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融互促构建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实践分析论文

2024-10-22 10:08:5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既承担着教授语言文字的责任,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户外研学为小学语文课程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户外研学活动,能使他们亲身感受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户外研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和丰富所学知识,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亲近大自然。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适合的户外研学实践,对于塑造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既承担着教授语言文字的责任,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户外研学为小学语文课程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户外研学活动,能使他们亲身感受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户外研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和丰富所学知识,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亲近大自然。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适合的户外研学实践,对于塑造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户外研学;互融互促;构建策略
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感。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呆板无趣,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创新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户外研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将学科知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户外研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互融互促的理念构建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一、开展户外研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户外研学采用创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通过集体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本文通过综合研究户外研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相关文献,在归结整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户外研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自由环境助深化知识理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但若要深入挖掘作者句子中的微妙情感,就需要将学习环境转移到更为真实的场景中。户外研学的优势在于提供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在户外学习中更深刻地领悟学习的本质。当今的教育理念认为,仅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深刻解读文本所要传达的内涵。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在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全面普及,但仍需要学生依赖自身知识和学习经验更好地理解每个知识点。户外研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
(二)多元化学习促全面成长
传统语文教学相对比较单一,而融入户外研学为小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学校可以设计与小学生发展相关的户外活动,促使学生与大自然亲近,激发活跃性。这种实际教育方式创新了道德教育,培养了实用的学习方法。与传统语文教学过于理论化相比,户外研学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之间建立了良性的竞争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实用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综合素养。融入户外研学让小学语文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教育难以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户外研学为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机会。在户外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积累宝贵经验,而且能了解职业社会价值,为未来奠定基础。通过亲近自然,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户外研学强调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在户外,教师分配真实任务,激发学生责任感,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责任感的小学生,可以使他们未来更好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持续进步。
(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
为充分发挥户外研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需明确其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小学生语文素养因家庭和个人差异而异,仅用课堂和分数评估显得简单。引入户外研学后,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差异,更全面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户外研学融入生活元素,更好反映学生日常文学素养和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是提高学生水平的有效策略,符合学生主体地位理念。学校可与外部机构合作设计独特户外研学课程,结合本地实际和学生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促进小学生更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基于互融互促的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构建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户外环境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而将教材与户外环境融合是构建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有机融合教材内容与户外环境的学习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户外活动中直接应用和理解语文知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为“春天”,涵盖了《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和《邓小平爷爷植树》四篇课文。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探索春天的面貌、描绘xxx爷爷植树情景,还注重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好,以及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在本单元教学结束之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该年级学生前往周边大型公园开展主题为“寻找春天”的户外研学实践。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将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春天的氛围。教师将精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草的生长状况,体验春天的温暖和充满生机的景象。在花丛中,学生将发现各式各样的花朵,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描绘花的绚丽色彩、婀娜形态以及令人陶醉的芬芳,充分挖掘并展示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户外研学实践,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本单元中对春天的描绘,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实际的感受。在户外环境中,学生将通过聆听风声、观察树叶摇曳等方式敏感地感知自然界春天的到来。教师将灵活运用这些自然元素,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感受,使其表达更为生动而丰富。这样的实地体验将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更加深入,不仅培养了对文学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还加强了他们对自然的敏感性,激发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通过巧妙地将教材与户外环境融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这种体验式学习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死记硬背的模式,使学生更主动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培养了他们深刻理解和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自然中的实际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科成绩和自信心,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业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二)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
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是构建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的关键策略。通过整合多样化的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社区资源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同时,强调互动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热爱大自然、探索太空奥秘为主题,围绕该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太空生活趣事多》。小学生本身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对本单元课文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神奇魅力充满了向往,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积极整合当地文化机构、博物馆和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全年级学生前往科学博物馆或天文馆开展户外研学活动,深入了解太空生活的有趣事例以及相关科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互动,观察实物,听取专业讲解,使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太空模型或展示板的制作。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实际运用,还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和创造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时,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对太空生活的理解和想象,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同学的互动,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展示成果,学生既增强了对太空生活的兴趣,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这种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的策略不仅使学生深度参与学科内容,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视野和人际交往的机会。通过与专业人员和同学的互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同时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体验与反思
在构建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中,实践体验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地体验,学生直接感知语文中的抽象概念,使学习更为具体生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让他们从所见所闻中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和《村晚》,上述古诗生动地描绘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景。小学生好动,本身就对农耕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组织年级学生进行农事体验,分角色参与插秧、下田等活动,深刻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实际体验不仅深入理解古诗描写,还激发了情感体验和参与热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和讨论,分享体验感悟,探讨农事劳作对古代百姓的生活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人文关怀能力。此外,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他们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或创作,进一步巩固拓展语文表达和创意能力。通过这样的户外研学实践,学生不仅深度学习知识,更培养了全面素养。将教材内容与实际体验巧妙结合,深化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情感认知和道德思考。实践体验与反思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知识,不仅全面发展语文素养,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样的学科教育更具深度和启发性,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富有内涵的教育体验。
(四)联系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培养
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不仅可以注重语文知识的传递,还可通过联系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户外研学,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等,引发对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这样的实践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通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树》这四篇课文来传达“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画卷,同时传递了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获得语文知识,更在情感上建立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热爱之情。为了更全面地贯彻“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本单元设计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调查周围环境”。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的现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学校可统一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进行户外研学实践。通过户外研学,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生态系统的运作,了解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感受生态平衡的脆弱性。通过参与生态志愿者的活动,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工作。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通过个人行动和社会参与来解决环保问题。学生可以分享在调查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归纳总结环境问题,并共同制定实际的环保计划。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更加强了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识。通过联系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在实际行动中培养了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语文知识,还在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培养中得到了启发,使语文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社会责任。
三、结语
基于互融互促的小学语文户外研学课堂构建策略包括教材内容与户外环境融合、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实践体验与反思、联系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培养。这些策略有助于深度融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户外研学不仅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知识面,还能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点燃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同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