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整本书阅读有效方法研究—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论文

2024-08-20 15:54:33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教师应充分结合学情,精选阅读题材,通过阅读前方法指导,明确学习方向;阅读中注重体验,走入故事情节;阅读后多元评价,知晓不足之处,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教师应充分结合学情,精选阅读题材,通过阅读前方法指导,明确学习方向;阅读中注重体验,走入故事情节;阅读后多元评价,知晓不足之处,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能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字中走入作品,感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精神,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一、阅读前方法指导,明确学习方向
第一,“教”—教师宏观指导。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是先行者和推进者,学生取得的阅读成果与教师的“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需从班级学情着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名家名作。在定下阅读主题后,教师还应该进行宏观指导。例如,指导学生如何控制阅读量,以及如何在读书过程中寻找、摘录精彩语句。教师的宏观把控能保证学生阅读学习的大方向不出错。
以整本书阅读学习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为例,阅读之前,教师对学生阅读做了如下要求:第一遍泛读,先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例如,故事开头是如何描写的,贾家经历了哪几次变化历程,以及故事结局是什么。第二遍细致阅读,从文字描述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知晓作品中描述的人物的最终结局,顺便再思考曹雪芹埋下的伏笔。例如,第一回中描写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世。第三遍则是品味文字,通过揣摩文字、词语感受故事中独特的意境,再启发学生及时摘录经典语段或人物旁白,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悟,为后期故事串联做足准备。
第二,“引”—引领深度阅读。耐心读完整本书,了解书中所描述故事的前因后果是阅读学习的重要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整本书阅读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在进行方法宏观指导后,教师还需继续扮演好指导者角色,通过创设温馨的阅读情境,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在书本中探索答案,引领其增长学识、拓宽思路。
例如,在阅读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时,教师先播放电视剧《红楼梦》关于本章内容的一个视频片段:宝玉的奶妈李嬷嬷看见宝玉、黛玉、袭人嬉笑玩闹,便以恶毒的语言辱骂袭人,王熙凤见状便来解围。播放完毕,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本章内容并提出问题:“王熙凤命人带走嬷嬷后,这个房中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从众人的表现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带着好奇和满腹疑问,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纷纷发表独到见解。有的学生提出:“从宝玉让袭人赶快吃药的举动,不难看出宝玉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并没有太明显的阶级地位观念,没有因为袭人是自己的婢女,而训责、压榨,而是将她视为朋友、给予她关心。”有的学生认为:黛玉的性格比较直爽,当心中不悦时,便以哭泣方式表示不满,她是一个将情绪写在脸上的人。这样的人,懂得发泄,不会因为不快乐的事情而抑郁。
二、阅读中注重体验,走入故事情节
第一,同伴合作,串联情节。作者的行文脉络是怎样的?文中描写了哪些吸引读者目光的事物?这就需要串联故事情节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活动。在串联及品味故事中,学生能透过或唯美动人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升华情感。串联故事情节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又需要同伴群体相互合作,大家在密切合作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如此,便可知晓故事中所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知晓故事的发展历程。
在课堂上,学生就《红楼梦》中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展开讨论。学生在探讨中梳理故事、串联情节,教师则全班巡视从旁聆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酌情指导,或针对某个小组的情节串联情况进行点评。有的学生说:“这一章节主要说的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在妻子去世之后修书贾政,向他推荐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帮贾雨村谋得一个合适的职位,然后贾雨村与林黛玉一起乘船去京都,林黛玉到达了外祖母所在的荣国府。”有的学生补充:“林黛玉之所以能进入贾府,一是因为她的外祖母心疼黛玉没有依靠,想要将她接到身边承欢膝下,二是因为黛玉从小体弱多病,京都医疗技术更先进,有利于她养病。”认真倾听讨论后,有的学生整理叙述了这一章节的前后故事情节:林黛玉的母亲贾夫人在扬州病逝,她的外祖母心疼她无所依靠,再加上贾母本来就思念这个外孙女,于是向林如海提出接林黛玉到荣国府的想法。林如海也为女儿的身体情况考虑,于是便决定送黛玉进入京都养病。黛玉入府被宝玉见到后,宝玉对她一见如故。同伴群体合作学习,大家相互补充,共同串联故事情节,能增加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
第二,教师启发,解读故事。开展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启发学生尝试自主、合作解读故事,如分析故事的发展走向、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深度剖析文本中所描绘人物的性格等。
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读了《红楼梦》第五回,你们有哪些感悟?请以小组为单位来解读这个故事。”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一节故事具有一定的玄幻性,这也关联了贾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的身份。文章的写法看似是写贾宝玉的梦境,但其实应表达的是宝玉入睡后,通过梦境回到仙界,并在观看《金陵十二册》时,隐约知晓了贾府众女性的结局。这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有的学生回答:“文中的描写虽然比较隐晦,但是经过细致揣摩,其实可以知道,贾府的大部分女性结局都是比较凄惨的。看到这里,我联想到了古代世家大族的发展、消亡。一旦家族面临抄家问题,那么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看似备受皇恩沐浴的人命运却凄惨无比,这也说明了古代帝王都是翻脸无情的。”
三、阅读后多元评价,知晓不足之处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相对自由的阅读方式。根据学生喜好推荐书籍,学生遨游在阅读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飞跃。为实现飞跃目标,教师应注重读书后的多元评价,让学生知晓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还要组织学生互评,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它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评价能力,促进知识共享。教师应启发学生对每个环节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从评价中发现阅读学习的优点与不足。各小组对同伴已获得的成果积极展开评价、讨论,教师则在全班巡视,为各组提供帮助。在相互评价中,学生知道自己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中的优缺点,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弥补不足之处的方法。学习成果评议活动让每一位成员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进步。小组成员密切合作,互相评议学习成果,学生在评价同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加深了自我认知,提升了比较与分析能力。这为整本书阅读学习质量、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结合学生综合表现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能全面反映他们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中的特征,还能激励学生奋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用“慧眼”去看学生在阅读中的每一个表现,并努力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会运用恰到好处的方式串联书籍中的各个故事情节,这对他们习作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均有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欣欣.“‘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探究—以《朝花夕拾》为例”[J].语文建设,2023(13):77-80.
[2]刘富贤.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3):44-45.
[3]王惠丽.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浅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4):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