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2024-08-09 09:10:3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感知能力、运算探究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学生认知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受制于单一的教学模式,高中数学课堂深陷高费低效的困境。加快教学方法创新,推动教学模式转型成为当前要务。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激活思维品质、塑造关键能力。文章围绕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综合高中数学课程特性,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意义与落实原则,明确改革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探寻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路径。以期构建高效课堂,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深度、长远发展。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感知能力、运算探究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学生认知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受制于单一的教学模式,高中数学课堂深陷高费低效的困境。加快教学方法创新,推动教学模式转型成为当前要务。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激活思维品质、塑造关键能力。文章围绕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综合高中数学课程特性,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意义与落实原则,明确改革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探寻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路径。以期构建高效课堂,助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深度、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高效课堂
在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当下,教育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新理念、新要求的加持下,教学创新成为常谈常新的话题。高中数学素来有思维体操的美誉,知识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无形中给教与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学生兴趣低迷、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影响学科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症结所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聚焦素养立意,坚持以生为本持续探索教学方法的优化成为当前要务。
一、高中数学实施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课堂提质增效的必然
现阶段基础教育正处于由知识本位向素养中心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理念更加开放,人才考核更加灵活,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高中数学传统的知识灌输与题海训练的方式与现代化理念要求背道而驰,造成“量”与“质”的脱节,虽然教师耐心地教,学生奋力地学习,其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有助于平衡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高费低效现状,助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多元化教学模式赋予课堂设计与实施更多选择性与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点的特性选择最具适切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有助于减缓学习坡度,引领学生更为快速地捕捉数学知识要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高中数学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有力冲击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及个体差异,推动数学课堂由“齐步走”转变为宣扬个性,杜绝拿来主义,鼓励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思考、探究之后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素养发展的必然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教学方法作为链接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媒介,其优劣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直接影响,多元化教学模式展现出鲜明的优势。第一,有助于唤醒学习自觉。学习是一项依赖于主体自觉的认知活动,但是受到学科特性与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生对数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欠缺主动求知的驱动。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打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感受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重燃学习兴趣,重塑学习自信。第二,有助于深化知识理解。高中数学知识深度与广度显著提升,学生难免会出现不明其意、不得其法的现象。多元化教学不拘泥于单一的讲练模式,而是立足学生的认知薄弱点、思维障碍及能力短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塑造基本能力,为核心素养的生长提供肥沃土壤。第三,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长期受制于封闭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欠缺灵活性。而高中数学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实施相机诱导,促使学生摆脱符号化的浅表认知,提升数学知识的创造性迁移应用,更为从容地应对各项挑战。
二、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的落实局限性分析
(一)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并非服务于知识传递,而是服务于学生成长。多元化教学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底层逻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是纵观高中数学教学,其实践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脱离学生主体的问题。第一,从形式上而言并未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虽然教师对多元化教学的价值形成了普遍共识,加快了教学创新步伐,但是其实践并未完全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过于关注是否易于传递数学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在此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多元化教学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意味,并未给学生带来持续的新鲜感刺激。第二,从本质上而言并未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无论何种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助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但是鉴于高中数学知识的复杂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信。虽然尝试应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约束过严、干预过多的问题,学生缺乏独立且轻松的探究空间,数学思维受到教师意志的牵引,不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失当
从字面上看,多元化教学是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第一,适切性不足。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类新型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为高中数学的课堂构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用于数学教学,而一些教师存在拿来主义思想,照搬优秀教学案例或是仅凭自我经验筛选教学方法,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及思维特点。在此情况下,造成教学方法的适切性较为不足,多元化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第二,启发性不足。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存在规范性有余而启发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并未捕捉学生的思维关键提供必要的点拨,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高中数学多元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情境促学
近年来各类新型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情境教学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生动的情境为载体剖析抽象的知识,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对于课堂提质增效具有积极意义。高中数学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传递数学方法,有助于克服畏难心理,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主动性。以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指数函数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重要数学思想,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核心议题,教师围绕目标知识创设情境。例如,折纸实验情境,将一张A4纸的面积记为1,将纸张沿着中线反复对折,重复x次之后,总层数为y1,其中一张纸的面积为y2,将y1和y2用x的函数表示出来。让学生尝试按照情境内容进行动手操作,并运用表格整理数据,借助具体的数值找出y1、y2和x之间的关系规律,引导学生体会借助典型分析推导一般规律的数学探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观察函数特点,判断是什么函数?由此引出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复习,促成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依托趣味性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导学
思维能力是决定高中数学学习深度的关键因素,而问题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实现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以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教学为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相契合地思考问题。首先,在新知探索之前,教师借助问题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认知起点。其次,在新知探索环节,教师借助具体的例题,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导入问题,正方形的周长l和边长x的对应关系为l=4x,l是x的函数吗?这个函数与正比例函数y=4x是同一个函数吗?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的相关知识,唤醒基于变量关系的函数定义这一固有认知经验。与此同时,学生会发现单纯依靠初中知识很难清晰地解决问题,以此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申问题,带领学生的思绪进一步靠近新知识。
(三)合作共学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自主的探索空间,突出知识的推导过程。以诱导公式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三角函数三种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诱导公式中相关角的几何对称关系,能够运用诱导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目标知识中抽象出探究任务,引领学生的合作共学。首先,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促使各小组成员形成互利共赢的互赖关系,为合作共学的顺利有效进行奠定基础。其次,组织任务探究。教师播放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微课,让学生观看微课内容提炼要点信息,在直角坐标系中找出各个角与30度角的位置关系,将表格补充完整。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探索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总结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关于-30度角和30度角、150度角和30度角、210度角和30度角的探究视频,各小组针对视频内容探究推导公式的相关知识,交流得出统一结论,并通过组内帮扶讨论完成三组对应练习。最后,成果分享交流。各小组派出代表概述探究过程及最终结论,各小组针对分歧展开进一步的探讨,由组内探讨向组间交流延伸,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维火花。
(四)分层助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层次各有不同,学习需求同样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针对此情况,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减负与课堂提质具有积极意义。以立体几何知识板块教学为例,此章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空间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通过课堂观察、知识测验、互动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几何意识,明确章节学习的认知起点。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学优生、中间生与学困生。值得注意的是分层仅是作为差异化教学的载体,而并非为学生贴标签,层次的划分需要根据学生数学能力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形成督促学生进步的隐性驱动。其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制定相契合的教学计划。例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优生而言,教师提高要求,将指导的重点放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高阶能力的发展层面,引导学生自主搭建认知结构。对于占比较大的中间生则注重思维的拓展,向学生渗透立体几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打破学生的思维瓶颈,实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而对于学困生则适度地降低要求,放缓教学节奏,在每个学习节点狠抓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修补知识断层,重塑学习信心。通过层次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找到最为适切的学习位置,不断的挑战自我,让数学能力获得纵深成长。
(五)精练自学
高中数学学习的目标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题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但是教师需要摆脱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题海战术,做到精讲精练,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的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以复数的四则运算教学为例,首先,注重随堂测验。在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或方法,落实以学定教。做题的重点并不在于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复数乘法运算技巧。借助随堂练习实现堂堂清、课课清。其次,课后追踪练习。教师应对课后练习的题目进行认真筛选,减少机械地重复,让学生做到每一道题都具有针对性。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差异化的练习需求,设置分层练习包,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目类型,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通过实施精讲精练,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时期,高中数学应摆脱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根据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推动教学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及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