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土建研究生并行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论文

2024-11-07 14:16:1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流形式,但存在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贡献脱节、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协调、培养同质化等问题。
摘要: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流形式,但存在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贡献脱节、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协调、培养同质化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将并行协同管理理念引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打造“多学科协同管理、校内校外平台联动、思政教育协同管理”并行的土建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各向异性”的全方位交错并行协同管理,以有效提升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效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土建研究生;并行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硕士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能力培养的延伸,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引擎,是科技、人才、创新三者核心的连接点,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重要引擎作用,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并指出要“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的概念及培养机制[1]。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由传统的“校—师—生”制向“政—校—企—师—生”制转型,但其培养模式转型尚未完成,仍存在“新瓶装旧酒”的情况。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有力推动了“政—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强化与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
建筑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通过建筑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全面升级来驱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式突破相关核心技术问题成为关键。反观高校工科教育现状,传统的学科课程培养体系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现代建筑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工科专业交叉融合程度有限,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使得当前的教育体系难以完全契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知识结构层面引发了显著的矛盾,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制约了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相关人员亟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工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构建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实践创新能力较弱
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滞后,教学方式往往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差异化发展的可能。当前,教育模式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度偏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他们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的创新能力。为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应用型高校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思政教育机制尚待完善和优化
当前,高校在研究生家国情怀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由此可见,思政队伍党团建设深度和广度尚显不足,部分导师思政教育意识淡薄,影响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此外,教育主体职责不明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使研究生思政教育难以形成合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制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因此,亟须深入探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明确教育主体的职责划分,优化沟通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并行协同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并行协同管理理念是一种高效的项目管理方式,是指基于并行工程和协同工程的思想,通过协调多个团队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实现项目的高效推进和资源的优化利用。并行协同理念最早应用在企业管理方面,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为美国本土的关键性基础设施通信需求提供工业级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2],其强调构建灵活的生产组织模式。Gong等学者利用并行协同理论研究多个工厂各不相同的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同工厂中的车间也各有异同,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协同理论的MA算法[3]。
目前尚未检索到国外将并行协同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献,国内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国内常将并行工程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如高云等学者利用并行工程理念构建了各向度、各指向间的全方位交错并行,“定位、标准、方案、培养、评价”并行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实现研究生培养成效的提升[4]。孙晓辉等学者将课程内容与专业教学方法结合,在教学方法中应用并行工程理念,将教学目的与课程实践联合交叉开展教学,教学效果显著[5]。总体而言,并行协同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其整体化的认知理念和严谨的系统性过程协同控制方法必将对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及教学模式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土建研究生并行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建筑品质需求的提升及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建筑业逐渐转型升级。为了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行业需向创新要活力,需向人才要动力,同时也需积极转变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同步更新人才结构。当前,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建筑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为了对接建筑业转型升级,要突出对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土建行业特点,高校需对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体系、科研实践体系、思政育人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土建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支撑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一)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多学科并行协同管理的知识结构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高校应打造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群,培养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研究生。针对我国从“建造大国”稳步迈向“建造强国”的征程中传统建筑行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培育形成“土木+材料/交通/信息/管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方向,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建筑产业变革。高校需积极更新土建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互相关联、互为支撑的交叉型课程培育体系,达到培养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研究生的目的。
(二)校内校外平台联动,打造并行协同管理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牵引,构建企业全程参与的培养体系,发挥行业与企业的特色、优势,校企共同制定校企联培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建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及风险共担机制,明确双方责权义务。校企之间形成共建共培的并行协同管理培养共同体,确保联培体系持续健康运行。
聚焦产业变革和交叉学科前沿,搭建高质量校内校外教科研并行协同管理合作平台,研究生直接参与解决企业工程实际技术难题,并可将其升华为科研课题。同时,组建研究生科技创新服务队,搭建“研带本”创新平台,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各级学科竞赛和科创活动,调动研究生实践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将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土建研究生可积极转化研究成果,助力解决联培企业技术发展难题,提升企业科技力与竞争力,形成学术与产业双赢的局面。
(三)构建思政教育并行协同管理多元化联合培养新模式
通过制定《校企联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办法》,构筑思政工作队伍、研究生导师、企业导师等专兼结合并行协同管理的德育共同体,将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与教师评聘相结合,强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邀请行业大师为研究生做思政辅导和职业规划,提升研究生扎根科研、服务社会的意识。
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基于并行协同管理理念,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目标并行管理。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堂的核心价值,将其作为提升研究生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的主要阵地。同时,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研究生学习第二课堂,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此外,积极落实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校企双导师制,通过共同参与、多向对话、互动互馈、教学相长达成视界的融合与理解,达成价值观的共识与内化,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强化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将实践育人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建立研究生德育评价体系,培育研究生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与创新的科研精神,促使研究生秉承专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和规范,做到严谨自律。借助校企双导师制平台,将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企业项目攻关紧密融合,从而有效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构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体系,为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土建研究生并行协同育人模式教学效果
产教融合视域下土建研究生并行协同育人模式能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有效协同高校与企业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达成政校企三方共赢局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打通政校企协同创新通道。政府颁布激励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学校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打通企业与学科、专业之间的互联通道,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形成科研转化成果,提升企业科研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政校企协同并行,达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推动更多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投入更多资源参与产教融合,实现产教融合视域下土建研究生并行协同育人模式的自适应、可持续发展。
第二,构筑校企多层次并行的协同创新平台。将企业资源优势与高校技术研发能力相结合,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共同体。强化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协同并行的创新平台。依托平台体系,聚集各类企业资源,提升高校整体研发能力,解决企业难题,服务企业技术进步。
第三,建立校企双导师机制,打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企业制定遴选硕士生导师的机制,并与学校导师共同组建研究生校外校内导师队伍,协同并行培养学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认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使学生的研发能力更贴近企业需求,具备解决复杂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以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为载体,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4-04-09]
[2]KRIPAC J.A mechanism for persistently naming to‐pological entities in history-based parametric solid mod‐els[J].Computer-Aided Design,1997(2):113-122.
[3]GONG G L,CHIONG R,DENG Q W,et al.A memetic algo‐rithm for multi-objective distributed production sched‐uling:minimizing the makespan and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9(31):1443-1466.
[4]高云,安百钢,樊增广,等.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J].中国冶金教育,2023(5):24-28.
[5]孙晓辉,聂小春,汪菊英.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