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实用性阅读交流”任务群的教学规划与践行策略论文

“实用性阅读交流”任务群的教学规划与践行策略论文

2

2024-10-08 14:23:1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是解决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和“用”分离的一把钥匙。针对学科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完全割裂的教与学的质态,2022年版新课标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旨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储备、蓄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知识和必备技能。本文结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实践,从“关联生活实际,设计明确的主题”“设置系统任务,开展深度的体验活动”“把握课程本质,指向具体的言语实践”“关注整体过程,实施鲜明的表现评价”四方面入手,科学规划与推进“实用性阅读交流”任

      [摘要]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是解决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和“用”分离的一把钥匙。针对学科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完全割裂的教与学的质态,2022年版新课标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旨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储备、蓄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知识和必备技能。本文结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实践,从“关联生活实际,设计明确的主题”“设置系统任务,开展深度的体验活动”“把握课程本质,指向具体的言语实践”“关注整体过程,实施鲜明的表现评价”四方面入手,科学规划与推进“实用性阅读交流”任务群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用性文本阅读交流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运用”列为“语文核心素养”。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是解决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和“用”分离的一把钥匙。针对学科学习与学生真实生活完全割裂的教与学质态,新课标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旨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将学生思维和身心意识都浸润在常态化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储备、蓄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知识和必备技能。笔者结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关联生活实际,设计明确的主题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日常式的生活语言,学会文明的交往,学习表达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能够运用自身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发现。这就意味着“实用性阅读和交流”学习任务主题的确定、开发和运用,应着力于生活实际,依托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将学习任务的规划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

  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由此不难看出,编者设置这一单元的内在用意,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单元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策略,学会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展现自己的观察成果,从而真正认识到只要时刻留心、处处留意,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到处都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综观整个单元编选的篇目,《古诗三首》中,《暮江吟》通过观察展现了秋天夕阳照耀下的江面景色;《题西林壁》则是借助于“横看”“侧看”等不同的观察视角,得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成果;《雪梅》的诗人卢钺,将视觉之看、嗅觉之闻两者相互交融,构建了多维并举的观察体系;精读课文中《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更是融合了整体远看、深入细看以及连续观察等多种阅读策略,创作出了经典文本;最后的单元习作定位于“撰写观察日记”,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和迁移观察策略的平台。

  这些文本富含丰富的实用性价值,对学生的真实生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文本,视为帮助学生蓄积观察策略,培养观察能力,以输出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因此,这一单元的主题情境不妨从单元习作入手,通过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关联,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彰显文本的实用性价值。如教师可以以学校举行的“科技节”为背景,设置专题“我所了解的一种植物或者动物”,要求学生深入、持续性地观察生活中的一种植物或者动物,将观察的经过和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介绍,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校的科技节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广阔的生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源头活水。此主题的设置不仅契合单元语文要素,更是基于真实生活的内在需要,为学生践行观察、撰写观察日记提供了扎实的活动通道,可谓一举多得。

  二、设置系统任务,开展深度的体验活动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教师运用具有统整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将所要重点学习的文本,转化成为完成任务所必须参考的资源,从而借助于文本的力量,用体验的方式实现深度学习的真正形成。

  还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编选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作者经过连续、深入、细致的观察,主要描写了蟋蟀住宅选址的环境和优势、内部的建造与陈设以及蟋蟀建造自己住宅的过程。教师可以从正面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造住宅的方法。也可以从本单元所设置的主题情境入手,以“向学校其他同学介绍蟋蟀住宅”为目的,将这篇科学小品文转化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实用性”文本,重新感知理解、转化迁移文本。教师可以设置系统任务,组织学生以角色体验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介绍课文中呈现的知识信息,依循蟋蟀建造住宅的方式,设置如下学习子任务。

  【任务一】辨析周围环境,选择最佳的住宅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下,重新感知文本中的关键性词语,紧扣“慎重”一词,为学生搭建表达选择用意的平台,将课文中描写选址环境用意真实地呈现出来。比如“排水优良”是考虑到地势的问题,防止过量的雨水冲刷,确保巢穴的干燥与安全;“有温和的阳光”是蟋蟀在选址上与其他昆虫相比的智慧之处,如此可以得到更为充足的阳光,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而“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描述的地理优势不仅可以迅速排除积水,还体现了选址的隐蔽性,让住宅形成安全保障。

image.png

  【任务二】了解内部构造,阐述设计用意。这一部分内容,作者描写相对简单,主要运用了“平整”“清洁”“干燥”“卫生”等不同的词语,将其定位于“伟大的工程”。教师以此为统整点,将描述的重点定位在“伟大”上。由此,教师可以借助第一人称阐述的优势,要求学生将收集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与教材中的描述以及定位结合起来,以具体的描述展现蟋蟀住宅内部构造的特点,进一步感受其独特、精巧和智能。

  【任务三】借助视频展示建造过程。蟋蟀究竟是如何建造住宅的?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其过程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但四年级的学生不具备直接将这些动词转化成鲜活的画面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相关的科普小视频,以形象直观的视频资源,转化文本语言文字符号,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直观的感性经验,并迁移运用文本阅读的内化所得,在辨析动词表达的精准、生动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住宅建造的过程。

  在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完成这三个学习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对作者的观察方式也形成了感性的积累和对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双重体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落实了语文要素,转化为关键能力。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对文本资料的直接照搬和运用,更不是让学生直接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借助主题情境下的核心任务,基于文本表达的内在特点,为学生设置多维的体验任务,将语文关键能力维度下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巧妙地融为有机整体。

  三、把握课程本质,指向具体的言语实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核心维度之间的关系来看,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则成为致力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应从“实用性高”的角度入手,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关联,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

  本单元编选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其中课文第四到第六自然段以翔实的文字,以生动的描述,将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于爬山虎爬行的速度非常慢,通过肉眼观察方式难以一下子发现变化,无疑就需要作者进行长时间的、连续的观察。

  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紧扣单元主题,在课堂中模拟学校科技节的现场情境,开辟“爬山虎爬行过程快进演示”,要求学生将课文的语段内容作为“实用性文本”,一方面从中遴选信息,具体了解爬山虎爬行的方法和过程;另一方面感知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妥帖。基于这样的定位,教师则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定位入手,将学习任务指向于学生言语实践。首先,理解语言。了解“爬”的缓慢过程。教师从“实用性”文本中提取相关动词:触着墙、巴住墙、拉一把、贴着墙,并尝试运用“先……接着……然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感知爬山虎缓慢爬行的过程。其次,品析语言。感知“爬”的描写精准。在这四个词语中,有三个都与“墙”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触着墙”“巴住墙”“贴着墙”,这三个词语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呢?是否可以调整顺序呢?这一趋向于文本语言品位与鉴赏的驱动性问题,旨在将学生的认知思维从原本粗线条的爬行流程,转向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智慧上,学生通过联系对比就可以发现三者之间的细微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力度上的不同,“触着墙”属于正常质态,脚与墙之间自然接触;“巴住墙”主要展现的是爬行过程的状态,粘贴的力度更大,否则无法与下一个动作“拉一把”结合起来,而“贴着墙”则是爬行完毕稳定之后的状态,使其脚能够在新的位置“重新立足”。最后,迁移语言。再现“爬”的直观状态。在完成了前两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搭建直观演示平台,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展示爬山虎爬行的过程,有的学生运用手指弯曲和伸直的变化过程进行演示,有的学生直接运用身体扭动加以展示……无论怎样的形式,都需要在展示的过程中配合着相应的语言描述,将感性的直观展示与理性的语言描述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单元主题情境的浸润、明确任务,彰显了课文作为“实用性文本”所承载的教学价值,为学生提供了扎实可行的言语实践空间,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age.png

  四、关注整体过程,实施鲜明的表现评价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并指出:“评价应该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评价缺位或者只以“成果”论英雄的错误定位,借助过程性评价,以具体的表现性任务,将评价融入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之中。表现性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量化标准,通过真实的任务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其具体的表现,对意欲达成的目标程度进行审视与评价。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紧紧围绕着“表达”与“观察”这两个维度展开,因此单元习作的主题定位于“撰写观察日记”,形成了鲜明读写一体化的编排原则,而在两者之间编者还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后设置了“资料袋”,要求学生学习做好观察记录,为实现学生从读到写的转变,起到了过渡性作用,教师就可以将这一契机作为评价学生语文要素落实的表现性任务。《爬山虎的脚》一文分别以“整体远看”的观察策略描写了爬山虎的叶片,以“深入细看”的观察策略描绘了爬山虎的脚,以“连续看”的观察策略展现了爬山虎一步步爬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课文之后,组织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中确定观察的对象,学习运用课文中习得的三种观察策略,对这一植物进行全方位、全程化的观察,并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片拍摄,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尤其是关注动物在连续观察下的变化,也可以从时间、形态、颜色等不同的维度入手,制作观察表格,为后续完成单元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观察记录单的完成过程,关注学生真实的观察状态,了解学生对课文中作者观察策略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质态,明晰与最终习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调整、规划,不断朝着单元目标迈进。

  总而言之,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观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素养,教师可以借助新课标设置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倾听观察的意识,获取有价值的资源信息,真正彰显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效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季芳,莫承城.教学价值,多元整合: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1):44-47.

  [2]王林波.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J].教育视界,2023(43):14-17.

  [3]孔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的开展[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