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论文

2024-10-28 16:05:0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项目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提出教师应通过设计调查类项目、合作类项目与生活实践类项目开展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摘要:项目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提出教师应通过设计调查类项目、合作类项目与生活实践类项目开展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教师设计学习项目,可以通过一些带有趣味性、互动性、启发性与正向引导性的学习项目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冲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也能够打造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果显著的高效课堂。
一、设计调查项目,增强探究意识
项目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其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也将得到提升,尤其是调查类学习项目。因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个调查类项目,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调查项目应当能够激发探究兴趣。由于小学生对一些新鲜事物极易产生强烈好奇心,在好奇心驱使下,能够秉持质疑态度与探奇心理去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因此,教师设计的调查类项目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性与趣味性。在明确项目主题后,可以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归纳来寻找问题突破口,并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如果调查内容只是简简单单的表格填制任务,学生会对调查项目失去探究兴趣,这对学习效果将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调查内容应当易于操作、易于实现。操作难度较大,或者需要借助一些复杂道具的项目,不仅会耽误正常的学习与自主探究时间,也会增加课业压力。为避免这一问题发生,教师在设计调查项目之前,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与细致研究,并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选择合适的调查内容。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统计”为例。教师可以事先设计调查项目,项目主题是“调查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并通过列表的方式统计出每一种消费形式的总支出额度。在明确项目主题后,学生可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如每个学期买文具、零食、衣服、图书等各花费多少钱,再将花费的总钱数计算出来。调查类学习项目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熟练掌握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将其有效运用到实践中,调查类学习项目恰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开展前期调查活动时,学生需要事先明确调查内容、调查目的、调查方法以及具体的调查流程,这一阶段则属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果数学理论基础扎实,整个调查过程会轻松顺畅。当进入实践调查阶段后,学生可以将平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获取更加准确的调查结果。
二、设计合作项目,培养团队精神
为增强学习项目的互动性与适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类项目,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独立学习项目相比,合作学习项目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动学习积极性。合作类项目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名参与学习项目的学生都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的建议、提出独到见解。这种“抱团”学习模式能够带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转变学习态度,进而逐渐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学习效率。团队协作能够筛选出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更加简洁的问题解决方案,学习效率将大幅提高。第三,培养创新意识。十个人可能有十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会存在一些新颖独特的想法与创意。因此,合作类项目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比如,在项目实施中,一些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往往会采用老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通过团队合作,这一类学生能够借鉴和参考新颖的解题方法。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面积”为例。在结束本节课授课内容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专门为各小组设计一个合作学习项目,即通过小组合作来计算黑板、课桌、讲台的面积。为了完成这一主题任务,各小组需要事先明确分工,哪些人负责测量,哪些人负责记录,哪些人负责计算,然后再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与整理,并将结果分享出来。这种简单、易于操作的合作学习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运用这种方法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首先,需要编制一套项目实施可行性方案,并罗列出多个主题项目,并针对各个项目的可行性逐一予以评判。例如,有的项目实施难度大,对场地及材料提出了严格要求,应予以剔除。经过层层筛选,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其次,教师需要事先督促学生准备好项目实施中所需的材料、工具,如测量黑板、讲台、课桌的长和宽,要求学生准备好米尺或者格尺等,否则该项目无法正常展开。有些学习项目需要学生事先制作一些道具或者操作工具,为了不影响项目实施进度,教师应当预留足够的道具制作与准备时间。由于合作类学习项目属于团队共同参与的项目,有些学生不太明确项目实施规则,以至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人为失误,甚至影响集体进展。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教师应当指派各组小组长向本组成员详细讲解项目实施规则与注意事项,并反复嘱咐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合作学习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设计实践项目,培养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实践类的学习项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夯实其数学理论基础。首先,实践项目的主题内容均来自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极大的自主探究兴趣。其次,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必须亲力亲为,才能汲取更多知识养分。如果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考验与历练,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数学基础扎实,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而达到持续进步的目的。另外,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锻炼,以至于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轨的情况。通过设计生活实践项目,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轴对称”为例。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专门布置课后实践项目,让学生自行寻找生活当中的轴对称物体,并统一整理和归纳。在明确项目主题后,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去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有人通过观察发现:蝴蝶、飞机、足球、大衣柜、电风扇、睡床、对联等物品都符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这种设计生活实践项目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些正确方法。如上面例子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较难在短时间内理解理论知识;而通过生活实践,学生发现蝴蝶、飞机、大衣柜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种与物品,如果沿着中轴线划分,中轴线两侧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换句话理解是对称轴两侧的形状结构对折之后将完全重叠。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实践类项目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从“行动力”影响方面来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用数学理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却较少利用数学理论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学生知识的应用力不足、无法覆盖到现实生活中。但在实施生活实践项目后,学生可以亲自融入现实生活中,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读某一个生活现象,去验证某一个数学理论,这就需要付诸行动力与实践力。只有亲身去发掘与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理论,才能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其次,从“创造力”影响方面来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按部就班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而这种方法容易限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当个人潜质失去被开发的机会,其个人学习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生活实践类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与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将一些新颖独特的创意和想法分享出来。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并结合学情以及个性化需求,设计一些调查类、团队合作类、生活实践类的学习项目,并通过对各个项目实施效果的精准评价,编制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洪忠.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项目式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76-78.
[2]杨新宇,李运华.核心素养培育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耦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4):48-52.
[3]王楠清.“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小学数学项目学习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