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4Z”:小学思政课中“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点”——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例谈论文

“4Z”:小学思政课中“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点”——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例谈论文

4

2024-10-08 11:57:3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单元教育的独特优势,精心设计出具有“召唤性”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的特点是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通过广泛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索和与他人的互动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还能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单元教育的独特优势,精心设计出具有“召唤性”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的特点是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通过广泛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索和与他人的互动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还能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4Z“召唤性”学习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

  随着教育部颁布各课程标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新课标为指导,我校进行了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的实践研究。

  “召唤”的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把这个词放置教育中,意思就是吸引学生投入到指向核心知识的学习任务中,并在尝试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更具有“召唤性”,就得体现“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既做到动手实践,又得到情感满足,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如何来设计具有“召唤性”的学习任务呢?

  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为例来深入探讨,以四个以汉语拼音“Z”开头的字词(“4Z”)为“基点”着手设计,阐述“召唤性”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细则。

  一、“Z”:众(zhòng)—调动多方力量

  本册第一单元为“我们一家人”,在低中年段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对家庭生活的相关内容有所学习,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心理的变化,他们会在家庭生活中遇到新问题、新困惑,这就需要提升其对家庭生活的认识,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很多学生到了五年级,就会屡次与家长发生口角,使家庭生活产生不和谐的声音。

  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担责任,关心家人、理解家人,关注家庭建设,平等地参与协商家庭事务、解决家庭困难。而上述这些内容,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讨论、交流,极有可能出现“冷场”的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涉及家庭的情况,一些学生就不愿意说,也觉得自己的家庭没有什么可说的内容。召唤性学习任务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倾听”“感悟”。

  1.任务伙伴

  你亲爱的家人。

  2.完成时间

  一个星期。

  3.评选标准

  (1)生活民主“好”,说说家庭生活中能体现“民主”的地方。

  (2)家训家风“好”,用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家训家风,可以邀请自己的家人一起展示。

  (3)关爱理解“好”,说说家庭生活中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事例和具体做法。

  (二)“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注重在场因素

  所谓“在场因素”是指儿童自身的经验、体验以及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召唤性学习任务就要努力唤醒那些“在场因素”,而家庭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评选‘三好’家庭”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必然“有话可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对家庭生活方方面面进行“大盘点”。诚然,班级中存在个别问题家庭,家庭的“美好”感受不多,但即便这样,也总能找出“一好”。寻找家庭“好”的方面,就是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去发现之前未曾发现的“好”。

  (三)“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注重扩大参与

  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有认知、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动、有意识也有一些隐藏的非意识……这些都是生命的力量。此次召唤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去观察、思考、选择,需要学生情感投入,需要学生积极行动,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既然是家庭评选,自然少不了家长的配合。当家长的角色改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带给家长的感受亦不同。

  二、“Z”:衷(zhōng)—引发内心触动

  本册第二单元为“公共生活靠大家”,一共安排了3课:《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我奉献》,遵循从认知到行为,从“共享共维护”“共建”“共参与”的思路,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生活的整体了解,懂得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做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其中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旨在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以往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社会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作为小学生可以怎么做?学生还是不清楚,那么谈设想无法深入内心。要设计一个“召唤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公共生活中,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触动,获得成长。

image.png

  (一)召唤性学习任务:“志愿者的一天”报告

  1.我的调查

  选择一个公共场所,调查这个公共场所中不文明行为有哪一些?

  2.我的设想

  针对上述的不文明行为,自己有哪些设想?

  3.我的经历

  根据自己的设想,到这个公共场所中做一天的“志愿者”,实施自己的设想。(可以邀请自己的朋友一起参与)

  4.我的收获

  一天的“志愿者”经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着眼学生的未来

  “公共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别于课堂的场域,对于他们极具吸引力。要完成《志愿者的一天》的报告这个学习任务,必须逐步推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去想,用心感受。学生对于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能马上看出来,但是也仅仅停留于认识层面。这个行为到底会对公共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呢?他们是没有感受的。但是成为志愿者,零距离接触后,感受是深刻的,因为那些不文明真真切切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影响。因此此项任务能使学生意识到从小要讲文明有礼貌,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成为文明的公民。

  (三)“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召唤性”学习任务要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志愿者‘四部曲’”这个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选择一个公共场所去观察,有的孩子比较内向,平时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较少,那么可以选择图书馆、公园等;有的孩子交往能力强,那么可以到商场、车站等场所,一天的“志愿者”也可以选择拉上自己的好朋友。这样自由选择场所,与同伴一起完成任务就避免了“强人所难”,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不同的层面都有收获。

image.png

  三、“Z”:重(zhòng)—设计组合任务

  本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是一个大单元,一共安排了6课,回顾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单元。通常的教学就是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一课一课地教学,教师准备好一些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讨论交流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奋斗、崛起。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形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更谈不到吸引学生投入学习,因此需要思考设计一个怎样的“召唤性”学习任务来改变这一现状。

  (一)召唤性学习任务:“中国百年追梦史”讲解员招募令

  1.具体要求

  (1)能清楚“中国百年追梦史”中一些重要事件。

  (2)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讲解这一段历史,并可以增减一些素材。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讲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可以制作课件、展示资料,形式自定。

  2.奖励方式

  (1)授予胜出的小组“最佳讲解组合”称号。

  (2)胜出的小组,将在本年级进行巡回讲解。

  (3)推荐成为学校“小小讲解员”。

  (二)“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做到内容的组合

  因为本单元教学内容较多,那些近代的历史离学生又较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或者看书上的内容,那么学生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兴趣是不高的。但是如果以招募“中国百年追梦史”讲解员这一形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用这个任务统整这一单元,让学生自己去取舍其中的内容。学习任务表面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其实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所有的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恰当的“取舍”和“增减”,这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

  (三)“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做到形式的组合

  此项任务是以“招募令”的方式呈现的,“招募令”自然要评出等第来,带有竞争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自我意识正在增强,很渴望来自同伴的认可,竞赛是他们展示自己、获得认可的一种途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是安全的,也是能获得“能量”的。纵观整个学习任务,从讲解的形式到奖励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能激发学生持续乐在其中。

  四、“Z”:增(zēng)—确定素养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这一环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内容。新课标对于评价也进行了调整,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召唤性学习任务也必须在评价上做出改变,确立增值评价,引领学生成长。

  在设计学习任务的“任务单”时,可以增设一个“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在任务开始前和任务的结束后进行填写。表格内容分为以下内容:第一,这次任务的目标是什么。第二,这次任务完成的情况如何(优秀良好一般)。第三,表现好的方面是什么。第四,有待改进的方面是什么。第五,如何缩短自己与优秀表现的差距。

  通过填写表格内容,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任务中不断弥补不足、发扬优点,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一)“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有学生自我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课堂反馈及评价,是个人“觉察”的一个方式。

  (二)“召唤性”学习任务设计要有多元评价形式

  评价形式多元化,也就是除了以往的笔试之外,我们还可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成果展示、成长档案袋等方式来进行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就本册书三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设计来看,评选“三好”家庭、“志愿者的一天”报告、“中国百年追梦史”讲解员招募令这三个任务最终展示的方式都打破了以往评价的形式,分别为:以评选来展示家庭“好”的故事、生活画面等,以撰写报告来体悟志愿者的一天生活,以应聘讲解员了解历史、展示历史、感悟历史,评价充分结合了学生生活,也给予学生更多能力的培养。“召唤性”学习任务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评价”这一环节,真正以“增值”为目标,不断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综上,教材以发展学生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那么教学必然也要为达成这个目标而做出改变。从“4Z”出发的召唤性学习任务,给学生创生一个“动态连续”的学习场域,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及多种能力参与其中,学习更能持久地激励学生去自我探究和创新,学生也能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后,获得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燕.4P法则:“召唤性学习任务”观察量表的制定[J].教育视界,2021(9):66-69.

  [2]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