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2024-10-08 14:05:4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读思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读思达”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思考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
[摘要]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读思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读思达”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思考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读思达”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读思达”教学模式实践策略分析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化传承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采用“读思达”教学模式,将阅读活动、思考活动以及表达活动有机融合,确保三者可以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确保小学语文课程与活动不仅满足课程改革需求,同时满足现代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然而,“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实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读思达”教育理念,成为当前教育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读思达”教学模式概念分析
“读思达”教学模式是通过阅读活动、思考活动以及表达活动共同构成的语言知识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活动顺利完成语文知识学习任务,并且将自身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顺利转化为语文素养。因此结合整个语文学习活动而言,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与前提;而思考活动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与关键;表达则是知识巩固与知识提升的有效途径,“读思达”教学模式讲求三种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体而言,阅读活动是思考活动与表达活动的基础与前提,脱离阅读活动,无论是表达还是思考都是处于无根之木;阅读乃是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活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怀疑与疑惑,获得知识构建与知识理解。以此为基础,顺利完成合理思考乃是表达与阅读的灵魂所在,而如果脱离思考学生无法进入到深度阅读状态,更加无法完成表达任务;表达则是阅读活动与思考活动的重要沉淀。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节合理应用“读思达”教学法要点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通过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因素,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小学语文课程任务。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涉及语句应用,学生需要在学习环节借助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本当中的词语与语句内涵,顺利完成知识学习,学习各类修辞手法,积累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
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针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开展深度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在脑海当中创设情境,在熟悉的情境当中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知识内化,提升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
最后,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学习,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现的空间、自我表达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一)科学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把握阅读本质与特征
1.三个关键阅读阶段
有效阅读活动需要包括文字认知、文本内容解读以及文章意义构建三个不同阶段,其中文字认知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各类阅读活动积累字词、积累语句、积累阅读经验,顺利完成生字词识记任务,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文字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学生具备基础文字识别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才能顺利完成文本阅读任务,而内容理解是指不同阶段通过阅读行为,提升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可以归纳文章中心主旨。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学主题为神话,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掌握文章中心主旨,并且通过简练的话语描述神话故事,确保表达的精准性特征与完整性特征。而知识构建乃是更高阶段的阅读需求,要求学生在顺利完成文章阅读任务后,可以对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内涵、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展开深度理解与深度分析,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方面得到熏陶与陶冶。
2.把握三项阅读要素
有效阅读活动需要确保口、手、脑协同作用,对于课内阅读活动而言,首先需要通过大声朗读、熟读原文、有感情朗读等多元化阅读方式,细细品味文本当中的文字意境。
《观潮》《海底世界》等课文当中应用大量的拟人手法、比喻手法以及排比手法,而《暮江吟》以及《望洞庭》等古代诗词朗朗上口,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大声朗读、有感情朗读,细细品味古代诗词当中的文字之美、情境之美。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顺利实现“口脑融合”阅读活动,需要得到明确阅读目标的助力支撑,不能漫无目的地开展阅读,而是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开展阅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需要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精细化阅读获取文本当中的关键信息,并且融入个人的感受与个人思考。最后,在阅读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养成带笔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关键段落开展批注,通过记录以及圈画等方式,将转瞬即至的阅读灵感精准地记录下来。
3.拓宽学生语文阅读视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相较以往的教材内容,无论是内容还是词汇量都呈现出明显提升态势。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传统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的高级词汇。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深度研读教材,精心开展课前备课工作,制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助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拓宽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在《金色的草地》课程教学中,文章当中出现“金色草地”这一词汇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内容产生质疑,“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到深度阅读状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文章当中所出现的金色草地在中午与傍晚颜色并不相同。学生印象当中草地是绿色的,而金色草地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结合教材角度展开分析,通过草地的细致描写,为后面草地的构成埋下伏笔。教师带领学生深度阅读原文,可以从各类词汇当中探索文章的中心主旨。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需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二)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是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机械式阅读或者被动式学习,不仅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逐渐对教师的理论讲解产生依赖性。“读思达”教学理念讲究小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阅读、自主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优势。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出优化与调整,确保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结合课题内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核心问题:“文章当中的“我”为什么受到父亲、母亲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展开分析,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得出:无论是糟糕透了,还是精彩极了,两个原本处于极端的判断言语,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那就是展现出对“我”的爱。学生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得出:母亲对文章当中的我保持宽容态度,不吝啬对我创作信息与创作兴趣的称赞与夸奖;而父亲却不留情面地对我的作品进行了否定,目的在于避免我被善意的称赞与夸奖而蒙蔽,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做出自我优化与自我调整。因此,虽然二者方式不同,但无一不体现父母对我的爱。再如,在《景阳冈》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请问同学们通过原文内容,我们了解到武松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呢?文章当中针对武松有哪些细节描写呢?通过武松打虎这一举动可以体现武松的哪些特点呢?”这一连串核心问题,可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确保学生随着教师的科学引导不断深入。除此之外,在古诗词阅读环节,通过赏析各类修辞手法,确保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鉴赏魅力,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助力学生顺利完成重点知识迁移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知识迁移与语文知识应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语文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文本表达中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语文表达存在巨大差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确保学生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都需要将严谨与标准表达作为前提。新课标针对口语交际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明确表达自身的见闻,表达具备清晰性与合理性。结合习作提出语句通顺、书写规整、书写规范以及行款正确等要求。按照表达的实际需求,需要精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所开展的写话习作教学活动以及口语交际活动,教师需要注重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开有效培养,为后续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人物描写中,就要求教师结合人物描写相关的课文开展读写结合训练以及随笔训练,针对身边人开展细节刻画、细节描写,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生父母,甚至可以是邻居以及其他亲属。科学应用、适当迁移课文当中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手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再如,在写景习作类训练环节,需要借助学生通过阅读所掌握的一系列排比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手法,以比喻修辞手法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通过大量造句训练以及仿写训练,确保学生在习作训练环节,可以实现主动性表达。除此之外,表达并不局限于固定形式,而是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表达训练。语言乃是思维的重要外化体现,而个性化表达则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重要体现形式,因此无论是书面习作活动,还是口语交际训练活动,教师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带领学生走出思维定式,确保学生将真情实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精准表述出来。在自我介绍为主题的习作教学活动与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千篇一律的开场白或者写作内容,选择更加新颖、更加独特的自我介绍方式,通过创新创造的方式,顺利完成自我介绍,通过个性化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需要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总而言之,阅读活动、思考活动以及表达活动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语文知识学习体系,将“读思达”教学模式合理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科学构建以阅读活动、思考活动、表达活动为主线任务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要将能力培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任务,助力学生顺利完成重点知识迁移,构建能力型小学语文课堂,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核心素养视角下针对教学目标的“读思达”研究——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3):36-38.
[2]冯彦.““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以语篇中的词语学习为例[J].考试周刊,2019(99):19-20.
[3]陈荣贵.““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小古文教学为例[J].教师,2022(33):39-41.
[4]蔡玉连.“读思达”视域下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词诵读为例[J].语文课内外,2022(1):22-24.
[5]杨思昂.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优化策略探析——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1):7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