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精准复习方法探析—以“中国地理概况”专题复习为例论文

2024-10-08 15:38:4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云课堂”教育。本文以星洋学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苏州市地理会考“考情”与“学情”,基于云平台探究“中国地理概况”精准复习策略,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即课前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课中重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读图认知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课后搭建线上线下学xx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为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云课堂”教育。本文以星洋学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苏州市地理会考“考情”与“学情”,基于云平台探究“中国地理概况”精准复习策略,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即课前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课中重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读图认知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课后搭建线上线下学xx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为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云课堂”地理会考精准复习中国地理概况
“云”时代的到来,助推教育不断信息化,“云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青睐。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到21世纪发展成为“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云课堂”就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课堂范式,即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云服务”由此诞生,例如,一些教学检测平台将扫描技术与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获取教育教学相关数据,帮助教师进行数据分析,从而精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一、精准复习的优势和实施框架
所谓精准复习,就是使复习更精确,更具有针对性。初中地理中考精准复习课的关键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需要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传统复习课相比,基于“云课堂”的精准复习课有诸多优点(见表1)。
“云课堂”整体架构是将线上线下学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强调教学的结构化、情境化、交互化、精准化,学校“云课堂”包含云教研、云问卷、云课程、云评价、云教学、云合作、云阅卷、云直播“八朵云”,图1是云阅卷中基于大数据平台精准复习的整体构架。
二、精准分析“中国地理概况”复习要点
1.精准分析考情
关于中国地理概况的考查情况,可以以近四年苏州市地理会考试卷为例进行分析。总体上来看,“中国地理概况”在历年苏州地理会考中的比重大约是30%,分值较高,是复习的重点。由于每种题型考查的认知技能并不是单一的,所以表2主要针对每题所考查的侧重点进行归类。分析发现,苏州地理会考考查更偏重理解、综合、分析类的认知技能,完全考查识记(知道)类的项目很少。此外,会考还遵循“读图—析图—解图”思维过程,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2.基于大数据把握学情
为应对初中地理会考,苏州市设有专门编撰的复习资料,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时以相应材料为蓝本。首先将“中国地理概况”部分内容扫描上传到云平台,然后创建考试答题模板。学生答题后,教师将答案扫描上传到云平台进行诊断分析。线上平台为教师提供成绩分析、试题分析和个性化学习的详细报告。
根据大数据分析可知,在中国地理概况中,关于人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等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得分率在75%以上;关于京津塘、辽中南工业基地的位置与特点、黄河的发源地与注入的海洋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则亟需改善提高。基于各班学情以及线上所提供的数据(见表3)可知,学生识记类的题目得分率比较高,一些常识性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好;而分析、应用、综合类的题目得分率比较低。
三、精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针对“中国地理概况”的“考情”和“学情”,通过团队协作,教师应精准设计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课前—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梳理,更是一种记忆和理解知识的方式。由于学生已有一定基础,因此,进行思维导图绘制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今,各种教学软件开始增加思维导图建构功能。学生不仅可以手绘思维导图,也可以使用网络平台绘制思维导图,多样化思维导图的创建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绘制思维导图,课上根据教师的讲解再进行修饰与完善,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2.课中—借助云平台推动教智融合,开展精准复习课堂
第一,进行地理概念辨析,培养思辨能力。“学情”分析发现,不少学生对“地形”与“地形区”的概念区分较模糊。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主要采用让学生自我辨析的方式进行改善。教师将出现典型错误的作业与正确答案的作业进行对照,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判和修改。例如,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位于巴颜喀拉山脉,地处A(地形区)。A处的答案为青藏高原。部分学生容易写为高原。在自我辨析的评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青藏高原”比“高原”这个答案更合适。此时,教师可以总结两者的区别:地形的涵盖面更广,它包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而地形区更具指向性,具体指向某一区域,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学生在自我纠错过程中,能不断培养并提高自我辨析能力。
第二,多样化、全方位认识地图,增强读图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素养之一,更是地理考试和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答题总是习惯于接收文字信息,忽视图片信息,或是读图较混乱,较难提取有效信息。试卷中的地图往往是局部地图,这就要求学生对地图信息拥有较完善的认知,从多样化的视角认识地图,进行精准复习。随着AR技术的使用,地理教学可以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提供立体化地图,让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在复习我国的气候时,必须提供我国1月和7月的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区的划分图等。在读图训练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学会使用地图。
第三,创设情境开展项目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初中学生对一些实践类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这样的题型往往得分率比较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在开展专题复习时,也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储备,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时,教师可以提供黄河鲤鱼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黄河的概况与自然灾害,并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云课堂”学xx台便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回顾。
3.课后—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明确学生知识诉求
在传统教学中,课后学习主要是做题和练题,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对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效学习,而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则会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针对学生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分层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在兼顾整体的同时,特别关注一些学困生。
及时跟进课后学习,需要充分的家校合作。教师需要和家长搭建线上线下交互式平台,及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推送不同作业,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复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复习。
参考文献:
[1]叶先进.基于新课标的高三地理精准复习探析—以“地球的运动”二轮专题复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5):60-63.
[2]张丽.基于大数据的儿童语文学习力诊断—以云痕教学检测平台为例[J].文理导航(下旬),2019(3):94-95.
[3]罗化瑜,叶练.“云”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6(3):80-84.
[4]叶鹏松.“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的校本创新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8(35):4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