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初中数学优质作业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2024-10-08 14:52:1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基于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分析,对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原则进行了梳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初中数学完善课前预习作业、优化课中随堂作业、创新课后复习作业的策略,以期通过对数学作业设计思路的创新,进一步驱动减负增效“双减”理念的落地,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文章基于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分析,对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原则进行了梳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初中数学完善课前预习作业、优化课中随堂作业、创新课后复习作业的策略,以期通过对数学作业设计思路的创新,进一步驱动减负增效“双减”理念的落地,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双减”;作业设计
“双减”是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压力与作业负担为主要目的而提出的教学改革政策。初中数学教师基于“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既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质量。鉴于此,笔者从分析“双减”视域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所需遵循的原则入手,对设计优质初中数学作业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双减”视域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适量性原则
“减负增效”是“双减”政策的宗旨和理念。在“双减”视域下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为着手点,布置少而精的数学作业,促进与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
(二)层次性原则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学生对数学作业难度、类型、数量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双减”视域下进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时,教师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理念,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层次化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层次化的作业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在“双减”视域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度开发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作业设计优化工作时,应通过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多样丰富的数学作业,达到最大程度彰显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目的。
二、“双减”视域下设计优质初中数学作业的策略
(一)完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
教师在“双减”视域下设计优质数学作业时,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关键点为学生布置具有导向性的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对新知形成初步印象。
例如,在讲解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前,教师可以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认识”,为学生制作微课导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理解与认识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的概念和位置关系。在微课导学视频的结尾,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如下预习作业:
作业一:绘制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并标清楚所得出的8个角。
作业二:用量角器测量作业一中8个角的度数,并从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两个层面上分析这8个角,完成表1。
作业三:找出图1中的两对对顶角、两对同位角、两对内错角以及两对同旁内角。
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将数学作业前置,以微课导学视频加预习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前自主预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更多元的锻炼,还会使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的重难点形成初步认知,为其深度学习的实现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优化课中随堂作业设计
课堂是教学活动发生的重要场所。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可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分层的优质随堂作业。
例如,在讲解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课时,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学演示掌握了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这两种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如下简单的练习任务:
随堂练习:用简便方法解下列方程组。
在学生自主运用本课所学解方程组方法完成上述练习任务后,教师可按照表2标准将学生分成基础巩固、提升拔高、拓展实践三个层次,并为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布置层次化随堂作业。
第一,教师可为基础巩固层的学生布置难度系数低、数量相对较多的基础性随堂作业。
基础性随堂作业一:用简便解法解下列方程组,并说明解题过程。
基础性随堂作业二:结合基础性随堂作业一的解题经验与本课所学,对比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两种方程组解法的异同,并举例说明两种方程组解法的适用情况。
基础性随堂作业三:回顾小学数学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尝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类问题。
第二,教师可为提升拔高层的学生布置难度系数中等、数量适中的提升性随堂作业。
提升性随堂作业一:分别用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并思考哪种解法更简便。
提升性随堂作业二:教师准备了若干本笔记本计划分给某个小组的学生。如果该小组每名成员各领取5本,那么会剩余4本;如果该小组中有一人仅领取2本,那么其他成员则恰好每人可领取6本。那么,该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教师共准备了多少本笔记本?
第三,教师可为拓展实践层的学生布置难度系数高、数量较少的挑战性随堂作业。
挑战性随堂作业一:迁移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解方程组
挑战性随堂作业二:小强在拼图游戏中用8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大长方形(如图2)。小明见状同样用这8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展开了拼图游戏,将其拼成了如图(如图3)所示的正方形。所拼图形中的正方形空洞边长为2 mm,求这8个长方形的长与宽。
在“双减”视域下,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层次化随堂作业,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精准性与有效性的提升。
(三)创新课后复习作业设计
课后的复习巩固作业有更强的灵活性与实践性。因此,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课后复习作业时,需要更重视作业形式的丰富与作业内容的创新。
1.设计生活化数学课后作业
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可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课后作业。
例如,在讲解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生活化课后作业。
作业一: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保证电线杆的稳定,工人往往会给其加上一条固定于地面的钢缆。已知城区主干道的水泥电线杆标准高度为12 m,加固钢缆的固定点到电线杆底部的距离为3.4 m,那么这条加固电线杆的钢缆长度是多少?
作业二:在一般情况下,显示器的大小是以屏幕对角线的长度进行衡量的。如29英寸的电视、13.3英寸的电脑显示屏。请你测量自己家中电视机和电脑屏幕,并计算其对角线的长度,分析其是多大英寸的显示器。(1英寸=2.54 cm)
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相关联,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课后作业,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能够驱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
2.设计探究性数学课后作业
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式。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可基于对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学习习惯的认识,为学生布置探究性较强的数学课后作业。
例如,在讲解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如下探究性数学作业。
作业一:在纸上绘制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将其剪下来,用不同的方式拼接成四边形,探究其可以拼成几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展开分析。
作业二:参照图4,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改变这一木框的内角角度,将其由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菱形,并迁移运用已知平行四边形性质推导矩形、菱形等四边形的性质。
教师将书面性的数学作业转化为探究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数学作业,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视域下,优化完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思路、创新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形式,不仅是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要在遵循“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对课前预习作业、课中随堂作业、课后复习作业进行完善优化,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助学优势,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郑珊.“双减”视角下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对策分析[J].理科爱好者,2022(6):118-120.
[2]陈于青.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中学数学,2022(24):71-72.
[3]陈萍.减中有增,增中求升:“双减”政策下对初中数学作业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2(35):62-64.
[4]胡立尧,李昌俊.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2(40):37-38.
[5]王雨,孟凤娟,郭春东.“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路探讨[J].科技风,2022(27):40-42.
[6]吕元斤.“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措施探究: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J].考试周刊,2022(38):7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