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的应用论文

12

2024-10-09 11:46:3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从实际教学出发,积极研究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一方面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新颖教学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从实际教学出发,积极研究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一方面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新颖教学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应用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虽然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起步较晚,但其独特的教育优势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以此进一步验证此教学法的教育优势,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目的。

  一、确定项目驱动任务,体现初中生物教学价值

image.png


  心理学提出“焦点效应”理论,分析后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这样解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其思维活跃在哪里,收获自然在哪里。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若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那么则首先确定项目驱动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项目任务上,使其学习思维活跃在项目任务如何完成上,最终学生将收获更丰富的项目任务成果,充分体现初中生物教学价值。在过去开展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主体地位,且明显挤压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常常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降,学习热情降低,甚至部分学生由此产生明显的学习抗拒心理,生物教学无法有效且顺利进行。

image.png

  例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章节知识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法,并为学生设计适合的项目驱动任务。本章知识由4个小节知识构成。第一节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二节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是“单细胞生物”。通过分析整个章节知识内容,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第一步,通过正常教学方法,完成第一节与第二节知识教学,使学生对《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有一个初步认知。第二步,通过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完成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教学,确定项目驱动任务“探究生物体”。通过应用正常教学与项目驱动型教学两个教学模式的对比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项目任务中,体现心理学的“焦点效应”理论,同时也将便于学生借助已经学习掌握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完成本次项目任务。同时,项目驱动型任务需要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通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智慧与优势,将项目驱动型任务分解为多个阶段性小任务,在完成小任务过程中不断梳理相关知识脉络,理清学习思路,进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深入探究能力,体现初中生物教学价值。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做出保障。在传统学科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大多进行独立性学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讨论知识点,深入探究知识点之间联系,但学生的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部分学生打着讨论学习的幌子讨论其他与学习无关的内容;部分学生不知道与其他学生如何就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部分学生虽然有与他人合作学习讨论意识,但获得的讨论响应却不高,最终的结果是课堂上,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听,课堂讨论环节或沉默不语,或讨论效果一般。为有效解决以上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兴趣,教师依托确定的项目任务,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并鼓励学生自主确定各组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完成项目任务。

  例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章节知识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法,确定“探究植物生物体”任务主题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随堂测试成绩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对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将学生按照4~6人为一组的合作方式,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在小组中,学生需要自行选择小组长,副组长,并依据任务要求进行小组内部协商,合理进行任务分工。初中学生年龄不大,性格大多开朗活泼,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虽然在以往的课堂互动讨论中学生的讨论表现一般,常常偏离讨论主题,但在项目任务明确的前提下,其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会有明显提高,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并且承担的任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与小组内他人学生互动协作,这时,学生的课堂讨论兴趣与积极性会增强,对生物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探究植物生物体”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合作探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需要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②识别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说出组织在植物器官上的分布特点;③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④运用对比方法,归纳出植物器官中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及排列特点。⑤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

  三、创设项目任务情境,落实生物学科教学任务

  项目任务情境的有效创设,将会把学习任务中潜藏的问题有效突显,从而推动学生主动探索项目任务,自主寻找项目任务提出的各种问题,在问题意识作用下对学科知识产生深度探索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形成,而教师也可以顺势落实学科教学任务。从过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可以发现,教师虽然经常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利于理解的教学情境,但情境更多为导入性质与启发性质,无法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总结情境创设经验后,发现必须围绕某一教学内容或重点知识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更有方向与目的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促使其学习思维发挥作用,完成相关知识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核心创设项目任务情境,同时设计适量的需要解决的任务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将会形成学生努力,学习难度下降这种此消彼长的教学状态,其中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启发性引导,将会顺利落实生物学科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章节知识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法,确定“探究植物生物体”项目任务主题后,依据项目任务创设项目任务情境:在动物体知识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人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了解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都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结构层次有了系统且完整的认知。那么是否可以利用上述知识学习思路探索植物生物体结构层次?大家回想一下什么是组织?什么是器官?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同或者相似?如何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植物体结构层次的深入研究?在上述教师描述的项目任务情境中,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描述,在大脑中回想起学习过的动物体结构层次相关知识,接着梳理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与同组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植物与动物的结构层次肯定是不一样的,若一样就不会有动物和植物的区别。但若不一样,植物与动物都是生物体,肯定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相似之处是什么呢?”随着小组互动讨论不断深入,并结合教材内知识的展开分析,学生对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有了初步认知,六大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其中主要负责营养供给的营养器官是根、茎、叶。此时,教师再一次提出启发引导性问题:“是否所有的植物体都是有这六大器官呢?试着举例讨论说明。”在问题的不断启发引导下,学生对项目任务学习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入,学习效果突出,生物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四、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生物学习意识

  成果展示无论是在教学中、学习中,还是在任何有成果体现的情况下,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后,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时,自然会有项目任务成果得出,若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项目任务成果的平台,并组织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那么不仅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还将激发起其他学生的表现欲与胜负欲,进而增强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还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调整,为学生打造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活动。如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将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既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小范围的成果展示,由所有小组成员参加,并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还可以将学习成果展示在校园网或校园公众号上,并将学习成果展示链接发送到家长沟通群中,要求学生家长共同欣赏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章节知识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法,确定“探究植物生物体”项目任务主题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项目任务,并获得学习成果。因为此项目任务获得的学习成果主要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探究深度如何,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如何,并没有有形化的成果存在,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在班级中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每组学生都需要站在讲台上,先由小组长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概括,接着说明自己在项目任务完成中负责的任务类别与自我评价。接着小组内其他成员以同样的介绍方式将自己负责的任务类别及自我评价说明,接受教师及其他组学生的评价。当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后,其对自己的学习付出将有新的认知,进而发现有付出才有回报。于是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五、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增强项目驱动应用效果

  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完善,将会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利依据,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做支撑,项目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较晚,还未有进一步显著的应用效果,所以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机制必须重视优化设计,以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法的进一步完善,以教学法的应用为评价机制完善优化提供参考。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评价占主导地位,教学法应用效果是否突出,主要由教学评价确定,而针对教学主要对象的学生评价并不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中并未突出,也并未发挥作用,所以获得的教学评价较为单一,无法更为全面、细致地体现出项目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应重视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以此有效增强项目驱动应用效果。

  例如,在《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章节知识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法,确定“探究植物生物体”项目任务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并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还应重视落实教学评价环节工作,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了解学生对项目任务型教学法的学习体会。比如,一名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的个人意见栏中这样陈述:“在依托项目任务型教学法开展的‘探究植物生物体’项目任务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有了新的认知,首先是意识到生物知识之间有着很大联系,在过去的生物知识学习中,我多通过看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习,看的时候都会,但合上书本后,又想不起自己会什么了。但是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这样的感受没有了,学习更有目的和方向了。其次是明白生物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应用有很大联系,学好生物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理解更多自然知识,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知更深。最后是对生物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生物知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反而有一定的乐趣。”

  六、结语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来体现教育改革趋势;二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目的;三来可以顺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最终获得的教学应用效果较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此学习法有高度认可。教师必须重视在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更利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综合能力发展,具有新颖性、可行性、创造性意义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实现教育意义,体现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