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隐喻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隐喻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9

2024-09-09 15:47:1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摘要】介绍跨文化教学现状,分析隐喻、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隐喻性语言教学视角,探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策略,即引入隐喻分析,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关注文化差异,增强语言地道性;构建语义网,增强学习趣味性。认为将隐喻融于跨文化教学日常活动是促进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增进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一条有效途经。

  【关键词】隐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学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指南》从多方面强调了语用、跨文化教育,提出“要将跨文化教育融合在日常语言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能够观察到、处理好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范畴,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语言、文化、隐喻“三位一体”,从隐喻视角切入进而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将采用文献法探寻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通过隐喻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方法。

  一、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教学现状

  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跨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差,甚至出现“文化失语症”,一味迎合外国文化(王思聪2014)。可以看出,现在跨文化教学的瓶颈不在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在于其思维、意识形态层面。要推进跨文化交际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刘正光、艾朝阳(2016)指出我国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准确性、流利性和思辨能力三个基本问题。他们从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特征—语义是核心,语法结构有意义,语言基于使用,探讨了外语教学长久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认为其原因是教师把形式与意义割裂开来,一方面导致学生生成“中式英语”,另一方面导致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此外,出于方便教学的目的进行的大学英语教科书文本改编会带来损害跨文化真实性的风险(肖岚、贾永堂2020)。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大多采用“选但修改”的模式对内容进行再加工,这可能会损害教材的真实性。因此,教学中选用的教科书会对跨文化教学产生影响,需要教师审慎择取教科书,在跨文化教学的每个环节精益求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赵静利(2022)基于外语教学实践,指出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聚焦语言能力培养,忽视对文化的学习理解,造成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语用错误,甚至引起文化冲突。

  (二)隐喻、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与载体。我们在语言中看到文化、体味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刘华2000)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掌握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学好该门语言。学生要学好一门语言,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把握、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高度关联。语言学习已经不限于对词汇、语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掌握语言的精髓,真正理解、地道使用一门语言。跨文化教学不是教授简单的文化知识,而是着重让学生能了解文化形成的根源,洞悉不同文化的差异,发展认知思维。

  语言是一种有机体的隐喻。隐喻与语言有关,语言又与思维有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因此,隐喻、思维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曾庆敏2005)。隐喻将语言、文化有机结合,是语言与文化的纽带,从而形成了语言、文化、隐喻三位一体。这里的隐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格,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类认知现象,是人们用甲事物来形容乙事物的一种手段。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 1980)真正开始了对隐喻认知现象的研究,他们指出:“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当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个思想和行为当中。”它根植于我们的基本经验,构成我们的日常思考、行为方式。隐喻具有普遍性,各民族语言中都存在隐喻。同时,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许多深层文化内容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隐喻表达的。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隐喻的形式相应地存在差异。隐喻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差异性。因此,要理解隐喻,就要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要认识不同文化,隐喻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过往对于隐喻、文化与教学,特别是针对商务英语教学、词汇教学及文化精神等方面研究的理论、实践成果较为丰富,为隐喻视角下的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柳超健(2018)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架构了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途径,为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刘雨桐(2021)探究了语言学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茶文化教学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隐喻能力培养是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项菁(2022)通过分析商务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总体教学策略。由于以往专门针对隐喻、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多是关于某一类词汇的教学方式、对外汉语教学、商务英语教学等,关于隐喻视角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还需要发展、丰富,特别是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

  二、隐喻性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当下,外语教学实践中的文化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讲解语言、语法知识点时穿插讲解或者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另一种是通过专门开设的“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授文化。但两者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前者只是介绍补充文化背景,缺乏系统性;后者往往缺乏深度,一般停留在对高层文化事实的罗列、描述上,不能发掘深层次的文化内容(王守元、刘振前2003)。这就导致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成为“两张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教学起到制约作用。下面,具体从隐喻性语言教学视角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行策略。

  (一)引入隐喻分析,增强对文化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隐喻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从而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本质,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发现不同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异同,顺利促进跨文化交际。当然,这对教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隐喻本身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教师对隐喻的精通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自然语言是人类心灵映射人类心理、文化和社会各种经历的互动活动的产物,而隐喻折射出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例如,“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是中西方普遍认可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表达了对时间的珍视。

  TIME IS MONEY:Don’t waste my time.I’m running out of time.Is that worth your while?从中可以发现思维的系统性及相关性,尽管它们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汉语有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将二者连结,强调其珍贵。法语中也将时间与金钱相联系:“Le temps c’est de l’argent.”可见隐喻是语言的内核,反映民族文化意识。由此,隐喻分析能够增强对不同民族认知思维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这样,即使双方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不足,也能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跨文化冲突。

  此外,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成功的交际一定不是一方的文化意识形态倾销(王思聪2014)。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中隐喻的对比分析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正确对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不至于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烦琐的语言现象探索深层文化内核,正确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

  (二)关注文化差异,增强语言地道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言之,就是让他们认识并了解英语本族语者喜好的说话、思维方式。隐喻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能反映出不同语族的说话、思维方式,体现不同语族的世界观、人生观、行为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其本质就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即把源域的有关特征转移到目标域,并以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语言形式就是语言表达者基于所要表达的主旨在两个认知域中选择各自文化一致接受的蕴含特定含义的不同意象,从而产生的相应表达。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关注对方语言中独有的语言使用/现象,可以增强语言的地道性。在对教育者的颂扬中,常把教育者与艺术家这两个认知域关联,认为教育者是艺术家。但是,不同文化对于艺术家的界定有差异,由此生成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别。在汉语文化中,艺术家常被认为是那些精于书画、玉雕等工艺的人士,并反映在日常的汉语隐喻表达中,凸显于雕琢、打磨、锤炼、塑造、磨砺等辞藻中;在英语文化中,艺术家通常被认为是导演、舞蹈家、雕刻家、演员等。例如:

  a.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只有按照它既有的成色、纹理去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b.老师是出色的工匠,不拘一格地雕刻着所有雕像。您雕的不只是我们充实的知识,更是我们方正的品格。

  c.您是世上最勤奋的工匠:一个字一个词,一条公式一个道理,孜孜不倦,精雕细刻,默默无闻。

  d.School is like theater.Teachers are like directors,students are like actors,and classes are like theatrical presentations.(Victor Miller)

  e.His progressive education philosophy,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00s,portrays the teacher as an artist who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s artist.(Archambault)

  由于概念隐喻多维度的差异性,产生了包含不同要素的认知域系统,生成了不同语族文化各异的言语表达。让学生了解不同语族的说话、思维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他们对本族语表达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自身语言输出的地道性。总的来说,语言学习是对不同文明下文化、价值观的认知探索的过程。这种对不同文化、历史演变的共时性、历时性对比教学能够使学生明白语言表述差异的内在根源,避免“填鸭式”被动接受型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参与积极性、求知欲,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

image.png

  (三)构建语义网,增强学习趣味性

  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常见的障碍在于生词、熟词新义,导致对句子不理解。为了更好地组织词汇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构建隐喻语义网,从而有效帮助其理解词汇的隐喻含义,减轻词汇记忆负担,提升语言水平。

  在语言学习中,词汇量是基础。丰富的词汇量有助于学习者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原型范畴词是学习者最先接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是表达最直接经验的原始概念符号。学习者对原型范畴词的掌握能够帮助掌握系列词汇、派生词汇,如rose的上位范畴词为flower,下位范畴词包含root、leaf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不同的原型范畴词构建不同的原型词汇网,增加词汇丰富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整体性、关联性思维。此外,语言无法脱离具体语境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不同主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他们形成不同隐喻语义网,扩大词汇量,增强学习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HUMAN IS AN ANIMAL为主题,引导学生猜测“He is a fox.”的含义。学生看到fox会联想到狐狸狡猾的特性,通过与语境及具身类比可以发现人和狐狸都有这一特征,因此将二者信息重合并进行格式塔转化,也就完成了对fox这一语义的猜想。

image.png

  结语

  跨文化本质上是借助语言、肢体等非语言形式进行不同文化沟通交往的过程。隐喻根植于人们对世界的具身体验,体现于具体的语言形式、漫画卡通片等非语言表达形式。它能透视文化,揭示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者对文化的理解、把握。因此,通过隐喻进行跨文化教学,是跨文化教学的一个可行途径。跨文化教学应强调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三驾齐驱”,共建“三合一”能力,共同构成语言运用的基本功。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高层次标志。

       引用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莱考夫,约翰逊.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刘华.2000.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山东教育科研,(11):55-57.

  刘正光,艾朝阳.2016.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现代外语,(2):257-266,293.

  柳超健.2018.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与培养途径研究[J].外语界,(3):10-17.

  刘雨桐.2021.基于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11):134-135.

  王守元,刘振前.2003.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1):48-53.

  王思聪.2014.文化失语症与跨文化教育的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1):101-103.

  项菁.2022.商务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4-97.

  肖岚,贾永堂.2020.大学英语教科书文本改编的跨文化真实性考察[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67-72.

  曾庆敏.2005.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的促进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12):102-104.

  赵静利.2022.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高校外语语言实践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S1):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