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论文

2

2024-08-05 15:33:10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思想启蒙教育,同时也起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而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民族认同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引导,以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经典认知和学习兴趣。同时,国学经典内容思想深邃,也是小学语文难点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国学经典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探索。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思想启蒙教育,同时也起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而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民族认同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引导,以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经典认知和学习兴趣。同时,国学经典内容思想深邃,也是小学语文难点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国学经典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不断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时间研究

  国学经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青少年不断加深学习并努力传承,这也正是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实践意义。通过学习和阅读朗诵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爱国情怀同时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和民族认同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基于以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念逐渐推广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也在积极创新和探索国学经典的教学实践工作,文章从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作用和意义出发,讨论有效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变革,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年轻一代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层和文化落差,大量经典传统文化被忽视甚至遗忘,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学生的国学素养及民族认同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必须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比例,通过大量诵读体会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古典文学素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和推动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国学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中的文化宝藏和智慧精髓,是学生的优秀精神文化食粮,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对其中思想深意有所了解和体会,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认同并产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学生在感受其中优美辞藻和优秀思想的同时,逐渐提升文化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我国的很多历史典故、名人轶事都在国学经典中有所体现。通过鼓励学生认真诵读穿越古今体会故事中的深邃思想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image.png

  (二)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和阅读经常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而由于我国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不仅在文学思想和道德素养方面值得学生细细研读,同时对于古文字学习和表达也是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时的学习重点。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导和培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基于自主意识的学习才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深情朗诵可以开启跨越时间与空间与先贤智者的对话,深刻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秀智慧,培养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和文学修养。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技巧和方法的积极引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国学经典中的生僻字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古文经典学习的词汇量,同时通过理解不同主题和思想的国学经典内容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渐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并为写作练习打下良好文学基础。

  (三)通过国学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由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和地理环境等差异,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不同的文化经典呈现。作为华夏儿女理应为我国优秀的五千年文化感到骄傲并积极传承。诵读和阅读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学经典教学质量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逐渐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民族认同,同时通过兴趣的提升逐渐自主自发地参与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发现过程中,通过对国学经典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经典的学习,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目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

  诵读国学经典是小学语文国学经典学习的主要学习途径,然而就目前实际教学开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和不足。从而导致目前国学经典诵读效果并不理想,未能很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学目标。基于这些具体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及时总结,并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及时提高国学经典教学质量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国学经典教学内容选择不当,在难度把握上缺乏合理性、教材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结合性较差等等。由于难度设置不合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内容设计上缺乏有效衔接和层次性将造成学生诵读的无序散漫、目标性不强。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材内容选择上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注意合理控制难度、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

  其次,朗诵停留于诵读表面而忽视了内涵理解。国学经典学习以诵读为载体和途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及优秀思想的理解和传承。而在国学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该学习目标,对于诵读内容的内涵及深刻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学习习惯,以诵读为载体桥梁深挖国学经典中深藏的传统文化精髓、体会其优秀文化的瑰丽才是国学经典诵读的最终目标。避免形成“读而不思”的学习误区,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

  此外,国学经典内容的选择与语文教学目标关联性不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途径其根本目标在于对传统文化教学形成辅助支撑,以诵读为载体让学生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在产生情感认同的同时逐渐建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爱和兴趣,同时提升学习效果。而如果国学经典内容与教学目标缺乏关联性则读和思相互独立,两者无法有效结合也就失去了诵读对于国学学习的支撑作用。

  最后,除了上述问题外,教师在朗诵环节的参与度和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有效阅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缺少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很难自主自发地进入到与文学经典的共情朗诵,随意性较强不利于实现诵读效果和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天性喜欢模仿,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的随意散漫朗诵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同时,在互联网发展至今,教师应该积极运用互联网媒介对于教学方式和途径进行创新拓展,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途径,建立多元高效的学习环境。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遵循的原则

  (一)积极鼓励和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学热爱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培养,尤其对于深奥久远的国学经典,更需要耐心引导,对于其中难度较大的章节和内容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合理地降低学习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经典的《三字经》教学过程中,初次学习时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晦涩难懂,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活中小故事的融入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二)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新教改的指引下,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重视其能力差异性格特点,对于国学经典内容诵读内容进行合理难度划分,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初步学习做到可以熟悉内容熟练朗诵即可,保护其学习积极性避免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诵读的基础上,更好地总结所学经典的主旨思想和深刻奥义。

  (三)以目标为导向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为了更好地提高国学经典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难度制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以合理控制学习难度,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促进国学学习的有序开展。

  四、提高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具体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为了尽快提升小学语文国学教学质量,针对上述情况尝试采取下述方案,以期实现对国学经典诵读环节的优化,更好地发挥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模式逐渐渗透

  在实际诵读内容选择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阶段性教学目标挑选难度适中,兼具一定思想深度的国学经典内容作为朗诵教材。以鼓励和引导学习为主,同时逐渐建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同时教师需要兼顾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合理选择诵读内容、控制学习难度。对于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人生智慧、深刻思想、品德情怀等的学习坚持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深入和渗透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匹配度,保证诵读学习的积极作用。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经典中的思想要义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记忆效率较好,思想活跃,是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科热爱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小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对于其中深刻思想的理解,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这个阶段的文学素养建立好学科基础。国学经典中包含着经典的名人轶事、趋势杂谈、名人思想、历史情怀,这些都是国学学习的优秀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对于其中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这既是提升国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点睛之笔。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教学模式动画、视频、图片等形式以生动立体的故事呈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并对国学内涵和精髓辅以引导讲解,对于核心思想进行强调和渗透、对于其中的优秀价值观和德行品质进行宣导,逐渐培养学生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通过文学经典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品格培养。

image.png

  (三)注意加强文学经典学习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只有国学经典内容的诵读与语文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学经典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支撑作用。

  首先,注意语文阅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阅读提高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把握。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基础环节。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基于学习目标开展的针对性的国学经典阅读,在学生完成《静夜思》学习后,便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阅读李白的其他经典诗词,对于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反馈交流,通过学生的引申阅读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历史情怀等建立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其次,可以将国学阅读朗诵与写作相结合,提升写作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输出和表达,写作能力的提升其后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应注意与之融合和互相促进。比如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后学生对于其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典故、名人轶事完全理解和掌握后,可以对于个人的理解和意见确定写作主题,朗诵阅读内容也是写作素材,学生对于古文经典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又决定着其写作作品质量,在逐渐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于内容的理解吸收和整理表达,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学经典的学习效果。两者互相促进有机结合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学习质量。

  五、结语

  国学经典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精髓,需要每一代人认真学习和积极传承。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然而就目前国学经典开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和问题。小学教师需要提高重视并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尝试利用难度适宜的国学经典教材的引导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学文化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品德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经典教学的长足发展。