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守望者的四重境界论文

2024-08-06 09:33:22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新形势下的教育期待教师的转型,文章依托学科项目化学习,提出教师可能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唤醒学生内驱力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具,主动探索、合理建构,在反思质疑中发展思辨思维。而教师也在守望学生发展的同时,精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摘要:新形势下的教育期待教师的转型,文章依托学科项目化学习,提出教师可能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唤醒学生内驱力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具,主动探索、合理建构,在反思质疑中发展思辨思维。而教师也在守望学生发展的同时,精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学科项目化学习;学习设计;学科大概念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修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学习不再是信息的接受与累加,而是为了追求人的发展。在课程的变革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最直接的实施者,如何把握实施的方式与程度是最大的挑战。
一、起项:新形势下的教育迫切期待教师的转型
(一)教师转型是客观世界的必然需求
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下一代的教育方面,许多家庭都加大投资,以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些资源中,师资无疑是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教师立德树人,以强烈的责任心影响和感染学生;希望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运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养成教育;希望教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并持续地提供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等等。
表面上社会和家庭关注的是教师,最终却指向了学生的发展。然而无论享受怎样的师资力量,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真实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正面对着这样的困境:效度课堂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导致学习力欠缺的学生长期被忽略,使之成为虚假学习的代表;过度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使得机械学习大行其道;学生对个人成绩的过分追求,限制了学生团体间交流的深度,个人主义加剧了竞争性的学习。面对这些沉疴痼疾,教师又该怎样创造怎样的场景,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教师转型也是教师自身主观世界的应然变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至今,教师们总是特别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传递给学生,然而,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输入,是无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反的,为了接受大量输入的信息,学生放弃了思考,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显然这是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的。
当教学并不起作用的时候,作为教师倍感挫折,教师会从内心怀疑自己:“我明明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为什么他们还不会?”其实,学并不单纯由教引起的,教本身并不会引起学,只有学生主动尝试学时才有可能发生学习。
但是成功的学并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的领悟不会直接内化为学生的认识。教师唯有认清这点,从主观上开始转变,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良好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质疑和理解中主动建构。
二、入项: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和作用符合教育变革的期待
(一)项目化学习是教育变革的合理期待
当下教育的变革,是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变革为保障的系统变革,亦是在寻求未来教育的可能性。想要实现这项变革,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而项目化学习正是体现这种学习本质的方式之一。
早在20世纪,杜威便提出了“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化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当项目化学习进入主流学科,传统讲授课堂中的教师首当其冲。哪些主题适合开展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如何展开与评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情况展开实践,让前沿的教育理论与技术真正惠及学生。
(二)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唤醒者
在教学认识圆时,我校一位教师尝试展开项目化学习,在项目开始时,她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但是学生只会提出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用等一类问题,有些同学甚至很茫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我们尝试分析了现状,在我校的平时学习中,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一方,学生多数时候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一问一答的形式。
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为老师、为父母或者为某个奖励,并不是为了自身的成长而学。当驱动力来自外部时,顺境中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一旦陷入困境,学生便容易选择放弃。如此,帮助学生唤醒自我,实现自我与他人的价值的分离,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心理铺垫。而唤醒学生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项目活动中唤醒学生的自我
项目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活动与自我相关,产生强烈的相关性和驱动性,需要设计一些尽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比如在感受“千米”的时候,设计直行1千米的活动,学生从学校出发,沿马路向前直行,在行走的过程中让学生估计1千米有多长,最后再揭示实际1千米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试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与实际的时空建立联结,亦是主动建立自我与社会的关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2.在共同体内唤醒学生的归属感
由教师牵头,组建学生,家庭,教师三者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具体来说,这个共同体由4~5名学生及其家庭和教师构成。
如何在共同体内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需要教师与学生达成一些共识,包括:真诚待人,不嘲笑他人;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之处;勇于表达自己,不懂就问等等。
将这些共识内化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在展开项目化学习的时候,引导共同体内形成良好的协同学习关系。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无论谁的发言都应当被尊重,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如果观点一致可以提出自己的补充,如果观点不同,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例证,提出合理质疑。教师当善于捕捉这样的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辩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3.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不擅长提出问题,但又不能因此不让学生提出问题,可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是思考的产物,唤醒学生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教师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将学生卷入思考,比如:头脑风暴、随身笔记等。
三、出项:项目化学习期待教师职能与作用的有效转变
(一)地境——初级状态——教师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者
当下的数学学习中,通常以问题的形式驱动学生展开探索,不过,这些问题往往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即教师精心设计以指引学生顺利展开探索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了新知的深度,只是受时间和学科自身特点的限制,在知识的广度上稍显不足。所以,学生的思维更多地呈点状向上发展,缺少了线性的连贯。
作为数学学习的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补充,也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起点。
(二)人境——发展状态——教师也是学科项目化学习方式的开拓者
在数字化的时代,无法将学生与网络真正割裂开来,作为数字一代,他们与网络是共生发展的。网络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每年的增长量超过了过去数千年的信息总和,然而缺少了岁月的积淀,这些超速增长的信息中,蕴含着大量无用甚至错误的信息。学生受年龄、阅历、思维方式等的限制,缺乏分辨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项目化学习之初,可以围绕如何利用网络这一主题展开设计,内容可选取当下实事,结合学习内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信息,让学生分辨信息的真伪。一方面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建立联结。
学生搜索信息的形式单一,多数采用搜索关键字进行查询,缺少必要的搜索方法。所以在项目展开之前,教师需要整理与本次活动相关的一些权威网站,这些网站可以是对本次事件始末的解读,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科普等等,将它们制成索引目录推荐给学生。
另外教师还需要制作多种支架的学习单(见下表),学习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查找的信息是否能够支撑自己观点,引导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对于信息的取舍精简有度,保证项目化学习中信息收集的严谨性、系统性。
教师要跟进学生的收集情况,谨防出现影响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不良信息,一段时间后,将信息汇集在他们所属的学习共同体内,尝试提取信息中的异同点,再有目的进行信息溯源。信息溯源可以向相关专家咨询、阅读相关书籍以及实际调查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保持合理的质疑态度,并且积累一些优秀的门户网站,为今后学生自主使用网络时,积累正向经验。
(三)天境——成熟状态——教师更是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者与促进者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如何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保证学生探索方向的准确性,需要教师观察学生,并适时调整项目化学习的策略。
在展开学科项目化学习时,不能仅仅在项目结束时进行完成性测评,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过程中展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评估。过程性评估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可能的缺陷,从而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些评估不是为了划分等级,而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为教师调整项目提供科学的依据(见下表)。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估细则的修订,一方面了解学生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清楚,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仙境——完美状态——教师还是学科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与反思的引导者
学生的出项是整个项目化学习的高潮,其核心在于每个共同体选用合适的形式展示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教师在出项过程中承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
出项是学生及其团队展示阶段时间内努力与成果的重要时刻,它不仅是学习的成果的分享,更是个体与团队的成长的展现。教师需要搭建相应的展示平台,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出项活动,对于出项不顺利的团队,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架,比如项目化学习大事记,启发团队思考项目的关键内容,并以个性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教师作为专业观众,在为学生的成果鼓掌喝彩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师可以这样追问:为了顺利地完成项目,你参考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搜索这些信息,并确定信息的真伪;如果重来一次,你会不会有更优的解决方案……那些在项目本身之外还做了很多努力的学生,可能会形成一些独特的理解,就算没有,教师也不必灰心,这些追问必然会在学生的思想中留下痕迹,为下一次更好的实践积蓄力量。
四、结语
事实上,会做题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学生存在大量的思维盲区,教师无法通过考试侦测这些盲区,更谈不上修正了。教育的新样态离不开教师的创造,这也正是努力想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现的目标:推进学科内部的思考,通过解决问题中学科思维、知识、技能、工具的协同,修正、丰富、完善学科核心概念,推动学科概念跃迁,进而培养学生超越学校知识价值的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