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三读”法在初中小说文本细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分析——以课文《范进中举》为例论文

“三读”法在初中小说文本细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分析——以课文《范进中举》为例论文

3

2024-10-08 14:12:2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小说教学是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被小说的主要情节吸引,存在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对于改变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贴标签式的应试阅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认为扎根到文本中、深入挖掘文本,才能抵达文本深处、探寻文本的奥秘,提出“读到文章里面去”“读到小说原著中去”“读到文字背后去”这三种细读方法,希望以此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

  [摘要]小说教学是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被小说的主要情节吸引,存在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对于改变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贴标签式的应试阅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认为扎根到文本中、深入挖掘文本,才能抵达文本深处、探寻文本的奥秘,提出“读到文章里面去”“读到小说原著中去”“读到文字背后去”这三种细读方法,希望以此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文本细读初中语文

  小说是最贴近生活,最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文学样式。小说教学,是最能使学生在优秀的作品中吸收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丰富和加深他们对历史、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向文本深处进发,促进学生多样思维进阶,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什么是文本细读呢?孙绍振教授十分强调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认为文本之外的任何解读都具有误导性。陈思和教授也认为,细读文本就是要仔细反复阅读,从字词句中发现文本的空白,一旦发现文本中可挖掘的缝隙,就该抓住它,进行深入地分析,并真正进入到文本的深层结构中。文本细读教学能够反映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坚实的功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石。学生想要习得细读文本的方法,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目前在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欠缺。下面以小说《范进中举》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几种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

  一、读到文章里面去,梳理、把握脉络上的节点

  (一)抓住不起眼的小细节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提到:“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小说教学中,也要要求学生有这样的态度:细读文本,沉入字词。细读文本就是要认真读到最小的语言单位里去,得一个字、一个词地品味。在平实朴质处挖掘出学生不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教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文中“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个人飞奔去迎”,“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早”“飞奔”“舞”这三个字词,分别使用圈画法、删除法、替换法带领学生品读。“早”字活画出邻居时刻等待表现机会的丑态;两个“飞奔”,将众乡邻急切讨好新举人的丑陋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若删去,就达不到这种讽刺效果。“舞字”为何意?课下注释——“弄”。如果我们把它替换成“弄”,显然效果不及“舞”。“舞”的动作更大,更有表演、作秀的状态,作者有意用来夸大众人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的虚伪做作。这些字词,恰恰表露出作者隐藏在文中的寓意。积微致著,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通过这样的细读,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对字词运用的敏感度。

  (二)重拾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

  小说叙述的人物中,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它们相得益彰,共同勾画出广阔的社会图景,艺术地反映着社会现实。与主要人物相比,次要人物是情节的构成和表现主要人物性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够将本来乏味的故事情节烘托得生动活泼,使主要人物更加突出。在这些次要人物中,有些小人物的塑造往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能让读者理解作者那些隐藏的寓意。

  在教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除了分析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主要人物,笔者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叙述众乡邻的语句:“邻居内一个人道……又一个道……”,“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外边人一片声请胡老爹说话”,“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邻居都来了,挤着看”,“众邻都拍手道”,“众乡邻五六个都跟着走”。圈画出“众”“又”“一片声”“都”,我们发现虚伪做作、势利丑陋、趋炎附势的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群体,如此恶浊的世风,怪不得有那么多迂腐可笑的读书人老死科场执迷不悟,怪不得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不能自持。恰恰是这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才构成了这样的封建土壤,衬托作者一些隐形的交代。

image.png

  二、读到文字背后去,进入、悟透现象内部的本质

  想象力就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完全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字都不乏精妙之处,每一个地方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我们阅读文本要擅长从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生疑,从看似粗浅的地方深入挖掘。抓住那些看似粗浅的地方,也许可以更好地咀嚼文章的深层意蕴。

  笔者在教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引导学生细读这个句子:“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放在文章的背景下,假设范进的乡邻中举了,范进家拿得出这些东西吗?肯定拿不出来。虽然文中并没有交代众乡邻的经济条件如何,这是文章留给我们展开想象的空白。但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字的背后去想象,住在范进周边的这些乡邻都是穷苦的老百姓,对于他们来说,拿出这些东西可能已经是倾囊而出了。但他们的这种积极热情是在范进中举之后,是为了来阿谀讨好,希望今后从范进那里得到更多的回报,这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由此,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再如,“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范进不相信乡邻的话是有原因的。一个是他自身的原因。考了几十年都没考中,也已经不自信了。另一个原因是在乡邻身上。从“晓得”可想象出乡邻对他们家的生活状况是很了解的,但对他们的生死是漠不关心的。从“混”“顽”这两个字,也可以想象,平时这些乡邻可能常常奚落、侮辱、嘲弄范进。范进中举前,门庭多么冷落,冷暖饥饱有谁关心;中举后,门庭若市,乡邻们忙得不亦乐乎,实在讽刺至极。通过这样的细读,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难了。

image.png

  三、读到小说原著中去,理解、习得写作的方法

  选编入教材的经典小说往往是名著的节选,要读透文本,需要延伸到原著。例如,在《范进中举》一本中,范进中举前后母亲态度没有变化。然而链接《范进中举》没有节选到的部分——“范进老母亲看到桌面上那些细碗银叉,乐得心花怒放,环顾周围的财产,不禁哈哈大笑:‘这都是我的了。’随即往后跌倒,一命呜呼!”课文内外两相连接,范进母亲的这个“了”字与范进“我中举了”的“了”字,何其相似,这也是作者的功力所在。范进的“了”可能道出已经摆脱屡试不第的命运,不用再受别人的鄙夷和嘲弄,不用再被胡老爹讥讽……母亲的“了”也许是宣告他们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母亲即使饿得两眼昏花,也让儿子去考试;几十年,儿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对儿子都不怨不弃,可能,不只是出于母爱。我们原以为母亲是作者留给这个冷漠社会的一丝希望与温情,然而,从这个结局来看,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她身上也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却也不幸地发现,她难以在这个污浊的社会保留母亲的那一份纯粹。封建社会中举是人生和整个家族的一大喜事,然而,这一死一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如果学生没有延伸到原著中去读,也就不知道结局,更无法理解这深层次的意义。

  《儒林外史》堪称中国文学史上长篇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我们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掌握了《范进中举》这一课讽刺艺术的学习方法,就能以此为钥匙,解读整部《儒林外史》,甚至开启清代讽刺小说的学习之门,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关注文本中的各个环节、各种人物,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和不起眼的小人物,使学生了解作者隐而未发的深层意蕴,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兴超.呼唤语文教师文本细读的理性回归[J].语文学习,2020(10):10-13.

  [2]应勇.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以《范进中举》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10):109-111.

  [3]李丹.解析《范进中举》中讽刺文学的艺术魅力[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10(2):54-56.

  [4]陈思和.初中语文现代文选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