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辽宁科技大学理工类专业为例论文

2024-10-08 15:29:1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路径。辽宁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校,以服务社会为核心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置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形成了“四维一体”闭环循环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保证了课程思政的完整性、有效性、持续性。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路径。辽宁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校,以服务社会为核心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置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形成了“四维一体”闭环循环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保证了课程思政的完整性、有效性、持续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四维一体”;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发展,适应新时代我国工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辽宁科技大学理工类专业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于2015年起,开始对重点课程及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行反思与持续改进制度,构建了“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四维一体”课程思政教学的闭环循环模式
2019年3月18日,xxxxxx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这为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辽宁科技大学本着“准确定位,提高质量,发展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结合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特点,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具体目标,制定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各环节渗透“服务社会”的主旨,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实行有效的课程思政。
(一)知——面向未来的知识素养培养
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那么,课程思政的内容也一定是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着行业领域未来的发展,知识的讲授必须融合价值观的引导。当前,国际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思政,这样才能培养出潜力更大、可能性更多、面向未来的专业人才。
理工类专业在多行业、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涉及多学科的发展,课程思政需要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
首先,辽宁科技大学注重丰富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只有在学生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及工程能力。学校各理工类专业设置了多门支撑毕业要求的核心课程,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对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和理解,实行过程化模块式监督考核,明确鼓励机制,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此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其次,辽宁科技大学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教师需要具备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而优化教师教育需要强化特色化培训,这意味着培训应该根据不同学校、学科和教师个体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具有特色的培训内容和方式。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深造、加深与其他院校合作外,学校可将教学方法的培训、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的考核机制、新老教师的互带制度等作为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辽宁科技大学从传统的只关注硬性指标考核转变为关注教师软实力的量化体现,鼓励教师在专注科研的同时,钻研教学,形成“研教互促”的良性循环。
辽宁科技大学各理工类专业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按照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对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定期进行调整更新,形成了立体式的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支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保障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有效性。各专业以达成毕业要求为导向,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学科前沿、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加深对行业的认知,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行业责任感和从业使命感。
(二)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情”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以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使命感,对于课程思政的目标达成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科技大学秉承着“为社会培养人、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大课程思政力度,同时注重提升专业教育实践活动质量。
首先,要想完成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思政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将行业领域的发展史、前辈们在技术和成果封锁情况下的奋斗史,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让学生热爱专业,让学生明白身为从业者的荣耀和使命,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从业奠定基础。
其次,要想完成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则必须重视课程实践环节的思政化。实践是教师让课堂教学内容走进学生内心的重要环节,课程只有先入耳、入眼,才能入心。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桥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辽宁科技大学理工类专业的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有以从业认知为内容的实习和以生产定岗为内容的实习,目前正在计划增加为从业做准备的相关实习。实习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学生可通过实习巩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加深对行业的认知,锻炼未来从业所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从业责任感、使命感。
(三)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当今社会对青年的基本要求。辽宁科技大学除了鼓励专业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和环节外,还鼓励教师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举办各种专业类比赛。比赛以促进互相学习、促进创新意识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由指导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充分表达和展示,将学生的比赛成果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学生在比赛中的成就感较强,并认为比赛能极大程度激发其潜能和创新意识。
第二,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定期开展讲座。专家讲座能够帮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国际最前沿的行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理念。部分学生反馈,在参与专家讲座的过程中,其能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说,专家讲座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较直接、较有效的理论阵地。
第三,同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及其他相关学院联合建立仪器共享平台,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各专业鼓励教师将行业先进理念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验课程中的想法和设计付诸实践,由学校给予经费支持。
辽宁科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的约束下,勇敢尝试、大胆创新,并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实现课程思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持续性开展。
(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应用型人才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明确人才培养主体,不仅学校是培养主体,企业也需要拓宽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辽宁科技大学充分利用鞍山邻近密集矿山群的地域优势,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多个校企合作签约实习基地等优质实践条件,以培养矿山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方向,强化工程教育。辽宁科技大学与鞍钢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和企业工程实践提供支撑,为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提供支持。
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面,辽宁科技大学理工类专业以社会需求和专业定位特色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夯实基础,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思路,依据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与调查反馈等情况,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课程思政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四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原则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目标相通,思想融通,内容联通,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各理工类专业以“知”先行、以“情”为引、以“意”为核、以“行”为果,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辽宁科技大学将课程思政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明确了课程目标及其与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环节及内容可体现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评价过程以面向产出为导向,以每门课程大纲为切入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达成情况评价。专业教师根据评价过程数据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修订课程大纲;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
以课程思政结合认证标准要求为原则,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改进,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持续改进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之后,教师需要通过自我总结和反思,对授课中所使用的课程思政案例及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记录。特别是在学习效果和育人效果方面,必须细致地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
辽宁科技大学基于“四维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形成科学的以立德树人、服务社会为主旨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考核从过程性、结果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辽宁科技大学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导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方向和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课程目标、学习成果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加研讨课时,考查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和立场;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利用学生的先修课程,增加实际工程案例的讲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
课程思政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心血来潮”。课程思政本身对完整性、系统性、持续性有着较高要求。课程思政的考核不是成绩能够完全体现的,而是在学生从业过程的职业操守、职业行为持续性反馈中显现的。短时的闭环指用一轮课程的数据反馈指导未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长时的螺旋式循环指在一次次的闭环叠加之后整个学科被推动形成的上升结构。辽宁科技大学课程思政以“知”先行、以“情”为引、以“意”为核、以“行”为果正是一个循环过程,加上“评价、改进、再评价”的教学闭环不断循环,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完整性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有效性的提升,确保课程思政对学生影响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xxx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卢黎歌,李丹阳.学校思政课建设里程碑式的跨越:写在xxx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5):4-14.
[3]陈媛媛,郑加柱,朱杰,等.OBE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微波遥感”课程考核[J].测绘工程,2024(2):7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