,后绵延300多年。1952年,政府在正修书院原址复建中学。学校将“正心修身,勤勉求实”作为校风,努力打造“正修”德育模式,传承书院精神,涵育学生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正修”德育将“正心修身”的理念与“承淦昌精神,育时代新人”的理念相结合,并投射到德育工作中,以文化管理正其心,以制度管理正其行。在内容上强调培育“高远的志向,端正的品行,勤奋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在方法上强调传递学校正能量,“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学教相长”,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获得自我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科育人—“正核”课堂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场域、主要渠道,课堂教与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核”课堂的“核”是“学科知识+思维能力”,这就是“正核”课堂模式的“双核”,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要围绕这个“核”来构建,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操作性,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整体模式的指导下,探索各学科的实践范式。模式的建立要经历“整体设计—实践探索—总结完善—成熟运行”阶段,整体设计务实、实践探索充分、总结完善跟进、成熟运行稳定成效。
(四)科学育人—项目化实施
科学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内容,长期以来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推进,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项目化的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为主线,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阐释和发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并通过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劳动育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就在于它的落实机制需要体现“五育”融合,如将劳动教育和智育相融合,让孩子们意识到劳动不只是在田野里、家庭里、工厂里存在,也在课堂中、班级内和学习中发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是人一生当中都需要持续迈过的“劳动关”。
这种融通式的思考和设计方式,意味着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劳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弥漫渗透于真实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只有与德智体美融通起来的劳动教育,唯有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才最为持久。
二、“新‘五育’行动”中各要素的关系厘清
(一)以“五育”并举为核心
“五育”并举是时代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趋势,更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五育”并举是对以往“偏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式的片面教育的纠正,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新‘五育’行动”重视全人教育,希望通过文化、科学、活动、课堂以及劳动多维度的渗透教育,培养有情操、有智慧、有信仰、有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二)以互融互通为关键
“新‘五育’行动”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场境育人”以文化渗透,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有“润物细无声”之效,为“新‘五育’行动”奠定基调和氛围;“正修”德育将德育内涵融进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之中,既达到了德育润心的效果,也有力融合了体育和美育(体育节和艺术节的举办);“正核”课堂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课堂不再局限在室内,而要进入操作层面,这个过程无疑不只有智育,其他要素必然也会被激活,相辅相成;科学育人更不用说,科学项目化的学习和活动过程最大限度涵盖了德育、智育和劳育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属劳动教育的范畴,这也完全彰显了劳动教育和其他育人要素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
(三)以“劳动教育+”为依托
聚焦“一育”,以“一育”带动“五育”,能担此重任的非劳动教育莫属。一直以来,教育家们倡导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对个体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马克思更是将其提到了至高的位置:劳动教育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紧密相连。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解放的现实载体,劳动教育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基于这样的前提,充分发挥学校拥有的各种劳动教育资源,探索依托劳动教育的“新‘五育’行动”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新‘五育’行动”的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结合长期的实践探索,“新‘五育’行动”在学校办学理念“承淦昌精神,育时代新人”的指引下持续开展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一)“一大基础”:涵育王淦昌精神的场境建设
场境育人的过程,是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过程。场境建设是实现“新‘五育’行动”的基础。首先,物质场境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学校以弘扬王淦昌精神为主线,从教室、场馆到广场、道路等处处体现教育价值,成为弘扬王淦昌精神的载体,将学校打造成全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基地。如现在已经完成的王淦昌纪念馆、院士长廊、王淦昌铜像等,成为学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环境熏陶来达成育人目的。其次,精神场境的建设在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校以王淦昌精神为引领,以“三风”建设为抓手,打造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活动文化。
(二)“两翼并重”:“正修”德育和“正核”课堂
(1)“正修”德育是活动育人的主要途径。德育的价值渗透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设计、实施、反馈、修正并最终形成特色德育活动体系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是明确了“正修”德育的内涵并制订实施方案。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等设计并实施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考虑时节,照应常规,关注内容,讲究方式,强调价值引领,注重以实践引导行为,每月开展以传统美德为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以渗透王淦昌精神为目标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拓宽了育人途径,丰富了教育新样态。
(2)“正核”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要途径。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场域、主要渠道,课堂教与学的改革是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核”课堂由此被提出。课题组一方面界定了“正核”课堂的内涵和模式架构。另一方面,分阶段有序推进课堂实践,向内探索,以形成理论和实践共存的课堂范式。我们紧紧围绕课堂生态链中的核心素养培育环节实施闭环验证,实现课堂范式的完善性迭代。
(三)“两大特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
(1)科学教育项目化是践行王淦昌精神的重要抓手。科学教育是我校的坚守和特色,因为这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途径。关于科学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有如下几方面。①建设课程基地,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苏州市级课程基地“科技制作与创新”。②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及数字公民培育。③专家指导及科普讲座,学校自2001年更名为王淦昌中学以来,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九三学社等王淦昌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单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开展了长期的互动。④研学旅行,学校依托王淦昌老先生先迹,在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下,组织学生在暑期开启浙江大学研学之旅。⑤品牌科技社团。我校科学社团分为永久社团和临时社团。长期开展的科技专项活动,即永久性社团,如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社团。进行临时性科技活动的则可建立临时社团,如电子小报、摄影、航模、车模等社团和蒋巷村现代农业科技考察专项研究小组、波司登科技铸就品牌调查研究小组等。
(2)“劳动教育+”是沟通“新‘五育’行动”的桥梁。“劳动教育+”就在于让劳动教育弥漫渗透于真实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与其他教育要素彼此关联,互融互通,让全面教育落地生根。我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①明确“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内涵并制订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②完善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③开发校本课程及特色活动。④打造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公益劳动、校外公益劳动、家庭实践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充分利用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村蒋巷村、全国著名民营企业波司登集团等资源;联系社区,利用寒暑假走进社区进行劳动,服务大家等。⑤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制度。
“五育”并举追求全人教育,那么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要是全面的教育、整体的教育。“新‘五育’行动”基于这样的价值思考和时代要求,打破原有的刻板教育模式,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从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学科育人、科学育人和劳动育人多个领域发力,构建新内涵、新模式,重视多育并举及之间的互联互通,最大化发挥它们的整体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培育“富有王淦昌精神气质”的时代新人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著.xxx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新教育,2020(19):32.
[3]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