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假设”关照下新型TED演讲比赛对二语输出能力提高的探索论文

2024-09-03 15:07:0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阐明输入与输出的认知区别。介绍斯旺的“输出假设”理论及其三大功能,即“注意”“假设验证”和“元语言”。基于“输出假设”理论提出传统外语类演讲比赛与TED·Talk结合的新型TED演讲比赛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在“输出假设”理论关照下对二语学习者输出能力提高的效力。
【摘要】阐明输入与输出的认知区别。介绍斯旺的“输出假设”理论及其三大功能,即“注意”“假设验证”和“元语言”。基于“输出假设”理论提出传统外语类演讲比赛与TED·Talk结合的新型TED演讲比赛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在“输出假设”理论关照下对二语学习者输出能力提高的效力。
【关键词】“输出假设”;二语输出能力;新型TED演讲比赛
引言
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部分,但长期以来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对输入和输出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言学在心理学方向的发展和人们对语言信息理解过程的研究,众多学者对语言习得模型、输入理解和输出进行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如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语言学家斯旺(Swain)发现,加拿大法语区的学生虽然长期接受沉浸式法语输入教育,但是他们的输出能力远不及听和阅读的输入能力。斯旺(1985)在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中对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发出质疑,并提出“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即输出三大功能。此后,根据此理论不断有学者提出分析、运用及实证研究(Izumi,Bigelow&Fujiwara,etal 1999;McDonough 2005),还有大量相关理论研究及假说提出(Swain 2001;Swain&Lapkin 2013;Russell 2014;卢仁顺2002;文秋芳2013/2014)。就我国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外语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是“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0年11月3日,在教育部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任重道远。可以看出,《国家标准》中对于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与《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对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都有赖于学习者强大的语言输出能力。学术界和教育界均已证实输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此,从“输出假设”分析演讲这一语言习得高级阶段的输出活动对语言输出能力提高的效力。
一、输入与输出的认知区别
人类语言的理解过程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能力和广义的语境。语言的处理是基于自下而上的语言系统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语境进行的。语言交际同时具有信息目的和交际意图。“听话者自信说话者会以合作和关联的姿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新信息,听话者使用这些信息对语言进行选择、预测,有时甚至会绕开整个句法。”(Clark Herbert&Clark Eve 1977)对于二语习得者,话题信息可以补偿语言能力的不足,从而帮助读者或听者理解信息。克拉申(1985)提出“输入假设”,认为二语使用者在语境的帮助下(言外信息、百科知识、已经习得的语言能力)能够理解包含没有习得的语言知识的语言信息。因此,二语习得者在理解输入信息时,如果有足够的语境信息,就可以成功绕开某些语言知识,解决语言能力不足带来的理解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较高的听力和阅读水平。
与输入不同的是,除了需要语言和背景知识图式,输出过程还涉及更多主动的编码、产出、监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者需要使用词汇、句法、语音和其他背景信息进行编码,每一项任务都会占用认知资源。对于二语习得者而言,“随着语法意识的增强,这些过程特别是语法的编码和监控在一些情况下会成为‘内在首要机制’”(Izumi 2003)。因此,特别是在二语习得的初期,若某一项任务过度占用了认知资源,那么其他输出任务的质量就会降低,从而出现失误或失败。要想整体提高输出能力,二语者就要降低在词汇和语法编码上的认知负荷,使其逐渐接近与母语者类似的自动化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使是在沉浸式输入环境中,若缺少输出的练习机会,二语习得者的输出能力也无法有效提高。正是在这样的逻辑背景下,斯旺提出了“输出假设”。
二、输出假设
斯旺(1995)在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中进一步论述了输出的三大功能,即注意功能(the noticing/triggering function)、假设验证功能(the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元语言功能(the metalinguistic function)。同时,斯旺(2008)认为“输出”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行为和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物。
第一,注意功能。由于输出的过程是主动构建言语的过程,语言学习者必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也正是这些在输出过程中的问题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促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有意识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并巩固已有知识。在真实背景下的输出练习可有效提高大脑中长时记忆提取的速度,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逐步达到自动化。
第二,假设验证功能。二语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会出现修正现象,而修正的出现正是二语学习者假设验证的过程。根据斯旺(2008)的观点:“输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有时是一种实验产品,反映出在讲话者大脑中对目标语的一种假设。”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者会验证他们的二语语言假设,通过听话者的反应修正或检验自己的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并且用这种方式去尝试习得的语言技能。
第三,元语言功能。二语学习者输出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假设”,讲话者不断地对整个语言系统进行验证、反思的过程也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当学习者反思他们自己的目标语用法时,输出即起着元语言功能。输出能使他们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卢仁顺2002)斯旺(2008)将语言的输出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一个用语言去表达复杂的认知想法的过程(Languaging is the use of language to work through cognitive complex thoughts.)。
可以看出,目标语产出包含了从交际目的和观念到目标语输出假设(输出1)、验证、反思内化、重新输出(输出2)到自动化的过程。“输出1到输出2的过程可使某些认知处理成为自动化,提高表达的流利性。输出2较输出1而言更接近目标语规范,更准确。因此可以认为输出1到输出2的过程就是一个二语学习过程。”(卢仁顺2002)
三、新型TED演讲比赛对二语输出能力的效力分析
(一)演讲赛制
目前在外语学习领域,有众多知名演讲比赛,以英语为例,如“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等。同时,TED谈话作为一种新型的谈话、演讲模式逐渐为外语学习者熟知和运用。与前两种定题演讲不同,TED的目的是通过简短、有力的讲话传播观点。目前,TED演讲已发展为主题包罗万象的演讲和谈话类活动。本文提出结合传统演讲比赛与TED·Talk的新型TED演讲比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传统演讲比赛多为定题演讲,在有时限、分步骤的赛制中完成对学生输出能力的检验,而TED·Talk以语言为载体,强调演讲者的个人经验及知识对演讲内容的丰富。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专业学生在输出困难时不仅面临语言的问题,而且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思想,以有逻辑和理据的方式就一个话题展开输出。因此,结合常规定题演讲比赛形式和TED·Talk内容的新型TED演讲比赛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二语输出能力,并能对逻辑能力及通识知识能力的提升提供辅助。比赛采取TED演讲的形式,其中“内容和结构”“演讲技巧”“观众反馈”和“演讲技巧”为输出能力在演讲中的体现,对二语的发音标准程度则不再作为最核心的输出能力评判。可以看出,采取TED演讲比赛的形式的目的是希望语言习得者能够运用语言技能完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观点的有效表达和传播,因此演讲比赛包含内容要求和语言要求。
(二)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演讲的输出效力
演讲比赛从初赛到决赛须经历各阶段的选拔。从微观上看,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须先在认知环境中搜寻恰当的题目,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输入、再进行写作。在写作输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词汇、句法、背景知识上的不足,并且在写作中会有意识地使用较复杂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思想,同时符合演讲比赛这类高阶语言输出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完成对第二语言的注意功能,并认识到某些表达方面的具体困难。根据斯旺和拉普金(Swain&Lapkin 2013)的二语发展模型,学生在自我修正的第一次输出后,通过查阅网络资料、词典及咨询教师等方式对已有语言能力进行假设验证,并在其后完成第二次输出。第二输出会得出比第一次输出更准确和更符合写作需求的文本,语言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得以提高。同时,由于演讲的主题需求,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当下热门话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真实的语言素材、社会文化现象等背景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加入已有知识图式。不断地反思、验证、修正、确认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完成“输出假设”中的元语言功能,并通过反思内化这些语言能力。
新型TED演讲比赛对演讲的内容和结构非常重视,其本质是看重学生更高的语篇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是否对现实世界建立了足够的认知图式。语篇能力更多涉及宏观的逻辑能力和语言、句法的运用能力,因此整个使用二语的演讲准备过程可以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语言能力的输出功能。
在口语输出中,由于演讲比赛的定题演讲使口语输出的实时性降低,大大减弱了学生在输出时对词汇和句法等语言方面的假设验证功能。反之,因为演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是观众的反应,所以观众更多关注的是信息的传达而非语言结构。观众是否听懂,是否认同讲话者传达信息的方式,是否成功理解了语言的交际意图(特别是双关语、笑话、比喻等),可以通过现场反应和评委的打分作出反馈。因此,演讲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在二语输出过程中的高阶能力,同样体现了斯旺的三大输出功能,还可以缓解他们在二语输出时的焦虑心理。
演讲这一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可以推动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是交际的载体,语言和语用能力的综合是输出能力的体现。新型TED演讲比赛的宗旨是希望通过演讲促使通识教育与语言能力的融会贯通。可以看出,这样的理念认为知识体系缺乏,即对背景知识、当下世界多方面认识和百科知识的缺乏,会阻碍语言输出。人们在交际中需要通过语言载体表达思想,即使语言能力较高但缺乏其他知识,有效输出也无法完成。同样,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涉及输出的连贯性、相关性和效力。任文(2013)认为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在于:“首先,思辨能力是掌握知识、获取真理的必备技能。其次,思辨能力的发展是提升智力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发展思辨能力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采用TED形式的英语演讲可以促进学生挣脱语言本身的限制,产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输出成果。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有助于整体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无论母语还是二语输出都将得益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百科知识的丰富。学生在二语演讲的过程中均可以经历“输入—输出—验证—再输出—语言内化—图式扩展”的过程。可见,结合TED模式与传统外语演讲的比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展通识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随着演讲练习的重复,公共输出表达的焦虑会逐步降低(高隽、杨鹏、钱铭怡,等2009)。
结语
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的两大组成部分。众多研究发现,仅依靠有效的输入并不能自然地使学生习得输出能力。若要在二语习得中获得有效的输出能力,学生必须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和言外能力,包括背景知识和交际能力,主动构建信息。这样的输出过程可以达到“注意”“假设验证”和“元语言”的功能。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结合传统外语类演讲比赛及TED·Talk的新型TED演讲比赛,更有利于推动学生在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出能力及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其主动输入、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并获取通识知识,提升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再将这些能力反映到演讲输出中,形成“输入—输出—改进—输出—内化”的闭环,从而达成“以赛促输出”的最终目的。
引用文献
高隽,杨鹏,钱铭怡,等.2009.大学生演讲比赛选手的演讲状态焦虑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2-45.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卢仁顺.2002.“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4):34-37.
任文.2013.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1):10-17.
文秋芳.2013.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6):14-22.
文秋芳.2014.“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3-12,98.
Clark Herbert&Clark Eve.1977.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zumi.2003.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search of the psycholinguistic rationale of the output hypothesis[J].Applied Linguistics,24(2):168-196.
Izumi,Bigelow&Fujiwara,et al.1999.Testing the output hypothesis:Effects of output on notic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3):421-52.
Krashen.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td.
McDonough.2005.Identifying the Impact of Nega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s’Responses on ESL Question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7(1):79-103.
Russell.2014.A closer look at the output hypothesis:The effect of pushed output on noticing and inductive learning of the Spanish future tens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47(1):25-47.
Swain.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Gass&Madden.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Newbury House:235-253.
Swain.1995.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Cook&Seidlhofer.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H.G.Widdows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5-144.
Swain.2001.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teach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task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58(1):44-63.
Swain.2008.Output Hypothesis: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45-50,81.
Swain&Lapkin.2013.Focus on form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alogue:Exploring task effects[C]//Bygate,Skehan&Swain.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and testing.New York:Routledge:99-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