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泪与歌--曹操《短歌行》情感解读论文

2024-09-07 17:00:1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戏剧中,脸谱有不同的颜色。在关于三国的脸谱中,关羽的脸谱是红色的,它象征着忠义耿直;张飞的脸谱是黑色的,它表示直率刚毅,勇敢聪慧;而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它表示阴险、奸诈、多疑、刚愎的人物性格。《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乱臣贼子式的奸雄,尤其他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更是坐实了他阴险狡诈的个性。
戏剧中,脸谱有不同的颜色。在关于三国的脸谱中,关羽的脸谱是红色的,它象征着忠义耿直;张飞的脸谱是黑色的,它表示直率刚毅,勇敢聪慧;而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它表示阴险、奸诈、多疑、刚愎的人物性格。《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乱臣贼子式的奸雄,尤其他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四回)更是坐实了他阴险狡诈的个性。
其实,只要探究过历史的人都能发现,曹操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文学上不遗余力地引领着整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了建安文学流派,而且他在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改革,维护了东汉名义上的统一,更杜绝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这样的人又怎会是“奸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有着曹操泪与歌印记的《短歌行》,一起探索英雄的歌与泪。
曹操的《短歌行》实际上一共有两首,它们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入选我们的教材的是《短歌行》(其一)。《短歌行》写作背景,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赤壁后说”,也就是说此诗是曹操赤壁之战后写的。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做了很多“惊天伟力”的大事:讨平了乌桓和袁氏残余势力,稳固了自己的大后方。这个时候的曹操可谓意气风发,得意洋洋,回来之后更是通过权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更在后面打算一鼓作气平定江东孙权势力,并铲除刘备势力,真正做到大一统。
但是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兵败华容道,经此一役,基本断绝了曹操势力到达南方的念头。回到北方的曹操做了深刻的检讨,也找到了重要的原因——人才稀缺。于是,这首诗有着别样的深意。它庄重典雅、感情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抱负。全诗不过128字,又因为此诗是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跟后世的律诗和绝句的形式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妨将其分成四节来分析。
一、第一节——时光苦短之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关于时光的追溯,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有深刻的见解。春秋时代的孔子更是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呐喊;人的一生实际上是非常短暂的,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甚为恰当,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是古往今来的贤人们追求的目标。曹操也是一样。
年轻时候的抱负依然没有实现,虽然自己迎接了皇帝立了大功,还稳固了北方,但是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有分裂国家之嫌疑,只要国家一天未统一,百姓就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曹操痛心疾首的事情;但也只能无可奈何,人生真如朝露那样“去日苦多”。这个时候的曹操愁苦万分、悲痛万分,在此愁苦、悲痛之际,曹操也只能把这份伤感寄托在杯中酒上来借酒消愁,那对时光无情的落泪让人动容。
二、第二节——人无知己之泪
第二节的诗句内容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前文谈及,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反反复复地揣摩自己失败的原因。
其实原因很多。第一是客观原因,北方将士不熟水战,他们面对交错纵横的江流的时候,自然比不过“弄潮儿”的江东士兵。第二是主观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曹操自身骄傲自大,轻视了孙刘联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中了周瑜的计谋,错失良将(蔡瑁、张允),失去了统领军队的绝佳将领——他的身边缺乏必要的谋士。如果有足够强大的智谋团队在他的身边,他也断不会如此轻率大意。所以他曾慨叹“如郭嘉在,断不会如此”,郭嘉就是他的知己兼谋士,但是他已经英年早逝了,而其他的人都只知道逢迎自己。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是曹操对无知己良将的哀叹。
于是,他运用了《诗经》中的名篇《子衿》。我们都知道《子衿》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他巧妙地引用了这首诗的前两句,特意用“子衿”代表知己,意思是说:“我身边的人啊,你们怎么不来提醒一下我啊?难道非要我一个个地去问你们吗?”那种孤独和落寞,想必只有曹操知晓。
紧接着他继续引用《诗经》中《鹿鸣》的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的诗句,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对待你们,我会为你奏唱一曲美妙之乐,我们是能够欢快地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可见,在曹操的心中,他多么希望身边多几个谋士,多几个知己,这样才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曹操对于局势是伤感的,他绝对是一个英才,但他深知自己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能够维持名义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分裂不能避免和弥补。于是,他希望有一个事业上的突破,更希望有人跟他一起开创事业。
三、第三节——渴望贤才之歌
第三节的诗句内容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正因为身边缺才,所以他很自然地衍生了一份求贤之心。他把这些贤才比作天上的明月,他不由自主地对天求问:“如明月一样的贤才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拾掇你们啊?”这里的曹操不再掩盖自己迫切求贤的心理,而是直抒胸臆地把它表达出来。
但这种情感是略带有一丝忧愁的,因为人才真如天上的明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话虽如此,他也希望这些人才能够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用“屈驾”来形容这些人才,比刘备的“三顾茅庐”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但是他认为人才到这里来是一种“屈驾”,这种把别人看得高高在上、把自己放得很低的心态,足以令人动容。
他继续强调“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契”是投合,“阔”是疏远,意思是说不管是投合的还是疏远我的,都不要紧,只要你来,我就会用盛大的舞会来招待您。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绝对能够配得上心胸宽广的曹操。于是,我们通过这节诗歌,听到了千年以前曹操对贤才的那份渴望、那份心思。
四、第四节——迎接贤才之歌
第四节的内容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分明知晓,当前很多的贤才选择了往南方(孙刘联盟)走去,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绕树三匝”也写出了当时很多人的彷徨心态,难以寻到一个能够栖身的地方,但是曹操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进一步地发出自己求贤的呐喊。他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来写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意思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跟上文求贤的心思遥相呼应。最后,曹操更是以周公自比。《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他心底念着:自己肯定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说曹操只会奸诈,又怎会维持东汉的统一呢?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篡汉,坚定地维护了汉朝的统一。如果说曹操毫无建树,怎会有文学的新流派呢?曹操对文学的爱好和躬亲实践,更加激发了建安才子的创作热情。我们完全可以说,正因为有曹操,才会有汉朝天下的大一统,才有建安文学的繁荣。所以,曹操也算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了。在《短歌行》(其一)这首诗歌中,它以宴会歌唱的形式,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印证了他忧国忧民、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不愧是伟大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