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8-27 10:20:3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议题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突出其在培养学生道德思考与判断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法律素养方面的重要性。从议题设计、资源整合和项目指导三方面提出基于议题式教学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以期加深教师对议题式教学法的认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议题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突出其在培养学生道德思考与判断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法律素养方面的重要性。从议题设计、资源整合和项目指导三方面提出基于议题式教学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以期加深教师对议题式教学法的认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倡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在这一教育理念下,议题式教学法成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强调通过问题与议题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核心,激发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来积极获取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使得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导师和引导者,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通过自主学习、调查研究和展示交流,学生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议题式教学法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与判断能力
议题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与判断能力。学生通过议题式教学法被引导至道德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中,有助于培养其道德思考能力。学生将从不同的道德观点和伦理原则出发,探讨伦理问题,分析各种伦理冲突,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议题式教学法还鼓励学生在道德问题上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挑战不同观点,并提出合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道德立场。这种批判性思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问题的多面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论辩技巧。最为重要的是,议题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深入分析和评估社会议题的各个层面,涵盖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2.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议题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显著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通过引入与社会伦理、法治相关的议题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参与探讨和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解决,学生体验自己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认识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可以促成社会变革和改善。这种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更愿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同时,议题式教学法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通过研究真实的伦理和法治问题,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3.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议题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之一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引入与法律相关的议题和案例,教师能通过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从而更全面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学生将了解不同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具备更深层次的法律意识。此外,学生将学会使用法律文本和法律资源来支持其观点和决策。因此,通过议题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研究和分析的能力,使其了解法律问题的权威来源,以及如何查找和解释法律文件,从而更自信、有效地参与法律相关的事务。通过深入研究法律议题并参与讨论,学生将体验到法律的实际应用,学会将法律原则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评估法律的效力和公平性,旨在提升个人法律素养,并更具法律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二、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设计议题,激发学生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设计议题是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关键一步。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确保这个议题与学科内容相关且具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确保议题具有争议性,能引发不同观点和讨论,让学生思考多种立场。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引入真实案例或情境来支持议题,使议题更具实际意义和连贯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促使其参与讨论并寻找答案,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以八年级上册“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知识产权”课教学为例。该章节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尊重,以及了解如何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该章节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兴趣作为设计议题的出发点,设计以下议题:
议题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子议题一:什么是知识产权?
子议题二:知识产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议题二: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子议题一: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子议题二:如何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及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权法律、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盗版侵权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以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增强其思辨能力和参与积极性。
2.整合资源,丰富议题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可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议题概念具体化,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或课程管理系统,提供在线资源、测验、作业和讨论板,方便学生获取议题资料,进行在线讨论和互动学习。开放性教育资源是指免费提供的教育材料,包括教科书、课程大纲和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深层次地补充议题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议题选择和深度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实地相关议题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法律与公民权利”教学时,教师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来生动地介绍该章节议题“法律原则和公民权利”的具体内容,通过播放法院审判的视频片段,展示法律程序的运作,使用图像和图表来解释不同层次的法律体系。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创建课程页面,包括课程大纲、相关文献链接,使学生可在平台上找到关于本节课议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参与在线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自测。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宪法和法律文本、历史案例分析和法律权利宣言,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课堂上或在线学习平台上提供链接,供学生参考和研究。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该节议题教学内容的相关场所,如法院、警察局或法律事务所,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系统的运作。
通过这些措施,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还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目标。
3.指导研究项目,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导向的研究项目是议题式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伦理或法律议题供学生选择,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选定议题,包括查找相关文献、采集数据、进行调查或实地考察,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背景知识。其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研究项目中明确定义问题和假设,且能通过研究数据和信息来验证或推翻,从而形成结论。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包括文献分析、调查问卷、采访、观察等方法,让其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应安排学生以多种方式呈现其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学生分享其研究成果,接受他人提问和反馈。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以下三个可选择的议题:
议题一: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议题二:气候变化对社区的影响
议题三: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关于塑料污染的案例研究、气候变化的统计数据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案例来获取信息,从而帮助学生自主研究选定的议题。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定义其研究问题和假设,并引导整个研究过程,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塑料污染的数据,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以验证或推翻其假设。最后,教师安排学生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展示其观点、数据分析和结论,以及对环境保护议题的深入理解,并与他人分享其研究成果,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通过指导以学生为导向的研究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分享,同时也强调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以学生为导向的研究项目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议题,还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学习和社会参与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议题式教学法将学习过程置于问题与议题的引导之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参与,培养其道德思考与判断能力,并增强其社会参与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设计引人入胜的议题,教师能成功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使课堂更具吸引力。此外,整合多媒体资源也丰富了议题教学内容,使得抽象概念更具实际意义。鼓励以学生为导向开展的研究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促进了合作和知识分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路学会.新课标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优化策略[J].天津教育,2023(17):46-48.
[2]刘晓慧.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探析—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为例[J].辽宁教育,2023(9):21-25.
[3]任二振,王春璟.体验式教学法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1(15):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