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

7

2024-11-04 11:17:3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设计,接着阐述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案,包括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与教学过程改革;等等。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设计,接着阐述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案,包括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与教学过程改革;等等。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课程思政;新农科

  新农科建设要求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对接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培养“新农人”。因此,农科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增强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农科教师遵循课程建设规律,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是西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其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系统性强,内容复杂,更新速度快,学习难度大,是连接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下面拟以我校为例,对“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加以探索。

  一、“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2019年通过“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推进新农科建设,之后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新农科建设在全国农科院校及专业广泛开展。我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长期坚持“用得上,留得住,上得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增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型人才,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我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为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构建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科研思政和教师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由于课程思政教学是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动物生物化学”作为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创造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二、“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设计

  如图1所示,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知识结构和思政元素等课程特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思维模式差异化和未来职业规划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知识目标、思政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内的课程教学目标。

image.png


  根据确定的知识目标、思政目标,梳理“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借助当前热点话题、学科前沿、行业动态和时政要闻等,梳理提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进行“融入式”设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通过教学设计创新与教学过程改革,将思政元素以讨论形式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以知识点形式融入课堂内外,使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专业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最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

  根据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改革“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通过采用非标准答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学科知识关注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和教学成效评价,形成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学目标重构的三者联动机制。

  三、“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案

  (一)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综合学校“三地一库”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广泛涉及、突出基础、整体推进、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修订教学大纲,从知识、能力、素质和思政四个维度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将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蛋白质、核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系统掌握生物氧化、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一般规律;了解维生素、辅酶和激素等小分子的功能。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基于相关知识点的前沿拓展,针对特定的生物化学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具备通过分析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生物化学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情怀,增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思政目标。第一,围绕生命属性的化学本质,在深刻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使学生加深对xxx哲学原理的理解领悟,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正确的三观。第二,通过对动物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技术结合生物化学发展史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特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的课堂里感受我国的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了解当前时代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形成全球视野。第三,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动物生物化学及相关技术,对技术的两面性有正确认识,同时使学生遵循技术风险评估的“可测、可控、可逆”三原则,了解生物化学技术与产品开发应用的法律法规,从而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二)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如表1所示,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师通过文献查阅、集体备课等方式,集思广益,系统分析课程的专业特征、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深入挖掘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学科前沿、行业动态和时政要闻,分析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设计;将每个结合点归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公民品格、生态文明、法治意识、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八大维度后,按照课程章节顺序,按课时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image.png


  (三)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与教学过程改革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师针对具体章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章节教学进行“融入式”设计。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明确所属维度;在教学理念更新上,注重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讲授中;在教学重难点剖析上,以课程知识点为主,使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理解专业知识点,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教学方式改革上,通过设置一系列启发式问题、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校园活动等,将思政元素以知识点形式融入课堂内外。例如,在课内,糖代谢一章中血糖、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等知识点反复出现,这是理顺物质的代谢途径、关键步骤、关键环节和相互联系的重要内容,故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和传授学习方法时,可先从个人角度,让学生思考“你从哪来?将往哪里去?做好准备了吗?”等问题,再从国家层面,让学生思考中华民族经受的苦难、遇到的考验、创造的奇迹,理解“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的真正含义,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酶的活性调节知识点中“已有酶的活性的调节”是质变,“通过酶的浓度和含量进行的调节”是量变,是对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自然证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原理理解专业知识点,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进一步理解xxx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课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将课程知识点创造性地融入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如在学校举办的“三行情诗献给祖国”征文活动期间,投稿内容只要正确使用课程知识点就可以被大赛接受;鼓励学生在文艺会演中创作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歌曲、小品、脱口秀等文艺节目。

  2.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改革。在课程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增加大量思政内容,势必会造成课时紧张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改革中要充分利用MOOC等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参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有机融合“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讨论话题,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讨论,进而使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具体来讲,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和讨论话题,要求学生按照传统认知或已有知识储备,结合生活常识,在线上进行课前讨论;课中,教师可以改“灌输式”教学为参与式、体验式和实践式教学,根据课前讨论情况,设置系列启发式问题,引导课堂讨论,避免课程思政出现教学泛化、空泛的说教式教学、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生硬牵强等问题;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其课堂学习收获,进行再思考、再学习,在线上补充对问题的新见解,并广泛开展学生互评,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置顶精彩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这样就能够使思政元素以讨论形式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例如,脂代谢一章中设计的讨论话题为“结合你的经历和糖脂代谢的知识,谈谈目前常见的减肥方法及说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在课堂中可根据课前讨论内容,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结合脂肪动员、脂肪合成与分解代谢的调控等知识点,适时插入学生感兴趣的减肥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分析常见减肥方法的合理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辨别虚假广告,培养法治意识。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减肥和育肥的矛盾关系,应用自然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总结:“同学们,作为现代人,面对减肥这个道不明、谈不清的永久性话题,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自觉承担起科普宣传员角色,而作为未来畜牧业生产从业者,要牢记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生产高品质的肉蛋奶等畜产品,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故应该思考如何健康高效育肥畜禽。”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进一步查阅脂代谢对畜产品品质影响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堂学习收获,再思考、再学习,并在线上补充对问题的新见解。

  (四)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应遵循发展式评价、过程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成人、成才的效果为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①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记录学生参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活动表现,经综合评分后计入总评成绩。即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5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组成,平时成绩包括线上成绩(占50%)和线下成绩(占50%),其中线上成绩包括视频观看(20%)、课前讨论(10%)、考试(30%)、课后讨论(10%)、作业(10%)、学生互评(10%)、教师点评(10%),线下成绩包括课堂活动(30%)、作业(10%、)期中考试(20%)、实验(40%)。②教师在课后作业、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中增加非标准答案题目,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并给出相应的评语,对已完成的同学评语和评分进行同学间二次互评,如此可在提高打分和评价客观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成效评价涵盖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考核。③设置评价指标,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融入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问卷调查、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价全过程,最终通过评价结果的综合应用,进一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形成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学目标重构的三者联动机制。

  四、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笔者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究,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只有综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修订教学大纲,细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将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二是要构建教学案例库,进行“融入式”设计。只有不断融入当前热点话题、学科前沿、行业动态和时政要闻,持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才能为课程思政提供资源支持。三是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与教学过程改革。只有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综合应用教学评价结果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浸透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只有建立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学目标重构的三者联动机制,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玲,何金环,连艳鲜,等.小组讨论课堂在《动物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21(7):91-93.

  [2]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

  [3]邓光玉.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0(4):5-9.

  [4]白日霞,杨具田,薛国梁,等.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科思政创新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5-100.

  [5]王江,万博,陈宇,等.动物医学类“生物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4):85-88.

  [6]任桂杰,张亚楠,曾季平,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0,40(12):2297-2302.

  [7]赵素梅,张永云,霍金龙,等.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家畜生态学报,2021(9):93-96.

  [8]郭颖,常景.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价值生成到实践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5):27-33.

  [9]郑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民族学刊,2022,13(7):33-40,141.

  [10]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