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

187

2024-08-26 14:28:14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文章立足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实践、生活等相结合,实践探索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信息科技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文章立足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科、实践、生活等相结合,实践探索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

  随着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内涵与教育目标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个性化学习及综合能力的重视,教师与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教学。本文在小学信息科技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教学实践,聚焦多学科及生活实际问题,对单元及学期内容进行梳理、整合、重构,寻找其中蕴含的超越单个课时的价值观念,形成需要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连续性、开放性的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协作,自主探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不断关注生活,从而创造美好生活。

  一、确定主题,做好规划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主题活动设计中,教师应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学科、实践、生活等相结合,同时考虑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内容,根据学生学情,各学科内容、生活实际等整合设计,做好课程实施规划,确立大单元主题课程目标,设计小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注重主题设计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整体性,真正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融合创新,让学生在真实问题及主题驱动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同时,根据信息科技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类型、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学段的主题课程。

  低年级主题课程以趣味性、体验性为主。以一年级主题课程“我是打字小能手”为例。新课标针对第一学段信息交流与分享,明确指出要“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借助数字设备与数字资源完成简单交流活动,在成人帮助下,通过数字设备交流、分享个人感受,发表想法,初步产生学习和使用信息科技的兴趣;在信息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知道基本的礼仪与规范,能健康、文明地使用数字设备”。为此,教师可确定“我是打字小能手”主题。鼠标、键盘是接触计算机每日必须用到的输入设备,良好的使用习惯会影响学生后续的计算机操作效率,学生通过该主题的学习体验,感受键盘、鼠标、打字操作的过程。利用指法练习游戏开展学习,引导学生文明使用计算机,并分享正确的打字知识。

  整个主题以激发学生兴趣与增强学生体验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有主动使用的兴趣与良好的打字习惯,增强学生信息意识;通过体验数字设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同桌比拼、游戏练习、小老师检查等多样的学习形式,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习单、看图模仿等形式,让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的及时点评、打字游戏的高分统计,以及“打字小能手”“最佳小老师”等称号奖励,树立班级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用趣味性与体验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课程最后,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延伸到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分享正确的打字知识,促进家校沟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参与。

  整个主题贴近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通过“教学脚手架”的搭建,发展学生最近发展区。同时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深刻落实,相互渗透,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中高年级主题课程以体验性、综合性为主。以四年级主题课程“健康成长助我行—Excel表格主题课程”为例。教师结合信息科技课标第二学段四年级“数据与编码”要求,将科学的营养知识、数学的统计分析、体育的健康锻炼等都融入信息科技课堂,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注重真实情境的同时,又考虑到了主题课程设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该主题课程在大单元下又设置三个小单元主题。第一个小单元主题“北京冬奥会”,从时事出发,从基础出发,了解表格知识。学生在网上获取、筛选并处理信息,制作《我最喜欢的运动员信息表》,同时分析运动员身体素质数据,引出健康饮食与规律运动,也正是后两个小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小单元主题“健康饮食”,教师提供给学习者青少年每日所需营养元素的文字内容,学习者小组合作,从大量文字内容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将提取的青少年所需营养信息制作统计表与统计图,在统计图表中学会分析数据,分析青少年营养结构组成比例,总结饮食建议,并结合个人身体状况与不同食物的营养元素含量,制作自己的饮食安排表。第三小单元主题“快乐运动”,将饮食与运动相结合,学生结合学校运动会项目及个人喜好的运动类型,设计每周运动安排表,并进行打卡统计,将学习与生活深度融合,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良好饮食与运动习惯。三个小单元主题相辅相成,承上启下,共同构成了本学期的主题课程。

  二、聚焦目标,开展主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信息科技课程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将主题课程活动分为五环节,在各个环节给予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时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解放并发展创造力(见图1)。

image.png

  1.开展主题,明确任务

  主题课程的开展,学习动力是积极参与的保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真实问题,引出主题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并明确该主题下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对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有初步的整体感知。

  2.分析任务,规划设计

  在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任务。以四年级主题课程第一小单元主题为例(图2)。展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自行制订学习计划,逐步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分解问题能力。

  问题1:你会收集冬奥会运动员的哪些信息?

  问题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你会如何设计表格(表格的布局、行列数与行列内容)?

  通过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明确需要学习的知识及技能点,思考需要收集的信息,并初步对呈现作品进行规划设计,增强计算思维。

image.png

  学生通过分析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数据,制订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自身计算思维,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凸显学习主体性,同时发扬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完成主题任务的方法,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在四年级主题案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解任务,规划解决方案,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筛选、处理并交流信息,并创造性、个性化地完成任务,培养良好饮食及运动习惯,增强小组协作能力。

  4.认真检查,修改完善

  新课标在发展计算思维中提到学生要“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问题的方案”,而“认真检查,修改完善”这一环节就是对自己方案的反思及优化。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内容及方向,学生根据提示及小组计划内容,自查作品并完善修改,不断优化结果,也通过教师引导查错纠误,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5.展示评价,总结拓展

  在展示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或者小组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等进行交流,并展示方案、作品。小组之间、组员之间相互评价,通过反思不断完善作品,提升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总结发现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新的方法、新技能、新认识等,把新的知识技能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习成为连续发展的过程。

  在总结拓展中,升华主题课程内涵,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连,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与世界观,落实信息社会责任目标。

  三、落实素养,评价设计

  整个主题课程将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有机结合,三位一体,落实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

  1.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高效课程

  学生利用网络探究问题、获取信息、交流分享,优化设计思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评价反馈,了解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让信息获取更迅速、点评更及时、反馈更具体,课堂更高效。

  2.以增值评价为突破,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主题进行过程中,教师使用评价系统对小组、学生进行针对性、多维度点评,每节课进行评价积分积累,在小单元与整个大单元结束后,通过数据统计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现个人,以此评价学生及小组整个主题过程中的参与性与合作性。每个小单元最后,有相应的作品展示。从作品制作、现场变现等多方面进行互评、师评,用评价促进教与学,探索学生增值性评价。

  3.以榜样激励为导向,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情况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评选优秀小组及个人,并发挥优秀带动作用,“小老师”巡视指导,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比较薄弱的孩子,与“小老师”一起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及时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结果跟进后续课程内容。

  四、教学反思,优化迭代

  在主题课程设计及实施阶段,通过学习前后问卷调查、访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主题课程内容。主题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课程,在小组协作中发挥特长。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需要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教师所在学校学习者情况等因素,将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纵向统整,设计体现综合性、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的主题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多视角的学习理解、深度应用。实践探究和融合创新的活动,培养学生用信息科技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不断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切实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达到学科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

  [2][美]阿卡西娅·M.沃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M].孙明,刘白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33-35.

  [3]刘晶晶,王成效.主题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助力冬奥,宣传有我—电子小报制作”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S2):103-105.

  [4]朱磊.基于主题活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8):79-83.

  [5]耿媛媛.小学信息科技与各学科深层次融合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