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10-25 14:28:0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使学生以积极、轻松、愉悦的状态完成数学学习,遵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习评价三项工作有机结合原则,文章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设计方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并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摘要: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使学生以积极、轻松、愉悦的状态完成数学学习,遵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习评价三项工作有机结合原则,文章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设计方法,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并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学习压力,使教育回归健康状态,使学生知识、身体、心理、思维、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设计及应用,既有利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感,彰显以生为本,也有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双减”政策与“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致力于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与不良体验,真正体现出“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关照,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关键在于把握三个核心要素: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凸显出学生学习的导向性;持续性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评”一体化的保障,学习活动创设要确保符合学生学情。
二、“教—学—评”模式的构建思路
1.教师聚焦学科育人核心目标
对于教师而言,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关键在于统一学科育人目标,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后续学习评价的目标瞄向一个方向。这一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总结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学生的“三会”,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二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及评价,都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全程突出数学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对学生知识、思维、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发展的关注度。
2.学生全程紧跟教学任务
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习评价的连接,尤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连接,关键是保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程紧跟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根据数学任务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工具、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学习目标、重点,即上述提及的数学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发展。二是教师需要保持教学动态性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紧跟学生学习需要,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及时提供服务,杜绝教与学脱离的情况。
3.学习评价紧跟学生表现、数学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终端环节是数学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评价目标是重心,评价方法是关键。评价目标上,应主动与教学、学习联系,确保学习评价目标与内容是教学、学习的内容,评价目标应涵盖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合作能力、学习体验以及学习积极性等。评价方法上,应遵循学习评价融入课堂,教师随堂教学、学生随堂学习、随堂评价,让教学、学习、评价完整覆盖至课堂的每一个时间阶段,要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当堂检测,发现不足及时指导。
三、“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为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板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几何知识。该单元学习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单元后的“探索图形”知识板块,培养数学问题发现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图形的感知力。教师根据单元要求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学生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并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1.教学活动
教师坚持目标导向,设计教学任务。任务一:识别多媒体大屏上的多边形物体,找出长方体与正方体,并尝试说出它们的普遍特征。多媒体大屏上包括电冰箱、四方桌、砖头、魔方、倒三角酒杯、圆锥、圆桌、脸盆、木箱等。任务二:动手实践,使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正方体、长方体,测量其长宽高,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并说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基本性质。
教师提前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子各10个,并染成不同颜色。设置两个子任务。任务一:探究不同纸盒子拆开(展开)后的形状,并计算纸盒子展开后的总面积。任务二: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每个纸盒子的表面积,并探索纸盒子表面积与其展开后的面积的关系、规律。
教师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个有趣的动画视频—《乌鸦喝水》,让学生思考乌鸦喝水的原理。该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同时促进对章节知识的掌握。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要遵循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紧跟教师布置的数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材料,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辨别多媒体上的正方体、长方体。学生以小组交流、探讨的形式,寻找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征与规律。
数学课堂上,学生主要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选择有用的学习方法。针对任务一,学生根据纸盒子的拆解需要,选择剪刀、铅笔、软尺、直尺、草稿纸等工具,陆续拆解纸盒子,并对每一个纸盒子进行标记,详细记录纸盒子展开后的长、宽、高及面积。针对任务二,学生拆解纸盒子之前,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实际计算。对比前后实验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充分发散思维,思考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原理,学生对章节重难点有了深度的思考与掌握。
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选择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对视频中的演示内容进行大胆讨论、设想,并研究课本上讲解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学生也可以选择实验验证法,准备一个装满1/3水的纸杯,放入不同数量的石子,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索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原理。
3.学习评价
评价融入课堂,动态开展评测。首先,教师面向上述教学任务,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过程观察、监测,完成过程性评价。建议选择学生学习行为观察量表,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与记录好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其次,将学生对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结果作为终结性评价,直接评价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联合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掌握度,实现单元知识目标的评价。最后,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形成最终的课堂评价结果。
四、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核心是确保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三个要素有机衔接。设置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凸显学生学习的导向性、目的性。学生学习活动应与教师教学行为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评价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全程明确一个教学主题、聚焦统一育人目标、规划统一教学任务、动态开展学习服务与评价,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实现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归因及建议—基于NVivo的质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3,32(4):78-84.
[2]陈秀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2):67-68.
[3]陈艳霞.“双减”背景下以“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数学高效教学—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J].新教师,2023(5):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