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趋势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究论文

2024-09-04 15:19:4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新中考要求用思维型、应用型试题替代记忆型、机械训练型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以及应用学科思想方法能力的发展情况。新中考趋势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文章简述了新中考内涵,指出教师可通过联系生活、组织活动、创建实验教学平台等方式来满足新中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求,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新中考要求用思维型、应用型试题替代记忆型、机械训练型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以及应用学科思想方法能力的发展情况。新中考趋势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文章简述了新中考内涵,指出教师可通过联系生活、组织活动、创建实验教学平台等方式来满足新中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求,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中考;教学方法与技巧
新中考坚持以育人为本,通过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此趋势下,初中化学教学面临更多挑战,教师必须变革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因此,教师应学习相应教育政策,立足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更多教育技巧,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新中考概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新时期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以育人为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见》明确了新中考的主要任务: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用思维型、应用型试题代替单纯记忆型、机械训练性质的试题,提高命题质量;考查学生基于教学内容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完成相关学科实验操作的能力;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考试成绩。此外,新中考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评体系,由此改善招生唯分数论的问题。
二、新中考趋势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化学观念
《意见》明确新中考要在试题内体现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要考查学生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想使学生轻松应对新中考的应用类型题目,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树立化学观念,使学生养成从化学视角出发看待现实问题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持续引导,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对现实中的化学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化学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1.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基于导入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启发性的生活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使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化学探索。
例如,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冬天的清晨窗户上会结冰花,随着气温上升窗花会融化成水珠,如果我们拿电烙铁烙水珠,会发现水珠又会变成水蒸气。冰花、水珠、水蒸气这些都是水吗?”教师结合冬天常见的景象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这时,教师可切入教学主题:在上述变化中,不管水变成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它始终都是水,如果我用电解装置电解水,那水还是水吗?说完,教师可以利用电解装置为学生演示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解水后生成气体的过程,并组织学生对比以下两个情境:水结冰、冰融化与电解水有什么差异?你能说出它们的本质区别吗?两个情境对比明显,学生自然能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区别,如前者未产生新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物质等,为真正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基于日常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创设实验情境,能使学生在联想、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化学教学内容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主性,为学生发展化学思维奠定基础。
2.讲授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讲授环节即讲授新课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新中考提出试卷命题不应只考查学生背诵、机械套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趋势下,教师应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并挖掘这些现象的化学原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反思化学教学内容,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仍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应用意识,主动尝试应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境,如当蜡烛燃烧时,它的变化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围绕此情境,教师可鼓励学生应用预习的化学知识反思现实问题,如有无新物质产生是判断化学反应的关键,你是否可以从此角度出发,判断蜡烛燃烧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指导学生收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并将点燃的火柴伸进收集气体的烧杯中,判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进一步判断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属于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探究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教师在此过程中可辅以实验演绎,指导学生基于化学实验提出观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化学研究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提高化学认知
《意见》强调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在此趋势下,初中化学教学应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教学导向,根据其要求组织师生对话、科学探究等多样教学活动,借助不同类型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使学生学会分类概括、论证推理、化学建模与解释等化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下面,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制取氧气”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后组织猜想、操作、归纳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化学认知。
1.猜想活动
在猜想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实例或趣味现象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所形成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在“制取氧气”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空气’等内容,基于所学知识,你能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将使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基于所学大胆猜想,激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探究学习状态。
2.操作活动
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化学实验药剂与器材,如电解水装置,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以及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实验药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猜想,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操作。例如,有的学生猜想利用水电解出氧,达到制取氧气的目的;有的学生根据猜测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出氧气,达到制取氧气的目的……可见,操作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用实验器材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3.归纳活动
在归纳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归纳化学规律,使学生总结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如果加入了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增加,制取氧气的速度会加快”“高锰酸钾分解可制取氧气,可以使用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氧气”等知识点,完善理论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在制取氧气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由问题驱动学生回顾实验操作内容,组织学生归纳实验操作的基本思路、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三)创建平台,多方指导,提高学生实验水平
新中考不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还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情况。在新中考趋势下,初中化学教师应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学习更多实验方法,总结更多实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为此,教师可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在线上指导关键操作方法,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在线下组织实践操作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分别基于校内教学网站、校内实验室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开阔学生的实验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实验操作经验。
1.通过建设线上平台,促进学生自主研习
线上平台依托“互联网+”教育技术,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登录校园网查阅文字、视频类实验教学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主题收集并整理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等教学内容,并将其上传到校园网,完善线上平台育人资源,使学生在浏览校园网时能够获取更多实验资讯,增加见识。
以“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整理文字、图片等类型的教学资源,并将其上传至校园网,以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
(1)粗盐是指用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NaCl;
(2)粗盐的主要成分是食盐,含有的杂质主要包括Na2SO4、MgCl2、CaCl2等;
(3)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主要包括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四个步骤;
(4)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指的是滤纸贴漏斗壁,“二低”指的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的是烧杯嘴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漏斗尖嘴靠烧杯。
2.通过建设线下平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
线上平台具有资源丰富、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教学优势,但学生只能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了解相应的化学实验,存在无法实践操作的问题。为弥补线上平台实验教学的不足,教师还应着手建设线下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化学药品、实验仪器等,满足学生的实践操作需要。以“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一课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坩埚、酒精灯、天秤、粗盐等实验仪器和物品,满足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需要。
三、新中考趋势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新中考提倡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考试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在此趋势下,教师应调整教学观念,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验教学,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说理、应用与实践能力。第一,教师应基于新中考的考查内容、《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设置精细化的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导入、师生互动、新知探究、练习应用等环节的教学内容,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有序衔接,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第二,教师应活用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在课上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要提出多种问题、布置多项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实践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第三,教师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新中考要求划分学生层次并制订分级评价标准,以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衡量学生在课堂、课后、阶段性测评中的综合表现,使学生对自身情况形成客观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新中考以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做好对化学基本概念、性质与原理的讲授,还要联系实际组织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同时,教师要关注教学全过程,不断总结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多个环节,以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芳勤.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20-122.
[2]姚芙蓉.新中考模式下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教学探究[J].读写算,2022(21):7-9.
[3]高盼盼.结合初中生认知发展,优化化学教学设计:以中考物质除杂题型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2(1):159-161.
[4]林磊.中考化学计算题考查要素与教学对策思考:以福建省中考化学卷为例[J].考试周刊,2021(A3):97-99.
[5]杨梓生,邓锦松.强化“价值引领”弘扬学科价值:2021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的教学导向分析[J].福建教育,2021(32):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