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论文

2024-10-28 14:19:0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提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巧妙的提问方式和合理的提问内容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围绕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辨能力。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巧设提问、生活提问、引导提问、学生提问、启发提问五种方式,探究基于课堂提问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的教学策略。
摘要:提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巧妙的提问方式和合理的提问内容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围绕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辨能力。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巧设提问、生活提问、引导提问、学生提问、启发提问五种方式,探究基于课堂提问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提问教学;思辨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提问是一种无法缺少的教学方式。根据学习内容的特征和教学目标的标准,教师应当实施难度各异的提问活动。利用提问,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引导他们在思索问题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水平。目前,大部分教师重视提问活动,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文章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一、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的印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立足于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特点,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的新态势,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主要指思考辨析能力。这项能力能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和独立个性,也是核心素养的一种较高表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视引导其表达自身想法与观点,有助于其形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提升其认知水平,使他们能从各种视角应对难题,进而提升其核心素质。
二、基于提问教学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巧设提问,促进思辨能力的形成
长期以来,该课程均是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并未给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为了转变这类教学模式,教师需在课堂活动中按照教学进展与学习内容开展灵活的提问活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xxx》这课时,巧设猜想提问,“xxx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如此隆重,那请同学们猜一猜,100年前xxx成立时是什么样的场景呢,事实是不是和同学们猜想的一样?让我们走进100年前中国xxx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去探寻答案”。这一提问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以举国欢庆、举世瞩目的庆祝xxx成立100周年大会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100年前xxx成立时的场景”。这一提问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又巧妙地引出了第一个学习任务。在对比猜想中,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再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的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具体可以包括。
问题1:你觉得当下的空气清新吗?问题2:你觉得城市的空气清新还是乡村或山区的空气清新,为什么?问题3:你觉得污浊的空气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或是自然环境带去哪些消极影响?请举例说说。问题4:你觉得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哪些小事做起,以此努力净化空气质量?
通过上述4个问题,从“当下的空气是否清新”的表层问题加以引入,从而引导学生对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质量加以观察和感受,提高学生对生活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紧接着通过对比城乡空气质量,指导学生加以初步思考,并紧接着询问学生为什么城市的空气相对乡村的空气质量较差。最后可以从保护空气质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一角度出发,也就是本堂课程的主旨,希望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知识,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一步步指导,有效地帮助学生结合表层现象加以深入探索并分析,以此启迪学生的思想,将生活实际和课堂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道法》课程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道法》知识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具有极高的价值,认识到知识时可以指导生活这一重要观点,并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时刻提醒并约束好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以此努力帮助学生培养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通过这样巧设问题的形式加以教学,运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加以解答的方式”,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率。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通过“表象”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道法》的学习质量。
(二)生活提问,助力思辨能力的培养
当前,小学生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无法对某些抽象事物进行良好的思辨。最近这几年以来,生活化教学较为盛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实施生活化提问,融入符合现实生活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比如,在讲解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时,针对这一课时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场景,包括“在路上,如果你看到一个老奶奶摔倒了,你是扶还是不扶”“在路上遇到沿街乞讨的人,如果你手里刚好有5个钢镚,这时你会选择热心将这5元给这个需要帮助的人,还是熟视无睹地走过又或者更是邪恶地从他行乞的盆里拿钱”等生活中常见情形,基于这些话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辩论,通过将班级学生举手表决,分为正方辩论组和反方辩论组,并让各个不同立场的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例如,以“老奶奶在街上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正方同学说,“由于自己的家里就有一位年岁已大的长辈,在街上看到摔倒的老奶奶,就会想到家中的长辈,很难不动容,所以会选择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反方学生说,“由于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好心扶老奶奶,然后被老人讹诈或是被老人的子女讹诈等恶性事件,最后,好心做了坏事,还给自己惹上很大的麻烦,因此选择不扶。”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综合正方和反方同学的观点,加以总结,并从而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在这个社会上,好人还是相对于坏人要更多的。虽然时刻保持警惕是好事,但是同时也不能丢失爱心,对于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应该及时地给予帮助,将爱心不断地传递下去。因为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当我们或是我们的亲人,在街上发生类似的事情,肯定也希望能够遇到好心人及时伸出爱心之手。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递“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会变成温暖的明天”。
可见,运用生活中常见现象加以提问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从生活实际中感悟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引导提问,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当面对某些简单问题时,小学生能轻松作答,而当他们面对某些庞杂问题时,大多存在无法入手的情况。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导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碰到某些无法回答的提问时,教师需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辨水平。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第12课内容《笔绘梦想》这一环节教学中,引导提问,“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绘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的中国,你会用哪种颜色,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学生用不同颜色、从不同角度描绘未来中国的画面。”继续引导追问,“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引导下,会回答做科学家可以实现科技强国,做军人可以捍卫祖国统一等。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通过环节的设计与实践,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共筑梦想,在引导提问中感受并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xxx,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提问,活化思辨能力的意识
随着“以生为本”观念的日益普及,目前小学生学会积极在课堂中提问,已经变成引导其提升思辨能力的主要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提出疑问,带领学生积极思索,提升他们的问题观念,让其在后续的预习或者学习中形成疑问,同时能提高思维能力,进而能很好地应对学习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在启迪学生积极提问的阶段中,教师能够利用鼓励的方法提升他们思索问题的热情。
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时,感悟家乡山水之美,通过美的感受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增强了学生爱护家乡环境的意识。面对家乡河里漂着的塑料袋,散落着的食品包装袋等,学生小组合作中自发提出建议,发出“要怎么做才能让家乡更美?”的提问。在学生提问中,“爱家乡”已经不是一句口号,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出问题,道德教育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转化为了道德行为,激起了学生爱护家乡山水的使命感,在这一过程中活化思辨能力的意识。再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中第4课时《同学相伴》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5名学生,先让学生进行自发的讨论5~10分钟,在讨论结束后,可以随机抽取5名学生进行提问。如同学A说,“当和好朋友讨论问题时,一旦出现意见分歧时,该怎么办”。同学B说,“自己的朋友背着自己,将自己的秘密随意告诉其他同学,以此让自己出丑,这时自己该怎么办”。同学C说,“自己的同班同学和自己开玩笑,但是开玩笑后自己并不觉得开心,甚至这个玩笑的尺度自己无法接受,觉得不是玩笑,更像是‘羞辱’,这时自己该怎么办”。通过以上问题,都展示了不同的学生在日常班级相处中,和其他同学或是好朋友间相处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就其中的典型问题加以分析。并告诉学生,每个个体之间因为性格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个体间的差异巨大,即使是两个好朋友之间,也无法做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双方保持一致的观点,因此在这一程度上,就需要朋友之间的互相包容,互相谦让。而针对被朋友背刺的行为,针对这一类人,我们在遇到时,也应该直面困难,当发现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等。
因此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培养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启发提问,提升思辨品质
思辨品质作为思维品质中的核心部分,是高级思维活动的标志。它要求学生在深入认知的同时,对获取的信息做出加工与融合,之后比较研究,从而塑造差异化的思维模式。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设问来启迪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思辨水平。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xxx》教学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事件和内容,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穿越”情境,借助代入感强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送到100多年前那个极为黑暗的中国,接着聚焦三位身处不同境况的人物,引导学生开展“假如我是他(她)”角色体验活动,此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教师要求各角色运用资料说明人物这样做的理由,还适时进行启发式追问“为什么要创建新的政党?他们要创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促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深度思辨和体验中,切实感受到“只有xxx才能救中国,xxx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品质。
三、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不只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道德理念,增强他们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思辨能力上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基于问题,选择有效方法来改进课堂提问活动,利用提问活动激发他们不断思考和使用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为他们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