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l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l

2

2024-11-07 13:46:5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时代的发展促使高校艺术教育不断改革,基于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实践教学,从课程特点、课程思政建设亮点、所取得的教学成果等方面研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摘要: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是西安美术学院本科课程中整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时代的发展促使高校艺术教育不断改革,基于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实践教学,从课程特点、课程思政建设亮点、所取得的教学成果等方面研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力。通过对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的探讨,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西安美术学院“五名”战略,为新时代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德才兼备,并具有高度创作热情和较强创作能力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是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刘文西工作室专业教学的主干课,培养对象为本科生。本课程是整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通过毕业创作及论文写作,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艺术创作实践。本课程以刘文西教授的艺术思想及教学体系为核心,在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画艺术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及传神写意法则,严格造型、重视基础、重视创作,坚持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求实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并落实学院“五名”战略,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德才兼备,并具有高度创作热情和较强创作能力的艺术人才。

  一、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特点

  (一)课堂教学与重点辅导相结合

image.png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采取专业课教师分段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数字双选系统为载体实行学生与教师双选制度。毕业创作与教师专业实践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毕业创作及论文选题以实习、专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学习为基础,实际效果显著,全部学生以此开展毕业创业及论文选题。对于毕业创作、论文选题及后续的辅导实行包干制,将学生分配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创作及论文负责,并对各个阶段进行把关。

image.png

  教师持续开展的科研课题和实践工作,可为学生毕业创作和论文选题提供案例与启示。实际过程中,学生的艺术思考与感受是选题的直接来源。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表现生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毕业创作选题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释放个性。毕业创作及论文有着严格的学术委员会审核制度,通过分值线为75分。本课程毕业创作及论文通过率达到100%。

  (二)阶段性会看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教学以梳理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法、现场示范及逐一辅导的模式展开,最大化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本课程跨越上下两个学期,共计28周、480学时,体量大、任务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院会在不同阶段组织会看,目的是把握学生创作中的每一步,以确保创作最终顺利完成。分管院领导及中国画学院领导带领所有参与毕业创作辅导的教师对整个中国画学院所有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进行大型集中会看,同时,刘文西工作室由工作室主任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本工作室毕业创作的会看。以2023届毕业生为例,大型会看进行了5次以上,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小型会看也有多次。通过会看的方式,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方案,确保毕业创作最终顺利且高质量完成。

  二、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开展情况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伴随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57年成立而开设,在课程建设方面坚持“弘美厚德,借古开今”,在课程内容实施方面注重“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创作理念,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促进“科教一体,多元融合”,在课程效能方面倡导“师生一道,教学相长”。此课程开设至今,已开展了多次教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开展学科高地建设项目“刘文西艺术实践”,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心中有人民——刘文西作品展”,2022年刘文西艺术工作室教学团队被定为“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刘文西教学创作优秀人才培养项目”获批2022年第二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相关教师在教改过程中不断对本课程进行深度梳理,从中发掘课程思政建设资源。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将实践课程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举办“墨韵杯”作品展等,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课程思政总体实施过程当中,由中国画学院书记、院长、副院长直接领导,各教研室主任主要把控,将课程思政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由主要任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坚持深入班级课堂,加强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党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展针对党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包括理论学习、党*教*、党章党规教育等,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组织党员参与各类党员活动,如把党课上在写生路上、党课讨论、党员志愿服务等,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的指导思想、国家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教师建立完整的德育体系,根据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德育规定和制度,建立了德育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评价,营造了浓郁的德育氛围。

  三、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建设亮点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建设亮点为相关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年来,借助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本科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历史人文的了解,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有几十家合作平台与写生基地,这对于本科生毕业创作的高质量完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践基地主要有四大类型:一是历史文脉、艺术人文类实践基地,主要有西安碑林、永乐宫、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千唐志斋、孔庙、岱庙等考察地,以及河北正定写生基地等;二是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类实践基地,有陕北延安写生基地、铜川照金写生基地、太行山郭亮村写生基地、陕北老区实践教学基地、安康紫阳写生基地、汉中南郑县写生基地等;三是自然景观、山河地貌类实践基地,如在华山、太平峪、终南山、太白山、无锡荡口古镇、内蒙古草原艺术公社等地建设的考察基地;四是改革开放、经济前沿类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考察采风。

  四、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经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依托学校优质的教学系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爱。指导教师认真投入,不但从艺术理论、创作方法、创作过程与进度、作品质量与效果把握等方面给予认真、负责的指导,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同时还会在选题的内容与思想性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这在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中有直观体现。学生的毕业创作及毕业论文不论是在质量还是在艺术性上,相较前几届的毕业生,都有很大的提高。以2023届刘文西工作室毕业生为例,这届学生的毕业创作题材更加积极向上且选材广泛,主要包括表现当下热点事件、赞扬基层劳动者、表现电子科技的发展以及歌颂青春、表达诗意的内容。除了题材更加丰富和广泛外,绘画技法的运用也更为熟练和得当。作品中有工笔淡彩、重彩,也有淋漓的水墨和兼工带写的笔意,画面风格新颖,更具探索性。2023届毕业生成绩优异,毕业创作获学院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红星宣纸奖学金”一等奖1名等。

  在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中,刘文西工作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辅导,把关创作中的每一步。学生毕业创作得以顺利完成,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刘文西工作室的教师积极创作,言传身教,带动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及重要展览活动,以展览带动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有3名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另外,刘文西工作室学生的作品还获得了国际性展览奖项2项、国家级展览奖项5项、省级展览奖项8项、市级展览奖项1项、校级展览奖项数余项的优异成绩。教师的积极创作和言传身教无疑是对课程思政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与示范作用。每年的毕业季,毕业展不仅是学生展现能力的平台,而且为公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吸引众多业内外观众前来观看,具有引导和普及大众美育的意义,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已成为学生较为重视的课程之一,在学生课程评教中,受到一致好评。课程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彰显了专业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模式,示范辐射效果较好,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在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大展中入选、获奖,取得可喜成绩。由此可见,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助力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与意义。

  五、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思政改进措施

  第一,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应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将专业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追求“大思政”协同育人成效。课程中充分挖掘、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在优化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构建促进学生提高认知、了解现状、积极思考的课堂。

  第三,提高学生对专业课中思政元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

  第四,建立并丰富数据库,推动数字化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素材库,深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历史资源与艺术作品,使学生知史明理、察古知今,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综上所述,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览)/毕业论文(答辩)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坚持“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以“传承、发展、品格”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较高的文化素养,有思想、有觉悟、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情怀,不负时代使命,能够独立从事中国画艺术创作及基础性理论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绶祥.国画指要[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贾德江.中国历代名家白描人物精品集:上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4]宋鸣.中国画的传统与传统的中国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16-118.

  [5]王世襄.王世襄集: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