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差异评价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差异评价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18

2024-11-07 11:45:3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随着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差异化教学和评价。在差异化教学中,差异化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扮演着诊断、反馈、激励和促进学习的关键角色。

  [摘要]随着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差异化教学和评价。在差异化教学中,差异化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扮演着诊断、反馈、激励和促进学习的关键角色。作业的设计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关键环节,而差异化评价则是设计作业时的一个重要考量。为了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将差异化评价的原则应用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鉴于此,本文将探讨差异化评价的含义、重要性及其原则,并着重讨论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应用差异化评价的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并提升数学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差异评价应用策略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越发受到重视,逐渐成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焦点。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实践的关键部分,对于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一些教师仍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这种做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它使得教师难以准确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实施差异化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内容过难过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过于简单,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个性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差异化评价融入数学作业的设计之中。

  一、差异评价的内涵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即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使用科学的手段收集、分析、整理、运用信息,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结果做出价值判断,获取提高教学质量依据的活动。当下,主流的教学评价观有两种:“同一逻辑”的教学评价观,“差异逻辑”的教学评价观。本文论述的差异评价正是“差异逻辑”教学评价观念下的一种教学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强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发展过程为依托,以差异化发展为目的。

  二、差异评价的价值

  差异评价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差异评价的价值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差异评价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可以获得心灵的满足感,积极地体验各种各样的活动,由此实现身心发展。所以,有效的差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具有“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特点。与之相反,差异评价作为多元智能的实践方式,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以数学学科为例,有效的差异评价不再将关注点单单放在学生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上,还更加地关注学生的身体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发展情况。尤其,有效的差异评价具有激励、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了解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地提升自身多元智能发展水平。

  (三)促进学生学习效能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较为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异评价在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应用差异评价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获取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借此识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由此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建立自信心。如此,学生可以主动投身数学学习活动中,践行良好的学习行为,不断地发展自我,提升个性发展水平,提高学习效能。

  三、差异评价的应用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应用差异评价,首先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所谓的差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差异评价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作为落脚点,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具体而言,在进行差异评价时,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认真对比、分析,从不同方面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尊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内容等,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尤其能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应用差异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差异化发展。这意味着,在应用差异评价时,教师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所谓的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差异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发展。需要注意一点,学生的差异发展具有动态性。教师要留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进行个体内的差异评价,促使每个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学生是集体中的发展个体,要与集体协同发展。在应用差异评价时,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制定共同性的发展目标,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协同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差异评价的中心,差异评价离不开学生。在应用差异评价时,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差异评价,让学生参与差异评价全过程。例如,学生可以进行自评,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发展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还如,学生可以进行互评,从不同方面了解他人的发展情况,自主对比,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由此改进自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差异评价在小学数学作业中的应用策略

  数学作业本身是一种评价方式。在数学作业中应用差异评价,意味着教师要设计差异化作业。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当在遵循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前提下,设计差异化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评价量表,确保数学作业具有差异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差异化发展,实现差异评价的价值,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一)设差异化的作业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表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要想有效地实现差异评价的价值,教师要先设计差异化的作业目标,明晰进行差异评价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联系具体的作业内容,设计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image.png

  以“生活中的比”为例,本节课的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围绕不同类型的作业和学生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差异化的作业目标,如:

  书面作业:

  基础性作业目标:体验读、说、写等活动,正确地掌握比的写法,感受比的意义。

  提高性作业目标:正确进行读、写,学会求算比值。发展性作业目标:体验应用活动,掌握比的前项和后项中的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非书面作业:

  基础性作业目标:阅读数学绘本《比号的前世今生》,正确地认知比,锻炼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性作业目标:阅读《比号的前世今生》文章,感受比背后的数学文化,提高数学阅读水平。

  发展性作业目标:体验收集世界各国的国旗相关数据的实践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在此作业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将有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的作业,并留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结果,灵活地运用差异评价,确定学生的作业目标达成情况,由此进行作业指导,促使全体学生查漏补缺,实现差异化的作业目标。

  (二)设计差异化的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依托,也是进行差异评价的入手点。因此,要想有效地实施差异评价,教师要设计差异化的作业内容,给予学生展现差异的机会,由此了解学生学情和学生差异,有依据地进行评价。

  1.设计难度不同的题目

  差异化的作业内容是指向难度不同的题目。简言之,教师要围绕差异性的作业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基础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的差异化作业内容有:

image.png

  作业情境: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圆满落幕。你知道吗?冬奥会一共有3个赛区,13座赛馆。首赛场馆的“冰立方”是如同长方体的“盒子”,诠释了“整体和谐统一”的思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立方”吧。

  基础性作业:

  (1)“冰立方”(图略)的形状是()体,有()个面,()个顶点,()条棱,()个相对面。

  (2)上网调查“冰立方”的长、宽、高。想一想,“冰立方”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左面是()形,面积是()。“冰立方”的所有棱长和为()。

  提高性作业:

  在冬奥会期间,为了使“冰立方”更加美观,工人叔叔在其外面的每条棱(除去与地面相接触的四条棱)上装彩带。根据你调查的数据,可以算出一共需要使用多长的彩带吗?

  拓展性作业:

  使用橡皮泥、小木棒等工具搭建出一个“冰立方”,向家人介绍其特征,同时拍摄视频,上传至班级微信群。

  其中,基础性作业难度较低,重在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特征、长方形面积以及长方体棱基础知识的理解,巩固数学概念。提高性作业稍有难度,重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体“棱”的知识,建立深刻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拓展性作业难度较大,重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的相关内容,增进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选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进行差异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反思,发现教学问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2.设计不同的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导向。教师要围绕同一个题目,设计出不同的作业要求,驱动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适宜的方式完成作业,由此获得差异评价的依据。

  以“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老师准备为“数学学习小明星”购买奖品。老师一共拿了25元钱,可以购买的奖品有签字笔(单价3元)、直尺(单价1.5元)、橡皮(单价0.5元)。如果老师至少购买两种奖品,在购买数量不限,且25元全部花完的情况下,有几种购买方案呢?

  作业要求:请每个人至少想出两种购买方案,并进行计算、验证。

  此作业要求具有开放性,便于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想出不同的购买方案。教师可以根据他们想出的购买方案的数量和具体内容了解学情,由此进行差异化评价。

  (三)设计差异化作业评价量表

  作业评价量表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依据。在设计作业目标、作业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作业评价量表,指明评价指标、具体表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等级,由此指明作业评价方向。其中,评价指标有两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里包含作业态度和答题效果,作业态度的二级指标分别为专心程度、整洁程度和自查程度,答题效果分别为准确性、规范性和创新性。评价主体、方式和内容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这三方面。评价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B、C,最后在综合评价等级方面,4个A及以上综合评价为A等;4个B及以上(不包含4个A及以上)综合评价为B等;其余为C。这样一份完整的数学作业评价量表就成形了。

  总而言之,数学作业具有教学评价功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作业应当能“促进个体的差异发展”。这表明,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差异评价,即设计差异化的数学作业。在设计差异化的作业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间的差异为依据,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差异化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和作业评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完成作业的机会。尤其,教师要借助差异化作业,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和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指导,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切实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鹏.“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式设计模式建构与初步应用[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3.

  [2]宋晓东.“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育人功能提升—评《“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创新设计与批改》[J].中国教育学刊,2023(2):139.

  [3]黄亚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华夏教师,2023(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