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究论文

2023-02-24 09:36:46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湖湘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孕育了众多富含艺术气息的民族音乐 ,在民间作坊中不断传承 。湘 江地区中的苗族、土家族、白族等数十个民族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布局方式沿江搭建住所 ,依据地理环境和当 地的风俗 ,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 ,悦耳动听 ,能够宣泄不同族群的情感并表现其热情好客的性格。因此 , 当这些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汇聚在一起时 ,逐渐成为中华曲艺的文化资源 ,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摘要】湖湘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了众多富含艺术气息的民族音乐,在民间作坊中不断传承。湘江地区中的苗族、土家族、白族等数十个民族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布局方式沿江搭建住所,依据地理环境和当地的风俗,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悦耳动听,能够宣泄不同族群的情感并表现其热情好客的性格。因此,当这些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汇聚在一起时,逐渐成为中华曲艺的文化资源,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文化传承;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其在民间作坊中广泛流传。民族音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是某个族群历史文化和风俗的具体体现,贴近现实生活和地方艺术特色,是当地人以音乐创作的形式向外界描述地方的特色。比如,湖湘地区的民族音乐“桑植民歌”中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明代时期,这首民歌彰显着人们的团结和无畏,伴随着战士们的远征,经历代传承而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承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让后辈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长河,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团结意识,并从侧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但是,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中,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方面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民族音乐,常常缺乏丰富的音乐资源进行教学,致使众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品逐渐被遗留在过去,没能够得到真正的传承。
当前,小学音乐课程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资源,没有针对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从各地区的教学情况出发,学校没能够有效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来丰富教学资源,多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而且教师对当地民族音乐知识掌握得比较少,没能够真正地感受其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很难在课堂上做到优质的传承,这样一来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便无法得到增强,甚至在不断地淡化和遗忘。
基于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意识,就要从小学音乐教学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是民族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通过传授民族音乐知识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甚至全心投入于民族音乐中去,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加深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所以,音乐课程的改革要切实地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的风俗特色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保障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绝不断裂。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困难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湘西民族音乐广泛流传于民间作坊。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带着浓厚的地方风俗色彩,经过历代的传承,能够真正地展示湘西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民族精神,同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反映了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劳动、地方美食、情感特色等,附带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断嬗变发展。例如,湘北流域的常德丝弦常出现在大型的文艺汇演或文艺活动中,其贴近生活和群众的艺术特点,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喝彩,几乎是多数汇演活动的压轴节目,还被国家列为文化保护的范畴。但是,即便民族音乐歌舞文化仍在部分地区有着较为良好的传承,其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因为民族音乐文化拥有的群众基础趋于老年化,难以在年轻一辈中扎稳根基。即便传承之路困难重重,因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不能让丰富的民族风情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1.民族音乐在走向衰落。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不断变窄,其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窘境,即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一辈人在逐渐老去,年轻一辈忙于生活而无暇顾及,甚至不愿意学习或是从事这类的民间艺术。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特性,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和中华新时代文化的发展繁荣,予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重大的冲击,正朝着“旺盛—衰落”的方向发展,难以寻求复兴之路。比如,湖湘桑植“打花灯”的传统民间习俗,是湘艺文化延伸的文化,富含着的传统魅力已无法吸引年轻一辈的学习兴趣,其“闲”“闹”的特点也将随着人们忙碌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被埋没,更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桑植“打灯花”只是前例,越来越多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也因继承人的断裂而难以被继承和发扬。
2.其他音乐文化的冲击。民族音乐文化毋庸置疑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和瑰宝,附载着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传承。在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中,涌现了无数的文化精品,诸如《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等,都曾在世界受到极高的赞赏。但是,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同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应运而生,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人们用智慧在不断创作出新时代的音乐,更加能吸引年轻人的学习兴趣。以当前的流行音乐为例,像《Love story》《说说话》等音乐,都曾在网络有着极高的热度,附有时代特性的音乐正散发着其特有的魅力,甚至掩盖了民族音乐的光芒,对其传承和发扬增添了更多困难。
3.民族音乐教学的缺乏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建设和音乐活动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难以引起重视。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要兼顾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音乐学科的教学,但许多学校未能够适应改革要求,落实政策要求,往往过于追求主学科的成绩。此外,音乐课程中很少采用民族音乐进行教学,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意识到民族音乐的精神和意义。而且学校专业师资、课程制定意识、设备设施等存在严重不足,无法保障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音乐教育很难促进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
二、民族音乐蕴含着的价值
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和意识象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国家的软实力。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习俗的变迁,传统音乐文化通过不断演变,融入了民族情感和风情,能够切实地从民族音乐中感受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习俗特色……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其优美的曲
调和丰富的内容,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对于我国的民族特点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还能够融合各种音乐文化,加强交流的同时团结各部力量,启迪我国民间音乐的创作。比如,土家族的薅草锣鼓歌,用古老的歌腔巧妙结合音乐和诗歌,彰显族民生产劳动、团结合作的干劲,表演风格又幽默诙谐、形式丰富多样,绽放着独特的光芒,还将劳动者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生动地反映出民族精神的内涵,广泛流传于湘江土家族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教育,能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创作多是以生活、人文、宗教等作为背景,发挥当地人民的智慧并融合情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有着众多的价值。但是,民族音乐继承人的断裂,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积淀着文明的民族音乐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另外,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教学也同样遇到诸多困难,即教育扶持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民族音乐资源得不到重视……现今,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蕴含着丰富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民族音乐得不到传承,生存空间变窄,群众基础在减弱,势必造成中华文化实力的弱化。因此,传承不能断裂,民族音乐不可消亡,要切实保障小学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起到积极作用,从基础教育做起,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容忽视,保证民族音乐得到有效传承。另外,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从事教学,明确民族音乐的精神和价值,着手于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例如,湖南省茶陵县的学校可采用客家山歌来教学,结合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歌曲,向学生详细讲述客家山歌附载着的诗经、唐宋格律诗的内涵,凸显其曲调和艺术风格,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情操和兴趣。只有牢牢抓住资源优势,保障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民族音乐不仅是民间艺术,也是国家文化的精髓。不同时期的音乐具有不同的特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众多民族音乐经历了“兴起—盛行—衰落”的历程,有的能够在衰落之路上再次复兴,有的却在衰落的路上走向消亡,依靠的是后辈的继承和弘扬。因此,要充分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老一辈正在老去,传承很有可能断裂,那么,年轻一辈就要扛起责任保证民族音乐的复兴。尤其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让民族音乐扎根于基础教育,让更多人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实质和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1.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注度较低,难以保障教学的进行。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认识民族音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过于追求学科成绩而忽略艺术鉴赏,要保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后继有人,制定更佳的音乐传承策略,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然而,近年来,民族音乐传承常受到西方音乐、港台音乐等影响,又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使得学校开展民族音乐课程愈发困难,部分学校甚至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采用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政府和学校都要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尤其是湖湘地区,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展开教学,如采用茶陵《客家山歌》、土家族《薅草锣鼓歌》、江华瑶族《蝴蝶歌》等,这些方言词谱的歌曲,可使得湖湘地区的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又能够传承湖湘文化。
2.加大音乐教育资金投入。我国小学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小学音乐教育阶段,学校忽视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足的教育资金招募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师资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乐器设备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音乐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众多学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制定完善的音乐教学体系。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培养更多具备高水平民族音乐能力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增强其民族音乐乐理知识,扫去教学障碍。另外,还要保障音乐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相关的音乐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训练,保障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切实开展,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3.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手段,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音乐教学。音乐课堂不同于主学科的课堂,其氛围显得更加轻松、融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渐渐地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认识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意识,主动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比如,湖湘地区的汉族民间歌曲《祁东渔鼓》,常将传统歌唱方法和舞蹈相结合,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丰富了教学方式,相应地迎合了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又能够兼顾民间舞蹈和民族音乐的传承。
4.绽放民族音乐的魅力。民族音乐的创作灵感多是来源于当地文明、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要绽放其魅力,从中脱颖而出。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因阅历少,很难明白民族音乐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操,缺乏传承文化的意识。那么,教师就要充当绽放民族音乐魅力的发起人,肩负培养继承人的使命,细心观察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采用茶陵县《客家山歌》作为教材时,可以深入剖析客家方言的趣味性,教导学生用方言来演唱客家山歌,这样能激起小学生的模仿潜能,在趣味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传承不容断裂,文化不可消亡。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人,是责任也是义务。要正确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地制定教学体系开展课程教学。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湖湘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为教学提供动力,能够衔接当地的民族风情,为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培养优秀人才。只有深入探究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地保障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梁海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科普童话,2019(30):132.
[2]王景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9-20.
[3]黄益鑫.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9(59):35.
[4]严莉莉.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J].华夏教师,2018(27):56.
[5]郎群.文化交流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轨迹探索[J].黄河之声,2019(7):23.
[6]侯瑞霞.论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8,506(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