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途径论文

2024-08-26 13:58:35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宗旨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化发展。文章提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以数学知识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戏活动、社会实践项目作为开发拓展型课程的重要载体与资源,并通过营造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学习氛围等方法有效实施拓展型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摘要: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宗旨是激发学习兴趣、挖掘个人潜能、促进个性化发展。文章提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以数学知识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戏活动、社会实践项目作为开发拓展型课程的重要载体与资源,并通过营造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学习氛围等方法有效实施拓展型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实施途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开发拓展型课程的必要性,为拓展型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数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些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力与创新力、增强自主探究意识的拓展型课程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诗词、歌赋、绘画、春联等都蕴含丰富的数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现象来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要素的特色课程。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开发特色课程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多样,而在数学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忽略与数学知识的关联。正确的方法是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并恰当选择与这些理论相对应、相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第二,选择能营造互动氛围、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造创新意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容易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三,客观评价课程实践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融合在一起、动手实践环节是否有所收获、是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某一个数学理论等。结合评价结果来查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图形的拼组”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发一节带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特色实践课程,如结合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来剪裁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正式上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像《扣碗》《抓髻娃娃》《嫦娥奔月》《八仙闹东海》等,根据本节课内容剪裁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再通过拼接与组合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种特色课程能够体现出以下优势:第一,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权完全在学生手上,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分析来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能坚定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第三,锻炼动手实践能力。融合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凝练,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而由传统文化与数学理论构成的课程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导入游戏元素,开发趣味课程
趣味课程是拓展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对授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夯实基础,不断地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小游戏来开发趣味课程,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开发趣味课程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游戏的互动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一名游戏参与者都能积极参与游戏互动,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游戏任务。第二,游戏的趣味性。游戏环节需要带有娱乐性与趣味性元素,使学生充分感受游戏的乐趣。第三,游戏内容的正向引导。游戏内容应当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例如,为验证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数学定理而设计的游戏项目,既能引发深度思考,又能在了解和掌握数学理论的同时体验游戏的乐趣。
以“拍七令”数学小游戏为例。这一游戏主要考验和锻炼思维敏捷性以及数学运算能力,游戏规则是从数字1开始报数,最大数为99,数到带7的数字或者7的倍数,不许报数,必须用手轻拍一下桌子,下一个人则连续报数,如果出现报错的情况重新开始。一方面,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开发趣味课程是教学实践活动高效展开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思维敏捷性、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锻炼。首先,整个游戏过程是对某一数学理论的验证过程,这一从“学”到“玩”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大脑思维被激活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对理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数学计算、几何图形、应用问题等知识都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清晰的解题思路,而应用游戏带入的方法,能够将游戏过程中涉及的数学理论提炼出来,因此,这种“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实践应用。其次,游戏活动的主角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创新力。例如,一旦学生主动支配游戏内容、探索数学理论,其脑海中形成的解题思路、技巧与方法也会越来越多,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能完成游戏任务,运用哪些数学理论能够厘清游戏思路等,久而久之,一些复杂、烦琐的数学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三、开发实践课程,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践应用类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拓展型课程的激趣、启智以及正向引领作用,开发一些与数学理论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的主题内容应当包括:第一,选取教材中的实践活动项目。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课堂实践与户外实践项目,这些动手实践项目能够巩固和强化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用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材中的实践项目。第二,将课外活动作为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课外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开发此类实践课程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数学理论与活动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第三,自行设计一些动手实践类项目。在确定项目主题时,教师可以事先对某些数学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将整理出来的数学思想、数学理论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实践类项目,并形成清晰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开发方式可以使大脑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动手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以“植树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开发一节植树实践课程,并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方法整理出三种不同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如果路的两端都植树,棵数比段数多1,植树棵数=段数+1=距离÷棵距+1;如果只在路的一端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植树棵数=全长÷棵距;如果路的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比段数少1棵,棵数=段数-1=全长÷棵距-1。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解题思路将变得更加清晰。
课外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夯实数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某一个数学理论已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重新温习所学的数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尤其在解决一些应用问题时,学生如能利用好课外实践的契机,可以在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理论,并通过反复实践、验证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第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凸显该学科的育人价值,而课外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恰恰可以让学生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的大脑思维、肢体行为将更加活跃,这时存储在脑海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也会被触发,随着大脑思维活跃度的增加,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将变得更加开阔,这对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上文列举的例子中提到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法,如果缺少课外实践环节,学生只能凭空想象这三种情况,而在实践课程实施后,这三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实践予以验证。这种看得见、触得到的方法更加有利于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第三,激发创新意识。课外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创造力与创新力的锻炼。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理论转化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上文列举的例子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植树方法,对每一种方法逐一进行分析、比较,以提炼出更简洁、更实用、更有效的解题路径。
四、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开发拓展型课程的宗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创新意识,以此活跃数学思维。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及时转换视角,运用带有趣味性、挑战性、互动性与正向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同时,教师还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拓展型课程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助力学生将数学知识学好、学精、学透。
参考文献
[1]王瑞.数学思维训练的有效策略:从课堂到生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8):91-93.
[2]郭小娟.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以“一案三学六环”教学模式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6):50-53.
[3]王彩云.基于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97-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