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研究论文

2024-10-22 11:00:5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教育教学也在朝着素养型教学转变。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情境教学因能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为地理教学中广受关注的内容。文章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分析了情境教学之于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并就如何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力求通过情境教学化解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难题。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教育教学也在朝着素养型教学转变。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情境教学因能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为地理教学中广受关注的内容。文章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分析了情境教学之于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并就如何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力求通过情境教学化解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难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实践力培养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虽然要以地理知识学习为基础,但更需要借助情境模拟、体验来强化和提升。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活动创设现实环境,让学生基于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去理解知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依托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形成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情境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情境教学旨在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打造“心理场”,让学生活跃情感、大胆想象、获得体验。此外,情境教学具有知、情、意合一的特点,可以使学习者的知、情、意、行进行统一,促使其创新思考,学以致用。因此,许多人都主张借助情境教学创设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使教与学涉及的多个方面实现情景交融,和谐互动,进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
二、情境教学对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发展的基础。初中地理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包含许多抽象的知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重点是要让学生多进行体验、实践。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的青春期,但由于学习压力重,时间紧张,许多学生都没有实践的机会和经历,但其内心对实践有强烈需求,渴望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积累经验。而情境教学则可以借助形象展现、实物使用、音乐渲染、表演活动等创设情境,助力学生实现认知、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拓展路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构建相应的场景,依托情境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地理实践力视为“事关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地理学科视角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和实施的能力。然而,受传统的教育观影响,在以往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并不受重视,而系统讲解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才是地理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引入鲜活、真实的情境,情境教学可以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智慧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情境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使教、学双方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路径
(一)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赋予教学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传输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在探究性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借助精心设计的语言将各个环节衔接起来,使教学更紧密、更得体。教师还可以借助富有激情或魅力的语言将教学内容故事化,让学生探究相应的情境,发挥想象力,在地理的世界中穿行,赋予教学以探究性、发展性,促进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以“海陆变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实施课堂导入。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艺术。中国人用来形容时间的成语非常多,如白驹过隙、沧海桑田等。教师可以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它的原意是什么?”这样可以驱动学生了解并描述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地球上有很多海陆变迁的例子。有人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化石,有没有学生可以说一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有人在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东海海域底部出现了古河流遗迹呢?教师通过这样的语言情境设计,借助成语故事引入本课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在语言情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入问题:“神话故事中所说的海陆变迁是否存在呢?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发展到什么程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尊重自然、勇于探索,为地理学科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教师借助故事和语言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实践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观察力、实践力的发展。
(二)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既包括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包括创设的虚拟情境。初中生虽然心思敏捷,充满求知欲,但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略,对问题的思考也相对浅显。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可用的工具、手段和资源,其中,实物就是最直观的形象,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给学生一种感官的刺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实物创设情境,使相关内容及知识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眼前一亮,进而进行亲身探索、实践。
以“中国的行政区划”为例,教师可以将地图、拼图等带到课堂上,借助实物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中国地图,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准确找到各省级行政区,记住各个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让学生快学、快记。然后,教师给学生留出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拼图竞赛:以4人为一组,全组成员共同完成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记下每个小组所用的时间。然后,教师让小组学生“划分”拼图,写出自己所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将所有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写在纸上,并记录自己完成拼图任务所用的时间。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利用“五一”或“国庆”假期,从哈尔滨到三亚“游玩”,观察其中要穿过哪些省份。教师要给拼图正确且用时短的学生以表扬和奖励。这样借助实物为学生创设亲身实践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让教学更真实生动
在情境教学中,情境是载体,要具有源自生活和体验的真实性。教师借助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需要在解决情境问题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初中生虽然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许多认知都属于感性认知。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有趣的手段设置问题和悬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实践力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生活为教学之“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实践力得到充分发展。
如在“认识地球”一课中,在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篮球运动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体育运动,你认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篮球明星是谁?你最喜爱的篮球明星是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假如今天美国纽约地区下午三点有一场篮球比赛,央视会进行现场直播,你认为应该在几点观看比赛比较合适?之后,教师继续引导:“美国纽约和我们所在的地区时间不同。在九月开学时,大家穿的是短衣短袖,现在都换上了长衣长裤,这是什么原因呢?”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给出答案。教师可以不评价学生的答案,而是告诉大家:“这些生活中看似寻常但是很难回答的问题,都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接下来,老师会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大家认真听讲,有效掌握知识,顺利解决疑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实践欲望,让教学更生动、真实。
(四)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也在快速更新换代。初中地理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地理、天文知识都有所涉及,许多内容复杂、抽象,不易理解。而信息技术不仅在资源搜索、加工和创新方面更专业,还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在丰富表达方式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复杂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立体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地理教学充满实践的智慧和热情。
以“南亚”一课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背景音乐《天竺少女》,让学生说一说天竺是现在的哪个国家。之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亚,了解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可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交流导学案内容,并由小组代表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南亚的地理位置特征以及南亚的各个国家,同时对南亚国家进行分类。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展示南亚的地形分布图以及78ºE的地形剖面图,要求学生从图中找出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以及德干高原,并在电子白板上指出来。这样的方式能锻炼学生看图、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五)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实践力提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高度关注的内容。任务型教学指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自主学习和钻研。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能将教学这项任务转化为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主动参与、自主写作、探索创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任务,借助任务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在“中国的气候”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对1月份平均气温图进行分析,探究相应的问题:1月份0℃等温线穿过了哪些地区?1月份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是多少?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气温图,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链:(1)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与昼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地球白昼的长短对我国气温有什么影响?(3)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教师通过这些递进式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促使其进一步探究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然后,教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基于小组合作去探索、实践,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情境教学路径,让学生通过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的应用实现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芳成,景雪浩.情境教学视域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以初中地理“学看地形图”为例[J].地理教学,2022(4):43-45.
[2]陈秀盆.基于情境教学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20(6):30-31.
[3]田春玲.基于情境教学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与落实:以“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为例[J].地理教学,2021(5):32-35.
[4]丁义维,杨广斌,李亦秋.基于情境教学的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6):48-49.
[5]李慧.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3(46):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