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一招鲜”谈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论文

2024-09-07 16:41:4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言虚词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本身不具有实在意义,但它们在文章中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帮助。本文将从虚词的定义及用法、文言虚词的作用、常见的虚词使用分析以及如何掌握虚词的学习技巧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初中生了解虚词和学习文言文提供新思路。
★文言虚词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本身不具有实在意义,但它们在文章中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帮助。本文将从虚词的定义及用法、文言虚词的作用、常见的虚词使用分析以及如何掌握虚词的学习技巧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初中生了解虚词和学习文言文提供新思路。
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主要用来连接、修饰实词或句子,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不能单独成句。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其中助词又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之”“乎”“者”“也”“焉”“矣”“哉”等都是常见的虚词。它们在文言文中可以使句子组织更加清晰明确。例如,“之”作为主谓之间的连接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紧凑;“而”则可以作为并列连词,连接两个相关的动词或形容词,使行文更加流畅。
在文句中,虚词主要起到完善语法结构、丰富语义表达和增强语气的作用。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中“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虚词在帮助表达语气时,常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句等。例如,苏轼的《石钟山记》(课外阅读)里的“此世所以不传也”,其中“也”表陈述语气。除此之外,虚词的使用还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例如,“呜呼”二字可以用来表现作者的悲伤或感慨。再者,虚词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使形象描绘更加生动传神。例如,曹植的《洛神赋》(课外阅读)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通过使用虚词,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轻盈婉约之美。由以上诸多功能可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之“重”。
虚词的使用与文章语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语境下,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会有所不同。例如,“乎”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于”或“在”,也可以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其意义和用法都与现代汉语不同。又比如在教材《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句中前一个“为”是介词,翻译为“替”“给”,而后一个“为”是动词,翻译为“作出”“制定”。因此,虚词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只有在分析具体上下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辨别虚词的用法。一是介词宾语前置。例如《孟子》(课外阅读)中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正常语序应该是“王尝以好乐语庄子”。二是表示无实义的虚词或发语词。例如,《孟子·公孙丑下》(课外阅读)里“夫子当路于齐”,其中的“夫子”并无实际意义,只是用于指代对话中的一方。《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课外阅读)里“元年春,王周正月”的“周”是发语词,不表示实际意义。三是复指代词作宾语。例如《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处的“之”是复指代词,相当于“他们”。
在阅读文言文时,文言虚词对于帮助我们理解文意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一是可以帮助我们推断语义、理解语法。在一些情况下,文言虚词的使用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句子的意义。例如,“所”字结构中的“所”可以指代一个动词或短语,使句子的语义更加清晰易懂。而“其”“乃”这类虚词通常用于代词和副词,在文中可以帮助读者推断出文中人物、事件等信息。“之”“于”等虚词在文中出现,可以用来连接句子、短语等,表明其结构关系,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语法。二是帮助我们梳理逻辑,把握节奏。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有助于我们推断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例如,“则”“因”等虚词在文中出现通常用于表达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通过分析这些虚词,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和结构。此外,把握节奏也是形成古文阅读语感的重要一环。文言虚词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字句间的停顿起伏,增强阅读体验。例如,“乎”“者”等虚词通常用于表达疑问、强调等语气,通过分析这些语气,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三是帮助我们理解语境,把握情感。一般来说,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例如,“之”字在句中通常起连接实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焉”字用在句末,表示一种语气或一种状态。文言虚词还可以表达一定的语气,包括肯定、否定、疑问等。例如,“也”可以表示肯定语气,“非”可以表示否定语气,“乎”可以表示疑问语气。这些虚词的使用都可以使文章的情感色彩更加鲜明,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通过聚焦其中的虚词“也”“而”“之”字,我们不仅可以读出文章的段落层次,还可以读出文章平和愉悦的情调和作者与民同乐的襟怀。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文章使用了大量的虚词“也”——如第一段中“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醉翁亭也”等,向我们展示了地点由远及近的层次。第三段中“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则写出了众人心情变化的层次。此外,文中还使用了25个“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而”有“表顺接”“表转接”两种基本用法。例如文章中“朝而往,暮而归”,“朝”修饰“往”,“暮”修饰“归”,早晨上山,傍晚回家,会给人很悠哉的感觉。如果没有“而”,就变成“朝往,暮归”,字少了,语速快了,就显得急切,缺少了游玩的意味,给人感觉是一行人来去匆匆、缺少意趣。最后是带有“之”的句子。“之”用在主谓结构中,放在主谓之间,可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主语,“乐其乐”是谓语,表达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襟怀,点出全文的中心。而有的“之”用在偏正结构中,相当于助词“的”。如“宴酣之乐”“人之乐”等,给人感觉前后呼应,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还有的“之”用在动宾结构中,充当宾语。如“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者在文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使语气更加舒缓,留有时间给人“远望”之感。
要学好文言虚词,首先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积累和记忆。对于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要学会进行对比记忆。例如,“之”与“其”在用法上很容易混淆,但其实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之”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其”一般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强调或推测。其次是平时要多多练习翻译技巧。翻译文言虚词需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但在翻译时,又要结合现代汉语语法,尽可能地将文言虚词所表达的语境含义准确地传达出来。例如,对于“之”字,可以翻译为“的”,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境,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翻译。例如《陈涉世家》中“(陈涉)辍耕之垄上”,这里的“之”是作为动词,表示“到……去”。平日文言文阅读中可以尝试翻译一些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或者写一些短小的文言文片段。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虚词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符合语法规范,并在老师或专业学者的指导下进行修正,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虚词识别和运用能力。再者要学会培养我们的语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的方法,增加对文言虚词的熟悉度和理解力。在学习文言虚词的过程中,查阅词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古代汉语词典工具可供选择,如《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这些工具书对于虚词的注音、解释、例句等都有着详细的说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果遇到不确定或者模糊的虚词,可以及时查阅词典进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