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中的温情与暖意--《地震中的父与子》带来的写作启示论文

2024-09-07 16:52:4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有一首歌叫《父子》,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如果你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粒种子,你宽大的树荫把我守护。”歌词的意思道明了如山的父爱。有人说,父爱是深沉的,因为它不轻易表露出来;父爱更是博大的,让人在无助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在人类的历史上,在文学的历史上,父爱都是永恒不灭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让人在细细品读之间感悟到人间的温晴与暖意。
有一首歌叫《父子》,歌词中有这样一句:“如果你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粒种子,你宽大的树荫把我守护。”歌词的意思道明了如山的父爱。有人说,父爱是深沉的,因为它不轻易表露出来;父爱更是博大的,让人在无助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在人类的历史上,在文学的历史上,父爱都是永恒不灭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让人在细细品读之间感悟到人间的温晴与暖意。
一、文本前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外国文章,作者是马克·汉林,这是一篇经过艺术加工的小说,小说设定的故事背景是“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之所以说这是一篇经过艺术加工的小说,是因为“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其实并没有真实发生,这一点要回到作者本人来分析。马克·汉林是一位擅长写“心灵鸡汤”的作家,他是一个专业的演讲者。本文应该是现场的演讲稿,取材于真实的某个国家或者地方的地震,只不过为了演讲的情景需要,作者将真实的故事嫁接到此情景当中,用以强化现场听众的感受,让自己的故事得到现场观众的共鸣。这种方式在很多即时演讲中比比皆是。我们要学习的是,作者如何将叙述写得温情与暖意,让我们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个作品描述了一位父亲在地震以后,为了救出压在废墟下的儿子,38个小时内不间断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将儿子救出来的故事。
二、学会温情与暖意的叙述
(一)关于人物的刻画——饱满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主人公是父亲,对于这个主人公的刻画,文章主要放在三个场景当中。第一个场景,体会废墟中父亲的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名父亲首先安顿好自己的妻子,然后马上来到了儿子的学校,然而,儿子的学校也是一片废墟,惨不忍睹。出于爱子的心情,他顿时感觉到“眼前一片漆黑”,而后大喊大哭,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他的心中涌现了儿子的话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让父亲顿时从近乎迷失当中坚定起来向废墟走去,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儿子还活着。父亲开始的“跪”和后来的“站”,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父亲形象。
第二个场景,品悟父亲的执着。当看见父亲开始挖土的时候,别的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但是渐渐地,更多的人失去信念,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场景的描写: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当消防人员来阻止,只一句话回应——“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当警察人员来劝慰,也只一句话回应——“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从这些片段来看,我们能够从父亲的对话中看到父亲的孤独,没有一个人愿意选择信任(相信这些孩子还活着),这份孤独和无助,父亲只能默默承受。除了这些,更多的是坚毅。因为有一个信念在有力地支撑着他:“儿子在等着我!”父亲这“直直地”眼神,加上“一个念头”,让我们看到一个决不放弃、执着坚定的父亲形象。
第三个场景,感悟父亲的坚韧。都说“父爱如山”,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一个个数字当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如此坚持?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坚韧;如山的父爱还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当中——“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些挖土的经过都让人看到了感人的瞬间,这里凸显的是一个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父亲形象。
(二)关于主题的设定——伟大崇高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主要是因为我们有情感的加持。本文叙述了伟大的父子之爱。实际上,关于父子之间的情感,再多的话语似乎不足以道尽这世间质朴的真情。宋朝诗人黄庭坚在《忆邢惇夫》中写道:“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意思是诗人到了随州之后作的诗虽然更加老成了,但相隔万里的江山让“我”思绪泛滥,但眼看自己就要埋入黄土之中了,想起这些年一直不能尽孝,更加觉得悲凉。这是离家太久的儿子对父亲的内心表白,言语间充满着悔恨。读懂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细细品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更发现其别具深意。实际上,很多人在阅读本文的时候,从以阿曼达为首的小孩的身上,能看到很多深邃的意义。
首先,是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意志和信念。前文已经谈及父亲在儿子被掩埋时表现的坚强和信念,这里不再赘述,而是换一个角度来阐述。父亲挖了36个小时,但是这群不过7岁的小孩子呢?时间肯定超过了40个小时,毕竟地震后总有一段缓冲的时间。地震是一种可怕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高楼坍塌导致残垣断壁,如果被压在废堆里面也肯定是危在旦夕,这里没有食物、没有水,甚至没有光,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中,就算是成年人也会受不了,更何况是一群小孩子呢。面对这样的困局,这群小孩子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40个小时,这难道不能算作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吗?而且当阿曼达的父亲挖到38个小时的时候,这群小孩子居然还能够回应,这就说明在任何时候,只要拥有坚强的求生意志,就一定能够绝境逢生,以昂扬的姿态笑傲人生路上的重重艰难。
其次,是温暖人间的善意。文章的最后关头,我们得知全部的孩子都被救了出来。父亲和施救人员打开了一个安全出口,阿曼达让同伴们先出去。如果一个人在危急时刻不着眼于自己的安危,而是第一时间想的是别人,让别人的生命得到救助,这无疑是最崇高的博爱精神。这种博爱精神超越了一切,让濒临绝境的人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好好学习。
最后,是无与伦比的信任。前文谈及父亲已经为孩子们开辟出一个安全的出口,而且作为父亲也已经叫阿曼达出来,但是阿曼达却断然拒绝这个要求,反过来跟自己的父亲说出这样的一番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里体现了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因子——对父亲无限的信任。其实信任是相互的,既有父亲对儿子能够坚持下去的信任,也有儿子对父亲不会放弃的信任。所以说信任是一切爱的基础,如果这对父子失去了相互的信任,那儿子也就没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父亲也会缺少继续营救的动力,结果只会是一场难以挽回的悲剧。信念让我们勇敢,让我们无惧人生路上的重重阻碍。让我们可以如苍鹰搏击长空,俯视一切生命;如帆船远渡重洋,直面潮起潮落。信念如手,强有力地支撑着我们精神的脊梁;信念如火,蕴藏在心中而永不熄灭。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坚定信念,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我们一定能够收获人生最美的花朵。
三、收获
借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们至少学习了两个方面的知识。其一,真挚的情感表达。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面,实际上很少人“言情”了,都喜欢捧着手机和电脑去看视频中的故事,但求说说笑笑。本文的情感表达在当今的社会显得弥足珍贵。其二,叙述表达的技巧。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文章用了语言、神态、行动等描写方式,再加上曲折的情节,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暖心。这种充满温情和暖意的叙述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个学子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