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任务驱动优化古诗文教学――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任务驱动优化古诗文教学――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7

2024-10-22 11:33:1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和杜威“从做中学”作为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法认为教学活动必须以多种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相关知识进行主动建构与探索。将该方法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作者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从“创设任务情境,呈现学习任务”和“开展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两方面论述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和杜威“从做中学”作为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法认为教学活动必须以多种任务为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对相关知识进行主动建构与探索。将该方法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作者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从“创设任务情境,呈现学习任务”和“开展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两方面论述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法;古诗文教学

  任务驱动法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从以往被动接受的角色向主动建构者角色转变,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该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遵循“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古诗文教学活动,针对所教文本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度适当、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古诗文的内容。

  一、任务驱动法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皮亚杰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自己的能力对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建构,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倡导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体系,而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创设合适的任务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image.png

  (二)“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是“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即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要坚信学生即使目前没有掌握某种能力,但是通过他人的引导或者自己的努力可以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围绕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组织教学活动。

  发展性原则也是任务驱动法应用的原则之一。每名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知识,掌握相应能力,从而获得综合性发展。所以说任务驱动法以“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从做中学”

  杜威是“从做中学”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该理论强调实践性教学和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不应该被束缚在课堂和课本中,而是要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学习,使他们能在开放、轻松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发展空间。

  “从做中学”为任务驱动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可以说,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任务情境,呈现学习任务

  1.设置活动情境,增强学习乐趣

  在任务驱动法的视野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注重对各种任务情境的有效创设,调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热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充满趣味的活动情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开展辩论赛、进行脱口秀表演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乐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接下来的任务活动中,提高其建构知识的主动性。

image.png

  例如,在组织学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这首词时,教师创设了以“李清照人生小剧场”为主题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词作创作背景中涉及的人物,以此来了解词作创作的时代背景,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

  生1:大家好,我是李清照的父亲,我叫李格非,来自齐州章丘明水镇……我擅长写文章,有人这样评价我写的作品:“自太史公后,一人而已。”

  生2:你们好,我是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我的爷爷是状元王拱辰,我从小知书善文,出身于书香门第……

  教师旁白: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父母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文学环境,这也为她今后极高的文学造诣奠定了基础。

  创设任务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词人的身世背景。

  2.设置问题情境,精读诗文意境

  将问题贯穿于古诗文教学中,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驱动学生带着问题对所学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和建构,从而逐步完成任务[5]。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情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描述的意境展开分析和探究,使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理解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例,不少学生在初读此诗时被其中夸张的修辞、绮丽的描写所“震惊”,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中营造的意境,教师设置了“填表格”的问题情境(见表1):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需要带着“梦境的画面是怎样的?梦境内容有什么?”“作者在梦中看到的景物包括什么?”“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梦中氛围?”等问题,对诗作进行精读,并从中找到与这四个方面有关的语句,在品读、分析语句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3.设置对比情境,解读诗人情感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多文本对比阅读的理念贯穿在古诗文教学中,拓宽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对比、分析、联结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创设对比学习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对比、鉴赏的过程中深入解读作者的内在情感。

  例如,在讲解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模块时,教师可以重点关注《静女》《涉江采芙蓉》和《鹊桥仙》这三首诗词,创设对比学习的任务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对三篇诗词文本展开对比阅读。这三首诗词体现了男女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让学生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分析,能更容易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围绕诗词情感设计了相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对比、赏析,你个人更喜欢哪首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呢?理由是什么?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三篇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展开对比与剖析,锻炼了对比阅读、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开展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1.设计独立思考型任务,了解古诗文背景

  由于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要想充分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就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资料进行搜集,并探究这些资料和古诗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课堂上的学习作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一文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背景的了解,教师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了一份导学清单,布置了如下独立思考型任务:

  任务1——“知背景、拓知识”。在课前自主搜集与《赤壁赋》写作背景有关的资料,并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拓展背景知识,初步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概况。

  任务2——“明文体”。对“赋”这种文体的相关介绍进行搜集,并查阅其他以“赋”命名的文章,如《阿房宫赋》《二京赋》等,并用自己的话归纳“赋”这种文体的具体特点。

  课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以上两个任务,通过自己的搜集、思考来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

  2.设计探究合作型任务,促进情感碰撞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使学生成为古诗文学习的主体,提高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合作型任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文的分析中,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要设计探究合作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和同学进行探讨、交流,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逐步构建开放、和谐的古诗文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文时,教师就设计了探究合作型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本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究。在任务的驱动下,各个小组需要对刘兰芝、焦仲卿及焦仲卿母亲这三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交流和分析,学生通过组内的合作探究逐步加深对每个人物的印象。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调动他们继续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3.设计开放讨论型任务,实现多元理解

  以任务为核心的古诗文教学不应该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也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唯一答案上,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因此,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讨论型的任务,这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探究和思考,使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古诗文的多元理解。

  例如,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开放讨论型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有很多人觉得这首词中的“凭谁问……尚能饭否”这一句充满了豪情壮志。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句充满了悲伤的情绪。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探究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如:

  生1:我认为这一句体现了满腔豪情,因为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来表达自己仍能杀敌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

  生2:我觉得这句充满了悲情怨语,因为作者空有抱负却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些看法没有对错,在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词作的个性化理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古诗文教学中有利于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热情。教师要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并以恰当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任务,同时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最终助推古诗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鹏.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9):22-23.

  [2]许新.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3]张春颖.基于任务驱动的统编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提示研究[D].重庆:重庆三峡学院,2023.

  [4]赖慧.序列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1(3):49-50.

  [5]温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