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全:一站式课后服务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论文

2024-11-18 15:13:2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课后服务是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方式,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应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总体设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本文以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为例,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形成一站式课后服务体系,即科学评估,确定内容与频次;三力并行,做好一站式服务;细化标准,打造五美大关学子,真正促进课后服务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摘要:课后服务是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方式,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应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总体设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本文以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为例,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形成一站式课后服务体系,即科学评估,确定内容与频次;三力并行,做好一站式服务;细化标准,打造五美大关学子,真正促进课后服务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双减”一站式课后服务个性化成长
2021年7月,xxx办公厅、xxx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减少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进一步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基于“双减”政策的课后服务是统筹课堂与课后时间、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有力手段。
一、学校课后服务的迭代背景
杭州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素有“艺术的摇篮”之称,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文化部“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通过三方(学生、教师、家长)调研,确定了课后服务迭代的三项内容,以切实做好学后托管这项民心、民生工程,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系统化:服务内容要从“多”走向“精”
在课后服务不断迭代中,学校课程越开越多,“短平快”地增设课程,容易忽略课程的质量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匹配度。同时,不同类型课程开设的频次如何确定是最佳的,也成为学校困扰的问题之一。因此,学校力求从繁多的现有课程中精选优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2.过程化:服务管理要从“放”走向“收”
传统的课后服务管理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是否及时到岗,学生是否准时上课,课堂纪律是否良好,对于授课的计划、学生的兴趣、课后的互动缺少监管,处于较为“开放”的状态。因此,需进一步“收紧”对教师课程质量的管理,对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的管理。
3.精准化:服务评价要从“泛”走向“准”
课后服务不像学科检测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检测载体,往往重过程,轻评价,更谈不上有意的反思、复盘,存在泛化的现象。研究认为,精准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综合素养。因此,学校力求构建精准的评价体系。
基于此,学校提出一站式课后服务,通过依托教育资源及管理、评价手段,为学生的课后服务提供全程支持。
二、学校课后服务的特色做法
为有效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通过精定位、细管理、全评价三条策略,不断迭代升级课后服务,通过一站式服务,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
1.精定位:科学评估,确定内容与频次
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能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也能助推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多元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确定课程内容与服务频次。
一是依据办学特色,设置服务内容。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学校“以美育人,激发每一个可能”的办学特色,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打造了“家、国、乐、风、行”五模块的“意现”课程体系,五个模块对应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发展。同时,四个校区本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又结合校区特色开设了不同的拳头课程。
二是依据科学评估,确定服务频次。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不仅在于内容的确定,服务的频次也应有所讲究。只有进行科学评估,才能为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提供证据支持。通过对相关实验与准实验的分析得知,课后服务对学生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主效应集中在学生情感与态度发展方面,合并效应量为0.273。开展频次方面,在认知与行为维度,每周4次以上的课后服务效应更大;在情感与态度维度,每周1~2次的课后服务具有接近中等水平的正向影响。
学校基于科学评估对不同课程的开设频次做了精准定位,如之江校区的民乐启蒙属于认知维度,一周开设3节;申花校区的足球属于行为维度,一周开设4次;祥符校区的心灵之旅属于情感与态度维度,一周开设1次。
2.细管理:三力并行,做好一站式服务
三力并行,即环境有“活力”、学习有“动力”、机制有“效力”,学校通过三者的协同,提升一站式课后服务的品质。
一是环境注“活力”,体现课程理念。学校通过同步课程,创造有价值的环境,做到一课程一空间、一空间一责任。学校秉持“我给你空间,你展示自我”的理念,力求实现校园每一处地方都能感受到儿童成长的力量。每一学期结束,学校会举办课后服务课程成果展,分静态作品、动态表演和知识挑战三个项目,展示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二是学习有“动力”,着力素养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帮助,学校通过“线下学技巧,扫除成长死角;线上巧点评,拉长成长触角;校园大舞台,打开成长广角”三条路径,着力学生素养提升。线下教学时,每节课既有知识讲解,技巧教学,也有个别辅导。线上点评则是基于部分家长对于课后服务课程不够重视的现状,借助课后服务微信群、钉钉群,定期公布学习要点,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最大的家校合力。同时,学校打造“校园一公里学习圈”,充分挖掘周边的学习资源,如千年祥符桥、汽车城、农贸市场、卫生院等,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三是机制有“效力”,提升服务水准。结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开发的墅智托管平台审核功能,教科室在开设课程前,精心检查授课教师的课程纲要,对课程纲要设计的合理性、学习材料设计的思维性及课件制作的精美性进行全程指导。关于课堂教学,学校力求做到每日三巡,巡教师到岗、巡学生状态、巡课后卫生,并登记在巡视本上,作为学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邀请各类大师进校园,让教师跟着大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质量。
3.全评价:细化标准,打造“五美”大关学子
结合“品美、慧美、健美、雅美、能美”五美评价体系,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评价纳入其中,细化学校课后服务的评价标准,让师生有标可依、有据可循。
一是制订两类二级指标,优化评价内容。根据开设的一类基础晚托和X类拓展晚托服务内容的不同,每一类别的课程均设置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同时,根据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每一级指标都细化为十个二级指标,从而促使评价的精准化和科学化。
二是设置评价互动墙面,创新评价形式。学校在意象厅中打造五美展示墙,可翻转的其中一个墙面展示的就是学生课后服务的照片。这样的服务模式助推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同时也助推了学校高质量的发展。后期,学校也将继续在拱墅区教育局的引领下,不断创新托管模式与内容,拓宽托管渠道,提升服务品质。
三、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成效
课后服务课程充分挖掘各方教育资源,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得到了社会以及家长的高度认可,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使校园充满生命、成长、创新的活力。一是学生:各级活动频亮相。一站式课后服务带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成功体验,形成了课内学习、课外展示的良性循环。学生在各级各类舞台,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学校的育人宗旨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培养国际化、现代化、艺术化、个性化,具备更多可能性的大关学子。二是家长:多年测评称满意。每年,学校都会对课后延时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逐年升高。三是学校:课程开发成果丰富。在一站式课后服务的推进中,由于教师同时承担着课程的开发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不少教师研究热情高涨,把自身的学科素养与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提升课程研究能力。集团教师开发的“琴韵西子”“乐清剪纸”等近30门课程获国家、省、市、区精品课程,在区域成为课程领航学校,真正实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在于参与人员服务理念的转变、各种管理制度的落地、兴趣培养策略的改变。一站式的课后服务在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困难和确保学科学习质量的前提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与家长感受到变化,感受到校内的课后服务与校外培训机构服务的不同,充分发挥了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
[2]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
[3]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