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论文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论文

13

2024-10-14 15:33:4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把音乐教育与各相关艺术专业及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要注重知识间的内部关联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协调整合,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从知识结构到技巧熟练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对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和内涵有一个深入而清晰的理解。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还要能够根据大单元教学的背景,整合和优化小学音乐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教师需要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案,以确保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把音乐教育与各相关艺术专业及不同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要注重知识间的内部关联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协调整合,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从知识结构到技巧熟练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对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和内涵有一个深入而清晰的理解。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还要能够根据大单元教学的背景,整合和优化小学音乐的教学资源和内容。教师需要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案,以确保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背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

  音乐教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元素与艺术元素,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音乐及艺术素质的目的。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年纪较小,他们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上还不够丰富,且在音乐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而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单元学习中的各个课程环节上,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均会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良好形成。基于大单元教学背景开展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的知识整合下促使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在整体性音乐教学基础上,将大单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优化音乐教学设计方法,从而达到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目的,从而帮助学生在音乐领域健康发展。

  一、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及内涵分析

  (一)整体性与阶梯性

  在整体性方面,大单元整体教学对以往重复、零散的知识以及技能传授模式等进行了改变,它需要确定教学主题,制定出单元教学目标,将一册教材中的几个单元,或是一个学段中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和整体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而就阶梯性来说,大单元的整体教学课时比较长,每个课时之间都存在着递进式、阶梯性的关系,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构建音乐知识结构,更好地对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方法进行探索。

  (二)相关性与综合性

  首先,相关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大单元下的总体教学要求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合理增减、取舍和删除掉和主题并无多大联系的教学内容,将有效且适宜的教学资源引进到课堂中,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教学整体,以多维度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综合性特征,即进行大单元的整体教学时,要求对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综合应用,选择富足的音乐教学资源,将多种音乐活动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以达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与价值。

  二、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探讨

  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平板、手机、计算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面对很难贴近学生的兴趣。同时,随着学生与音乐相接触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对音乐领域的接受范围越发开阔,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越来越广,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并不断上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开始出现变化。而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怎样在遵循音乐本身的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在开展的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互动趣味性、参与性、可实践性,是目前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小学音乐的一线教学还停留在单一课时的教学模式,这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中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教师不能再闭门造车了,要将自己的学科优势发挥到最大,将重组式单元教学充分运用起来,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并积极响应新课改所提倡的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一)学生学情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都对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文化和生活特色等有一定的认识,其中以傣族最为熟悉,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学过了《难忘的泼水节》等语文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也有少部分人在学校外的舞蹈培训班学过一些傣族舞。尽管有些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欣赏、表现少数民族舞蹈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欠缺,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具有较浓厚的探索兴趣与积极性,这些都为他们更好学习教材单元音乐课程知识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深入研读教材

  从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可以看出,虽然涵盖有彝族、傣族、蒙古族,黎族,以及苗族、高山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歌曲,但这些民族歌曲在音乐教学占比中仍然不足9%。小学三、四年级音乐教材内更是仅收录了一些较为经典的民族歌曲。而在每一首少数民族歌曲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有一定的了解的培养要求。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少数民族歌曲,充分掌握民族音乐,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的多维了解,切实实施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极为重要。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可明显看到,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草原赞歌》《金孔雀轻轻跳》和《我的家在日喀则》是极具代表性的三首少数民族音乐,其中,傣族民谣《金孔雀轻轻跳》最具表现力,由唱孔雀歌到跳舞,由学习到模仿,既简单又容易理解,同时又容易掌握;通过对蒙古族民歌《草原赞歌》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与人民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其生活与马匹密不可分,因此,在他们的舞蹈中,往往有马匹的身影;《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由于一些学生对藏族还不太熟悉,因此要使他们了解一些藏族人因为所处的地区交通不方便,就会负重爬山,日积月累,会把爬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弯下腰来融入舞蹈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歌曲特色及相关民族文化等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听、唱、跳等丰富的音乐活动中,对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多方面的认识。

  (三)严格依循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在“美育”的基础上,将单纯的音乐教学拓展为“音乐文化”培育。在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学科教学课程包含14项相关学习内容,要严格依据学段来制定不同学习任务,并各学习任务中充分融入各项学习内容。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中还规定了“听”“唱”“编”“演”等不同维度的学习任务。

  (四)基于大单元教学明确整体教学思路与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根据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地域文化资源来为学生创设学习任务和教学情境,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艺术实践。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改变以往采用的目标设计方法,从整体上对各个课时的目标进行设计,使它们彼此之间构成递进式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音乐知识体系。

  结合上述,可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要求背景下将小学音乐一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能够自然且自信地、有感情地唱出这一学习单元的歌曲,充分掌握藏族、苗族以及傣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基础舞步,从而从多民族音乐、多民族舞蹈的融合及联系中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歌曲、舞蹈表演方式。在参与少数民族歌曲演奏、演唱或创作等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感受民族音乐的情绪与体裁,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力,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等。

  上述目标指向了音乐的审美认知、文化领悟及艺术表达和创作实践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特征,教师可对每一节音乐课的课时及目标进行了设计。例如,在教《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的时候,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喀则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民族乐器、民族服装,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加深了他们对日喀则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同时,把歌曲的演唱和舞蹈的编排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更好地表达歌曲,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在藏族、傣族和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及舞蹈表演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些少数民族舞蹈的魅力和民族风情,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我的家在日喀则》整个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的目标都是相互联系的和逐层递进的,这对小学音乐教师完成一个大单元的总教学目标,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建立一个全新、完整且有效的音乐知识体系均有良好促进作用。

  (五)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同时也强调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其社会生活的有效认识,是学习和创作的必要依据。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我的家在日喀则》第三课时教学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西藏地图、动画、西藏风光、西藏建筑等照片或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可视化的方法,把学生带到日喀则的孩子们每日在高山上歌唱的情境中,以此找到学习歌曲的困难与简易方式。在课程教学结尾部分,还可结合课堂实际为学生出示预先准备的藏族民族乐器、服装,包括藏区的草地、雪原、牧场,以及河谷和粮田等图片,并请同学们就藏族民族喜爱踢踏舞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歌曲或舞蹈的自我创作。

image.png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多媒体资源和听课教师资源等,让学生与听课教师现场进行合唱、接龙唱,或是开展自由编创、小组合作表演和跳集体舞等多种活动,这样可以在趣味盎然的活动情境中,进行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表现出歌曲,进而喜欢上少数民族歌曲。

  (六)实施多元评估

  学业质量指标不仅是教师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反映出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钟启泉先生在其《课堂研究》一文中指出,要把“目标、教学、评价”这三个要素作为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反映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要求,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有效完成。具体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评价内容:聆听歌曲,随着音乐进行音乐活动的习惯,表达感受的能力

  (2)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音乐感受、欣赏、表现

  (3)评价观测点:音乐的聆听、模仿、表达情况

  (4)评价标准:优秀(☆☆☆,能自信、自然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三个及其以上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良好(☆☆,能正确演唱歌曲,基本学会三个及其以上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合格(☆,能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演唱歌曲,参与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须努力(暂未达到上述标准)。

image.png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取舍,有目的地选取了民族歌曲,对其进行了文化渗透。通过合理设计,将歌曲歌唱与舞蹈创作结合起来,达到两者互补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适当的外延,充分发掘教学资源,以丰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实施,我们不难发现,大单元整体性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实现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关键方法。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将核心素养充分且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革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以期在实践中找到一些更为有益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结果。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8):116-118.

  [2]袁娟.大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18):122-124.

  [3]章璐.基于小学音乐学习下大单元结构化教学思维的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二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年第二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564-566.

  [4]邹淑颖.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意义及策略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2):7-9.

  [5]吴彩云.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