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

2024-08-20 16:16:5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师通过开展话题辩论、导入实验情境、设计实践项目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端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本文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原则,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科学化的教学计划,正确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关注健康,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师通过开展话题辩论、导入实验情境、设计实践项目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端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本文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原则,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科学化的教学计划,正确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关注健康,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生命安全健康教育融入策略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包括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安全应急能力等内容,而初中阶段开设生物课是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科学探究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将生物学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命观。
一、开展话题辩论,增强生命意识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为帮助深刻认识生命安全与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与健康意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理论阐述为主,较为缺少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下降,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话题辩论的方式来传递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围绕本节课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专门设计一个带有针对性的辩论话题;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小组,让每个小组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由小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利用简短语言来陈述辩论结果。这种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这也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提炼出话题中所涉及的有关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与健康生活相关的信息。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人的生殖”为例。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更好地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可以设计下面这一辩论话题:“试管婴儿这种辅助生殖技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当明确辩论话题内容后,各小组可以通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发表各自观点。以第一小组为例:正方所持的观点是利大于弊,正方认为不孕不育是任何年代都存在的客观事实,而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可以让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妻成功孕育生命,其中,试管婴儿便是一项科学的辅助生殖技术,而且试管婴儿的胚胎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胎儿发生染色体遗传病的概率低。而反方所持的观点是弊大于利,因为胚胎培养条件极为苛刻,有的女性不能一次孕育成功,往往会出现因为胚胎自身原因或者是实验室培养条件的限制,在还没移植之前,胚胎就会停止发育,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偏低,而且所需费用较高。正反两方通过激烈的辩论,虽所持观点不同,但双方都认为只有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才会热爱生命,这其中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以及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命。
二、结合实验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理论、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借助真实的实验情境,学生可以细致了解生物体的微观世界,进而对生物体结构、生命现象以及生物的生活规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为将生命教育理念与生物学实验融为一体,教师可以对实验内容的深加工与细处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生命的价值。过去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实验演示步骤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环节,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往往浮于表面。这对传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将产生一些不利影响。教师可以将实验项目操作权交予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去感受整个实验过程所带来的乐趣,体验每一个实验步骤中生物体所彰显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在进入实验状态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一些导学问题,在这些问题引领下,学生能快速进入实验状态,关注焦点也会集中在实验项目上面,这对学生生命意识形成以及生物学知识运用能力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观察蚯蚓”实验为例。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特征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设计该实验是为了教育和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其中,爱护小动物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爱护方式,为进一步体现实验项目的育人价值,在实验开始之前,可以利用两个导学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提炼出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相关联的信息要素。如“运动环境对蚯蚓运动的快慢是否会产生影响?”“蚯蚓为什么会在潮湿的土壤环境中居住和生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需要对每一个实验步骤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其发现蚯蚓在三种不同材质的界面上爬行,运动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以1分钟内蚯蚓的运动速度为例,在水泥板上面能够爬行30厘米,在硬纸板上能爬行26厘米,而在玻璃板上只能爬行20厘米,这就说明蚯蚓运动的快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在教材内容的提示下,观察蚯蚓暴露在空气中的表现,教材中明确指出:水是蚯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只蚯蚓体内的含水量通常在75%~90%之间,如果水分大量流失,蚯蚓也会濒临死亡。当土壤水分增加到8%~10%,蚯蚓便开始活动,而土壤中的水分达到10%~17%时则是最佳湿度,潮湿的环境更有利于蚯蚓的健康生长。在实验中,如果将蚯蚓暴露在空气中,随着水分的散失,蚯蚓的生命活力将大幅下降。当实验结束之后,应将蚯蚓放归大自然。另外,实验开始前的问题设计环节实际上也是在贯彻和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能明确实验方向,懂得从实验过程中提炼相关生物学知识,深化对生命的认识。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应以生物学实验项目作为生命教育的教学载体,围绕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教育主题,对实验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三、设计实践项目,培养良好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科学,该学科与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后,对学生实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考虑个人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架构,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设计实践项目时,教师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符合性原则。在设计实践项目前,教师应对当前所讲授生物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出关键要素,然后根据这些要素确定实践项目主题。第二,育人性原则。实验项目应突出启发性、引导性、指向性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命安全及健康理论的印象,这对正确价值观与生命观的建立也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三,创新性原则。设计的实践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能深切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清醒地认识到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将真实感受分享出来,并与其他同学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比较。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为例。其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并了解艾滋病的病原体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将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最大限度降低艾滋病这种传染病的发病概率,阻断艾滋病毒的传播渠道,可以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宣传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积累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向过往行人进行宣传和讲解,以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更加爱惜自己生命。除了发放宣传单与街头宣讲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海报展示、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强化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其中海报展示主要是借助校园内的宣传栏张贴一些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海报设计应注重图片、色彩、文字的创意与组合,尽量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宣传艾滋病的防范措施。调查问卷可以利用校园网或者微信的公众号进行在线调查,调查主题应包括艾滋病的预防、传播、防护、性健康等,主题内容越详细,所获取的有效信息也就越多,这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将大有帮助。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专业医师或者学者开展健康讲堂活动,通过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导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科普知识以及日常防护技巧。
从设计实践活动的反馈效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既可以夯实学生生物学理论基础,也能够践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通过个人行动力去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另外,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将活动过程转化成行动力,进一步强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以及对健康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四、结语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生物教学课堂,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更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与健康意识。基于此,教师应紧紧围绕生物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环节、自主实验环节、课外活动环节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方传新.聚焦大概念教学,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9):94-96.
[2]尹慧,古牧,孙怡然.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153-155.
[3]孟安华,李楠.巧用生物学领域的反智现象培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6):2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