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2

2024-10-14 15:22:3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彰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大单元教学模式是深化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高度契合,能够增强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结构化知识框架。基于此,文章立足核心素养,结合高中生的学习实情,探索了将大单元教学落实到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地理教师的角度出发,重点探究了大单元教学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路径,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彰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大单元教学模式是深化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高度契合,能够增强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结构化知识框架。基于此,文章立足核心素养,结合高中生的学习实情,探索了将大单元教学落实到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地理教师的角度出发,重点探究了大单元教学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路径,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同时还强调高中地理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在此要求下,教师需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新路径,并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优化与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主题将各个单元相关知识统整起来,重建一个更加系统化、更具科学性的新的教学单元。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实情,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化,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能够促进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推动地理教学实现提质增效。

  一、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意义探究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在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要想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先贯彻思维教学,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的局面,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上。将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是遵循高中生思维发展规律、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科学之策。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架构能促使学生以更加综合性、全局性的视角全面客观地分析地理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以更加辩证、理性的态度探究地理环境与社会生活的关联。除此之外,大单元教学模式还能够引领教师科学地重建教学单元,并在单元背景下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为学生设计符合实际的探究案例。学生在案例中需要运用自身多种思维,如思辨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去解决更加复杂化、综合化的地理问题,有效锻炼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深化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随着《课程标准》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陆续颁布与全面施行,地理学科教学面临着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桎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创建高效地理课堂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亟须创新思维,探索增强地理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大单元教学的出现,为现阶段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方向。在大单元教学的统领下,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等低效策略,并基于单元学习的相关要求为学生设计具有明确指向性、充分情境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进行深度学习,逐步提高其综合素养。这一举措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充分彰显其学科育人价值,高效落实全面育人的教学任务,还能够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强化学科实践,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二、大单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提炼大单元教学概念

  大概念既是学科知识的精髓,也是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的核心元素。大概念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本质并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应明确大概念的提炼路径,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提炼大单元教学的大概念,并在这一大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梳理出次级概念,为大单元教学发挥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为例,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整体设计时,可先依据教材对第五章的知识内容做定位,为提炼大概念提供有利条件。从微观角度来看,本章节主要包括: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从宏观角度来看,本册书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乡村和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环境与发展五个章节的内容。本章节作为最后一章,是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也是阐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及发展途径的理论基础,是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本章节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内容的重要基础,共同指向了地理学研究“落实人地关系,解决生活中重大的地理问题”的最终方向。

  经过初步分析,教师应以整体教学观明确本次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侧重点。结合之前的内容定位,教师可以确定此次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设计方向,即围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转移以及对人才的新型需求等展开。接着,教师可提炼出本次大单元学习的大概念——人类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发展。在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教师可以分设三个次级概念,分别为人地问题、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引。鉴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出发,为此次大单元教学增设拓展性内容,如人口分布、国家粮食战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大概念。

  教师从整体教学中科学提炼出大概念,有利于助力自身形成更为完善的教学理念,形成大单元教学实践的完整闭环。这样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结构化,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注重情境,科学制定大单元教学任务

  为了促进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在实践环节真正落地实施,教师需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贯穿整个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情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让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据大单元教学目标、主题以及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等,为所创设的具体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生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为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并助力情境式的任务型教学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发挥预期效力。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以直观的视频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激发其探究的兴趣。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的主线: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差异—不同区域城镇化过程差异—乡村和城镇地域文化和景观差异,为学生设计大单元的情境式探究任务:基于时空变化的人地协调观的建构——读懂北京城,传承一份文化,引导学生探究北京的城市变化,完成对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具体任务如下:

image.png

  任务一:探究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差异

  (1)针对北京三大古村落之一的爨底下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该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并绘制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图。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的图片,思考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绘制示意图呈现中轴线上的城镇空间结构。

  (3)教师结合教材中“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富足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关系示意图”等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4)教师呈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概括合理利用成像空间的意义。

  任务二:探究不同区域城镇化过程差异

  (1)教师为学生呈现自1953年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图文材料,让学生结合图文信息,概述北京城区范围的变化及城镇化的含义。

  (2)教师为学生呈现北京城镇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与图示,让学生简述北京城镇化的表现及特点,概述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世界城镇人口的增长与预测”及“城镇化进程示意图”等内容,引导学生概述城镇化的阶段及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所处阶段。

  (4)教师指导学生从利与弊两个角度分析北京城镇化过程给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任务三:探究乡村和城镇地域文化和景观差异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更多有关爨底下村的景观资料,概述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应如何实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北京城区中轴线附近的景观,引导学生概述中轴线体现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结合北京老城区与爨底下村,从城乡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教师紧扣大单元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主线,并依据教学主线设计环环相扣的大单元教学任务,使情境、主线、任务一脉相承。大单元教学的布局科学合理,体系完整明确,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助力学生综合探究素养的培育。

  (三)引入实践,科学安排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强调深化学科教学实践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同时,应当着力引入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单元整体观念的启发下,教师可以将各个单元主题与具体内容等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并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特性,为学生设计出高效的实践探究活动,助力其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和综合分析思维,从而提升其实践素养。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大单元教学中“土壤”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在课堂中导入“嫦娥”探月取土的视频,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沙子变成土壤”的相关片段,并询问学生第二个片段中的“沙变土”变成的是不是土壤,从而引起学生对土壤的探究欲望。

  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野外观察实践活动,并为其准备好相关的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在正式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察看、触摸、品尝以及听、闻等多种方式观察土壤,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实验探究问题,如“土壤有哪些颜色,质地是怎样的?”“土壤的干湿与酸碱情况如何?”“这些土壤的质地与剖面构造如何?”,引导学生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多个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土壤的特征。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录制观察土壤的实验视频,采集适宜的土壤样本,记录本次的实验数据等,并提醒学生结合本次探究结果进行广泛的资料搜集,深化对本课土壤知识的理解,巩固探究成果。

image.png

  在这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如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案例、分享探究活动中的实验视频、与他人交换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标本等,并针对自己的观察结果展开讨论。为了促进学生对成果的转化,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如“不同土壤之间最突出的差异是什么?”“土壤与岩石、沙土等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结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融合起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助力学生提升实践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模式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需求相契合,有利于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立足学情,高效、科学地整合地理学科知识,用大单元教育理念引领大概念提取、情境创设与任务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其构建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倪俊.聚焦核心素养,定位综合思维:大单元概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思路[J].智力,2023(33):67-70.

  [2]许龄文.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植被与生物圈教学设计为例[J].云南教育,2023(11):14-15.

  [3]户清丽,付媛媛.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黄河流域内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大单元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22,35(5):107-115.

  [4]陈诺.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以“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例[J].地理教学,2022(17):49-52.

  [5]吴冬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23(2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