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文本解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磁场论文

文本解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磁场论文

5

2023-02-23 10:24:38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纵观近年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在选材上呈现出了注重读者的涵养和感悟的趋势 ,所以教师对 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直接决定了一堂语文课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的一件“利器”,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启蒙期”,需要教师借助这把“启蒙利器” 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那么 ,锻炼培养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就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 博览群书 ,丰富人文素养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摘要】纵观近年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呈现出了注重读者的涵养和感悟的趋势,所以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直接决定了一堂语文课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件“利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启蒙期”,需要教师借助这把“启蒙利器”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那么,锻炼培养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就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博览群书,丰富人文素养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培养路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内容轻表达

  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一般会根据备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观察他们的备课教案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都是以理解课文重点段落、思想感情为教学重难点的,而教学重难点中包含对文本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的情况占少数。

  关于教案中“教学重难点”部分的具体内容,我对句容市B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教案进行了调查。该校共40名语文教师,其中,一年级有7名,二年级有6名,三年级有7名,四年级有5名,五年级有6名,六年级有9名。数据记录如下(无重合记录):

360截图20230223102259360.jpg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教学重点”设置为理解文章重点段落的备课教案占总数的85%,“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备课笔记占总数的90%,“教学重难点”中包含对文本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的备课笔记仅占总数的30%。而被调查样本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得出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遭遇忽视的结论。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母亲的恩情》这篇文本,教案中提出的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游子吟》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孟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以及母爱的伟大。对于人物传记课文的教学,更是要求学生理解体味人物的情感。我们不难发现,以这样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关注到了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和文本自身人文精神的涵养,对文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解读有所忽略。我们不能说如此进行教学的教师没有文本解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以这样水平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感知人物的优秀品质,而对于文本的语言特色、布局谋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巧妙之处缺乏探究,难以做深入的解读。

  (二)重拓展轻文本

  语文学科,其学科的独特性表现在: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但易出现“拓展过度”的局面。这一点,在语文公开课的课堂上更是常见。比如,在《掌声》这篇课文的一个优秀教学实录中,教师拓展了这样几个材料:(1)引导学生理解“掌声”中包含的理解与尊重;(2)你认为掌声还是什么?请写下来;(3)欣赏乐曲《爱的呼唤》。学生通过对这些课外材料的学习懂得了要给予残疾人关爱和同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文本本身如何进行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的解读,那么自然无法满足学生对这些技能的学习需要。

  重拓展轻文本的误区,与大多教师对公开课的态度不无关系—公开课要异于日常课。大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公开课一定要出彩,要有亮点,因此对课堂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追求教学的丰富性,这确实是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但是这样的解读远离了文本,是舍本逐末的。就如刚刚所举的《掌声》的例子,大量的资料拓展,已然冲淡了课文的文本味。语文在成为学科之前,首先是一门语言,一门语言最迷人之处莫过于其文字中的亮点,这也是在无形中向学生教授写作技巧。教师大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选题意识、遣词造句意识、选材意识等上,凭借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将公开课上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和文本解读能力提升的语文课。

  二、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博览群书,丰富人文素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章更是自古以来就语句精简凝练,含义深刻。看似三言两语,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是耐人寻味。就拿“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千古名句来说,仅15个字,却反映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过程中的忍辱负重,而读者之所以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忍辱负重,是因为在阅读了大量的司马迁这一人物的相关书籍、资料后,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艰难与决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广泛的阅读来丰富人文素养,进而在文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要真正深刻地解读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教师拓展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便是读书,它有助于提升教师思想的深度。对语文教师来说,养成读书的习惯,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加强人文知识修养,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更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

  现今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若是想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更应当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大量接触文本,拓宽自己的阅读量。“拓宽”的范围没有要求,更没有限制。教师形象自古以来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著称,所以各类书籍,均可广泛地涉猎,不是说一定要成为博学鸿儒,但博览群书一定会拓宽思维、视野,在解读文本时自然游刃有余。解读文本都达到了游刃有余的高度,文本解读能力自然也是游刃有余的。

  (二)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反思

  每进行一次课堂教学,便是进行一次教材解读—一次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解读。

  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理解新知识,既是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拓宽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有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也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想法通常会出人意料,而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这一过程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本的教学反思中,授课老师发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缺乏积累,过于匮乏。他们能够理解气候带的划分,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的现象。但让老师惊喜的是,有一个孩子对于雅鲁藏布大峡谷谷底能够生长热带植物,山顶生长寒带植物表达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学生认为,谷底离地面近,所以能够接收到地面的热量;山顶处于谷口,而谷口的形状较为开阔,并不利于暖热气流在此聚集,所以气温低。而在课前,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只同步于学生前半部分的理解。在课堂上,听了学生的回答,授课老师便对“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经历,能够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以后再进行文本解读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实际课堂与课前备课的预设出现偏差是在所难免的,而正是“偏差”的出现,也恰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解读文本的出发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结合文本,贴近学情。

  (三)独立解读,慎用教参

  教师手中持有的一系列教学参考资料,能让教师看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教材、文本解读,但这一系列教学参考资料对于文本的解读万万不能成为教师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替代品。“粗略地阅读文本”是很多老师的备课习惯,他们会“依赖”于从教学参考书中获取的信息解读文本,时间一久,丧失的不仅是思考能力,更是文本解读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习惯,以此为基础,再借助教参进行查漏补缺,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首先,独立解读,相信自己。语文教师想要锻炼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在思想上要相信自己是具备文本解读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果敢地抛开教学参考资料,独立地进行解读,独自与文本对话。在独立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文本解读的经验和积累充分地调动起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自我提问、解答,从而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意图,循序渐进地欣赏文本中的精妙之处,达到与作者达成共鸣的高度。比如,在独立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题思想是什么?文本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这样一个独立思考、独立解读的过程,不仅培养了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信心,更培养的是文本解读能力,同时这对语文教学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次,慎用教参。每个读者都是独立的个体,较大的区别体现在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上,因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充满他们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味道,所以,文本解读是充满文本解读者的个性的。教参仅代表其编者对文本的解读观点,不是固定唯一的,更不是权威解读的象征。教师如果依赖于借助教参来解读文本,那么教师自己充满独特性和个性的文本解读会受到教参的限制。当然,慎用教参并不是说完全不理会教学参考资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独立解读文本之后阅读教参、查找各种解读资料,一方面可以对自己的解读进行修正,避免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开思路,通过借鉴别人的解读,来丰富自己的解读。

  诗仙李白沉醉于黄鹤楼的美景,因而想要为这美景赋诗一首,可转眼看到了崔颢的诗句,便对崔颢的诗句赞不绝口,但当李白想要自己进行创作时,却发现自己怎么也跳不出崔颢诗中勾勒出的意境,因而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诗仙李白的佳作流传千古,口口相传,哪怕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诗句的影响,更何况我们呢?

  先教参,再独立解读,这样的文本解读是本末倒置的。先独立解读,再借助教参,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去探究文本的过程,会让小学语文教师体会到探究发现的喜悦感和成功感。这样坚持下去,文本解读能力不仅能得到锻炼和培养,更能得到提高。

  以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标准,是极为合适的。它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一项核心业务能力。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会对教学质量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对一名出色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锻炼培养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提升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必经环节。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教学亮点,是需要以文本为出发点的,不是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或离开文本一味地拓展迁移,这样会导致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更严重的会导致语文教学停留于低水平,没有进步。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致力于文本解读能力的锻炼培养,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顺德,张玉霞.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3):100-101.

  [2]尤莉.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J].教学与管理,2009(20):32-33.

  [3]朱红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4):59.

  [4]厉黎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永远的追求[J].文学教育(下),2009(2):45.

  [5]张锦艳.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9):87-88.

  [6]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戴阿宝.文本革命—当代西方文论的一种视野[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10]盖生.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文学理论学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